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_经济研究论文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_经济研究论文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美两国积极推动建立“建设性合作关系”的过程中,经贸关系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其发展前景无疑具有重大的指标性意义。

一、认清差距

从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美国经济持续十年快速增长,创下美国有经济周期记载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期,美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198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4.7%,1990年占24.2%。2000年,美国GDP达9.9万亿美元,占世界GDP 32.3万亿美元的30.8%。美国经济强劲势头从2001年第二季度开始转向。据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2001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当年3月份起陷入衰退。该机构下属委员会的一份声明中说,美国经济活动到2001年3月达到高峰,这“标志着增长的结束和衰退的开始”。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这次确定经济周期开始时间依据四项主要月度经济指标,即就业人数、工业生产、制造业活动和实际商品销售以及个人实际收入,其中最关键的是就业人数。到2001年3月或在此以前,前三项指标都开始下滑。该机构同时认为,在"9·11"之前,美国经济下滑的程度非常温和,因而还难以定性为衰退。

“9·11事件”后,多数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近期前景持悲观看法。实际上,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只有2001年第三季度出现1.3%的负增长,第四季度增长达1.7%,全年经济增长率仍达1.4%。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经济界过去关于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为经济周期阶段的界定。因此,以美国《商业周刊》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对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判断提出异议:第一,界定经济衰退的标准不以GDP为准是不全面的,因为随着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生产已仅占GDP的不到20%,而服务业已占GDP的70%以上。第二,就业削减。一是由于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企业更多采用临时工。2001年美国失业率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但实际工资却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因此消费没有下降。第三,“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没有预计的那么严重。《商业周刊》2002年2月1日一期载文认为,美国经济收缩从广度和深度看都不符合经济衰退的,标准,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的界定不准确,因此需要对确定经济衰退标准的方法和决定作出修正。

就目前讲,美国经济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如以巴冲突会不会导致阿以战争?美国反恐战争会不会扩大到伊拉克?如果中东地区动乱加剧,可能再次引起石油价格暴涨,从而冲击美国经济。另外,如果美国国内再次遭受严重恐怖袭击,自然会影响企业投资和消费信心,从而影响美国经济持续复苏或增长。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甚至预测,美国经济将出现“双底衰退”走势,即先有一个短暂的反弹,随后又会因供过于求而出现下降。但整体看来,美国经济基础仍是强健和具有竞争优势的,因此中长期前景看好。美国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对35位经济学家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在未来十年内美国经济将保持年均3%的增长水平,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1%,股市回报率年均增长7%。美国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预测,到2015年美国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仍将高达32.4%。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GDP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达9.5%,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三倍、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和发达国家的四倍。中国GDP从1986年的1.02万亿元、1991年的2.16万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万亿元,在15年内已经跨越了九个“万亿元”台阶。(注:所有关于中国的统计数字未标明者均以人民币为单位,余同。)一些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副秘书长谷口诚认为,根据高增长蓝图预测,到2020年,经合组织成员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8%,经合组织以外国家和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5%,中国(含香港)经济可望实现8.2%的增长水平;即使按低增长蓝图预测,前两项的数字分别是2.3%和4.4%,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可达到6%。目前,中国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已经从1995年的2.1%上升到2000年的2.4%;而台湾“经建会”的数字是,到2000年中国GDP已占世界GDP的3.9%。美国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按中国GDP年均增长7.5%推算,到2015年,中国GDP可以达到3.2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5.6%。

尽管如此,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不仅GDP占世界的比重无法与美国相比,而且人均GDP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分析和预测,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09美元,不仅低于全球5331美元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马来西亚3472美元和泰国的1960美元的水平。按年均7.5%的GDP增长率计算,到2006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182美元,仍远不及当年全球5075美元的平均水平。中国不仅在人均GDP方面与美国差距甚大,就是在经济规模上也难以在短期内缩小同美国的差距。2001年美国GDP增长1.4%,增加了1391亿美元,从2000年的9.9万亿美元增加到10.7万亿美元;中国GDP增长7.3%,增加了不到800亿美元,从2000年的近9万亿元增加到9.59万亿元。这就是说,在未来15年内,如果美国和中国GDP分别增长3.0%和7.5%,中国同美国的经济差距将继续拉大。

中美经济差距难以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核心竞争力相差悬殊,具体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创新能力差距。1994年到2000年是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增长最快的五年,全国研究与开发投资从1692亿美元增加到2642亿美元,实际年均增长6%,高于同期GDP的增长水平,投资总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占世界研发投资的45%。相比之下,而中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长期在0.7%以下的低水平徘徊。1998年的研发投资不及美国的1/30、日本的1/18和韩国的1/2。虽然2000年中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达896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GDP的1%,但因种种原因,既定的1.5%的目标到2005年才有望实现。由于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中国国际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2001年6月公布的2000-2001年度世界49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状况显示,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从2000年的第30位降到了2001年的第33位。比较1998年(21位)和1999年(29位)的情况,出现逐年下滑趋势。尽管按照国际通用的科技投入强度指标,中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领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由科技部、国家统计局等七部委联合进行的200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资源清查”结果显示,中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体水平仍不高。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科技部副部长邓楠指出,中国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总体水平不高,表现在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重多年来仅为5%至6%,加上应用研究,整个科学研究的比重仅占21.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40%左右。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建议,研究与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应局限于1.5%,而是应以2.5-3.0%为目标。

其次是教育投入差距。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近7%,达到6000多亿美元。美国66%的中学毕业生能上大学,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41%的平均水平。受过某种大学教育的工人占美国工人总数的57%。反观中国,1999年教育经费为3349亿元,仅占GDP的2.7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53个国家的人均教育开支排行榜上,中国居145位,在大学毕业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的排序中,在120个国家中中国排在101位。中国小学升初中的人数只有1/2,初中升高中的只有3/5,高中升大学的为1/2。1999年大学升学率仅为10.5%。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数字显示,在每十万拥有各种受教育的人数中,只有小学程度的人数仍占35.7%。此外,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文盲率仍高达6.72%。从人才储备看,美国是人才净流入国,而中国则是人才净流出国。据美国驻华使馆公布的数字,仅2000年就有五万多名中国学生取得赴美签证,这相当于中国20多所大学当年的毕业生全部输送到了美国。

第三是企业国际竞争力差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米歇尔·波特在其《竞争的战略》和《竞争和优势》等专著中指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美国拥有的跨国公司最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美国《商业周刊》根据公司的业绩(股票市值)排列出1999年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中,美国494家大公司的总值11.2万亿美元,占57.22%。在2000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中企业投资占72.4%。而中国几乎没有美国那样大规模的跨国公司。中国520家全国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4000多亿美元,仅与世界500强前两名企业销售收入相当,120多家汽车厂的产量仅相当于国外一家中等汽车公司的产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研发投资分别达到80多亿美元、53亿美元和41亿美元,这三家跨国公司的研发投资之和超过中国研发投资的总数。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投资就超过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之和。中国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资仅占销售收入的1.3%左右,而世界500强一般占5%至10%,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30%。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22276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只有31.9%。在中国电子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0%、80%和90%。

核心竞争能力存在的上述差距表明,中美经济可说是完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美国已率先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制造业还不够强大,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任务比世界任何国家都重大和艰巨。

二、重视合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最大的潜在市场,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与最大市场,中美经济关系互补性明显大于竞争性,决定双方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美国权威的民意测验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01年6月11日发表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不应把中国视为“对手”,59%的被调查者认为,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十分重要。6月12日美国前商务部长戴利在香港举行的一次电信会议上讲话时说:“布什是与中国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坚定支持者,他明白其中的重要性。”从现实情况看,两国的经贸合作已有较好的基础,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中美建交20多年来,无论两国政治关系出现麻烦,还是美国经济增速放慢或陷入衰退,两国经贸合作都在持续扩大。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据中国海关统计,1979年中美贸易额只有24.5亿美元。此后不断扩大。也就是在1989年美国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到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这个时期,中美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7.7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政治关系麻烦不断,可是双边贸易额仍呈扩大趋势。按中国海关统计数字,1991-1994年中美贸易总额分别为142.02、174.90、276.52和354.30亿美元。1995年突破400亿美元。2000年中美贸易额达744.67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额521.04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的20.9%。在美国经济增速放慢和市场萎缩的背景下,2001年中美贸易额达80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中国出口542.8亿美元,同比增长4.2%,中国进口262.0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280.8亿美元。2001年5月8日,布什总统在美国电子产业联盟举办的晚宴会上讲话时说:“现在正是推进市场开放的时候。我坚信,市场开放将改善人民的生活。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大国,我大力支持开展对华贸易。”

目前,美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因素是两国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级。随着劳动成本提高,美国国内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如进口合算,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具有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对美国出口主要是纺织品(占40%以上)、工艺品、轻工产品等。在美国鞋类市场,90%以上是进口的,其中60%是从中国进口的。从中国进口每双鞋平均为7.1美元,不到意大利同类鞋价23.8美元的1/3。中国从美国进口主要是高附加值的大宗产品,其中飞机、电站设备、石油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和化工产品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占60%以上。美国波音公司对中国的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90亿美元。到2001年1月,在中国的503架大型客机中有335架是波音公司生产的,市场占有率达66.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据欧洲空中客车公司预测,今后20年中国将增加1600架新客机,价值达1490亿美元,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运市场。美国波音公司将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展开激烈的竞争,以保持波音公司在中国飞机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美贸易额将达到1280亿美元,其中中国进口将达到450亿美元左右。在2010年前,美国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第二,美商在华投资持续升温。美商在华投资始于1980年,9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加。到2001年底为止,美商在华投资项目已达33849个,协议投资额71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达355.48亿美元。到2001年6月底,美商在香港的直接投资达208亿美元。美商在华投资的主要特点是:(1)大公司多。目前全球最大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落户中国投资,其中多数是美国的跨国公司。美国排名前500家的大公司中已有半数以上到中国投资,包括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波音飞机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著名跨国公司。(2)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大项目增多。英特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等高科技跨国公司都扩大了对华投资规模,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华投资累计额已达34亿美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在华最大的外商企业,该公司最近宣布今后五年内将在中国增加66亿美元的投资。世界著名的电脑制造商戴尔公司最近决定把其设在东南亚的生产厂搬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生产其主导和尖端产品。(3)重视研究与开发。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甚至将其海外总部移到中国。英特尔、微软和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已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目前著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已超过100家,其中仅摩托罗拉公司就在中国设立了18个研发中心,研究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多数是中国专业人才。(4)一些跨国公司扩大了在中国市场的采购,朝产品“本土化”方面发展,同时通过其拥有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外销。2000年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市场采购金额达75亿元,预计2001年达到120亿元,该公司产品在中国采购的零部件比例已高达65%。外资企业产品的出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到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0%以上。(5)高技术合作出现良好开端。2002年2月5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英特尔公司合作推出世界领先编译系统,它们共同研究的“1A-64开放源码编译系统”已正式通过鉴定。

对于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各方可说是充满信心。美国商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在向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将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按国际标准办事,这对外国投资者是最好的保障,到中国投资会更踏实。特别是随着金融、电信、商业和运输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发,美商在华投资将持续扩大。一些专家预测,到2005年,美商在华直接投资累计额将超过600亿美元。

三、正视分歧

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在失去共同的敌人之后,经济贸易关系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基轴之一。”美国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美经贸关系提供了框架,而“9·11事件”后,共同反恐成为中美关系战略利益的交汇点,这些都有利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但是,要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仍需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首先是观念问题。长期以来,美国国内对中国前景一直有“威胁论”和“风险论”两种看法,美国政府受其影响也在“遏制”和“接触”两种政策之间摇摆。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美国一些政治家散布“中国威胁论”是毫无根据的。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不是10年乃至20年能够缩短的,美国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比重均为世界第一。而中国尽管GDP已居世界第六位,但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仍仅居世界第八位,特别是在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方面,中国甚至远不如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德国。即使中国在经济规模上接近或赶上美国,中国将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大市场,而不会对美国或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还有一些美国人怀疑中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战略和目标能否实现,企图通过“接触”改变中国的航向。美国还是不要总想当“救世主”为好。各国的社会制度、道路和问题,应由各国选择、决定和解决,世界是多样性的、丰富多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对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结构性问题、就业问题和农业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并正在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解决。中国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市场不断扩大,有利于世界和平和走向共同繁荣。

世界史已经提供深刻的经验教训,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发生过战争,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曾经共同反对过法西斯战争。中美两国在反对国际恐怖活动、反对毒品走私、控制艾滋病等疾病和保护环境等许多重大问题上,仍有共同利益,无论从中美双边利益,还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国都应避免对抗,增进合作。

其次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和最敏感的问题。美国应从中美关系大局出发,妥善对待和处理台湾问题。自2001年初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布什政府仍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但行动上却以“一中一台”为实质性框架。在政治上,从台湾“国防部长”访美与布什政府高官会谈到陈水扁“过境”受到美国的“礼遇”,表明布什政府加大对台独势力的支持;在军事上,布什声称“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帮助台湾自卫”,并大规模向台湾出售军事装备;在国际空间上,布什政府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企图为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扫除障碍。布什政府这些行为,不利于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两岸贸易额从1980年的3.1亿美元、1990年的40.45亿美元,到2000年突破300亿美元。从1991年到2000年,台湾对大陆出口达1670亿美元,台湾贸易顺差达1372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存度已从1991年的9.1%提高到2001年的19.6%,台湾地区已成为祖国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地区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到2001年底,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达五万多个,实际直接投资额超过300亿美元。台商在大陆投资仍在持续增加,并呈现三大变化:一是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向内地和西部地区延伸;二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发展;三是台湾大企业相继到大陆投资。台湾《远见》月刊2002年3月号刊登该社社长高希均撰写的《上海回来再看“戒急用忍”》一文中指出:“整体来说,台湾产业中重要的厂商,几乎已出现在江南,”大陆沿海地区“已经变成了台湾产业不折不扣的重要生产基地”。台湾人口2240万,现在在大陆的台商及其家属已超过100万人。多数台商要求台湾当局修正“戒急用忍”政策,尽快实现“三通”。

面对这一现实,美国政府应根据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推动台湾当局尊重和顺应历史潮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抓住机遇,取消对两岸经贸交流的不合理限制,使两岸经贸交流朝“直接、双向”的方向发展,扩大双方合作的领域、地域和范围。从长远看,这对美国也是有利的。

第三是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美双方统计不同。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美贸易额744.67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为297.41亿美元。而据美国海关统计,中美贸易额达1163.16亿美元,美国贸易逆差达1000.63亿美元。双方统计上出现这样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美国海关把经香港转口贸易都包括在内。这个问题是能够取得共识的。

中国对美国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随着美商在华投资增多,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华美资企业的产品或合资企业产品。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提供的数字,一个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市场的售价为9.99美元,从中国进口为2美元,其中原料来自中东,由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制成半成品,假发和包装分别是日本和美国生产的,加上运输等费用,共计1.65美元,中国仅得加工费0.35美元。但是,按原产地规则统计,这2美元都计算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之中。又如,美国耐克公司垄断了美国运动鞋和运动服装30%的市场份额,但耐克公司在美国不生产运动鞋,在耐克公司专卖店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装30%以上是在中国生产的。这部分产品出口对谁的利益更大是很清楚的。换言之,中国对美出口的扩大实际上是双方互利的过程。

当然,美国对中国贸易从顺差转为逆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国控制高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对华出口。希望美国不要总是喜欢舞制裁大棒,而是要妥善解决一些具体贸易分歧和争端。关键是发挥美国的优势,放松乃至取消限制,扩大对中国的高技术和相关产品的出口,这有助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持续稳定的发展。

标签:;  ;  ;  ;  ;  ;  

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