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数字图书馆论文

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2)05-0006-06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成立于1912年,原名广东省图书馆,1917年更名为广东省立图书馆,解放初期改名为广东人民图书馆,1955年改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2002年2月更名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她是我国省、市、自治区级公共图书馆中成立较早的一所,也是目前我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中规模较大的一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各个方面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公共关系、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图书馆网络建设、为广大读者服务等诸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前列,我们对她的巨大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祝贺。今年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馆9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隆重的日子,应《图书馆论坛》编辑部之约,特撰写此文,以作纪念。本文虽不是一篇专门纪念性的文章,但回顾与总结了近年来图书馆发展的一些经验与图书馆学研究的成果,探索了未来图书馆发展路向,更偏重于图书馆学新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我想对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发展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与纪念意义。

复合图书馆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理论问题、新的研究领域,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不是一、两篇文章可以说清楚的。《图书情报知识》2002年第3期发表了拙著《论图书馆新模式——复合图书馆》一文, 由于篇幅有限,问题没有讲透,本文可说是其续篇。

1 数字图书馆“热”的背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多媒体、数字图书馆、网络条件下的图书馆、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等成了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与宣传的“重点”、“热点”、“亮点”、“焦点”,特别自1993年9 月美国提出数字图书馆之后,很快在我国形成了一个研究与宣传“数字图书馆”的高潮。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的统计,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公开发表的数字图书馆文章已达一千多篇。今日,在我国图书馆界几乎是言必称数字,会必议数字,刊必载数字,课必讲数字,没有“数字”就不时髦。对此,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并予以充分肯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图书馆界对新事物很热情,很敏感;另一方面说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宣传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一定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感到遗憾:一是一种在数字图书馆提出两年多之后随之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思路、新模式——复合图书馆,却没有得到我国图书馆界应有的研究与宣传、据查检有关文献,在过去五、六年的时间内,公开发表的论述有关复合图书馆的论文不到10篇。至今“复合图书馆”一词对我国图书馆界来说仍是陌生的,了解、认识它的人很少。二是对传统图书馆的冷落,研究的人少了,研究的兴趣差了,该研究的问题也无人研究了,然而在目前的现实中,传统图书馆仍是大量、普遍存在,是基本的、主要的,从而使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越来越远。三是对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缺乏研究,仍处于模糊认识之中,更谈不上采取必要措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呢?我们认为,首先是人们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和掌握不够;其次是对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必然联系缺乏分析;第三是对图书馆的现实、发展趋势缺乏宏观研究;第四,一些人喜欢赶时髦,热衷追“新”、追“热”,不是踏踏实实地做研究,解决一个或几个实际问题。为此,我们撰写此文,呼吁我国图书馆界打破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隔离区”,把人为设置的隔离墙推倒,整合于一体,相互联系起来,建立一个新的研究区域——复合图书馆。这样有利于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共存共荣、互助互动,有利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 建立复合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讨论问题之前,有必要对复合图书馆的概念作一简要介绍。我们认为复合图书馆是在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或虚拟文献共存互补的复合环境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有机结合于一体。也就是物理实体的图书馆与虚拟的信息空间结合于一体。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复合式的:从信息资源来说,是手写型、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与电子型、网络型文献复合,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复合,传统书库与数据库复合;从服务范围来说,是本地、本单位服务与远程服务复合,馆内服务与馆外服务复合;从服务对象来说,是固定用户与不固定用户复合;从服务手段来说,是传统的馆内借阅服务与网络服务、在线服务复合,实地服务与网络服务复合,受时空、数量限制与不受时空、数量限制复合;从技术方法来说,是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复合;从建筑设备来说,是图书馆建筑实体与虚拟信息空间或环境复合,图书馆传统的书架、目录柜、阅览桌椅、卡片与计算机、通信网络复合。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复合,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随意的,更不是二者的凑合或强硬拉扯在一起的,而是必然的,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必然性主要是二者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虽然形态有所不同, 但同属于图书馆,二者都是通过收集、整理、存储、转换、传递信息知识为用户服务,二者都是公益性机构。有人说,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它应更接近于商业性,接近于公司、企业之类。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数字图书馆是商业性的,以赢利为目的,就应该属于商业的公司、企业,不能称为图书馆,因为图书馆应是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至今没有哪个法律改变了图书馆这种性质。对此也会有人问:在传统图书馆时代,不是也有商业性图书馆吗?是的,那是极个别的,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一些私人图书馆为了维持发展,只有收取适当服务费用。在这里,我们想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在印刷文献时代,收集、传递印刷文献的有图书馆、书店、书商,但从来没有人把书店、书商说成图书馆,也没有人要求图书馆向商业性书店靠拢,为什么在数字文献、网络文献时代,同样存在收集、传递数字文献、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的图书馆、书商、公司,却不许公益性的数字图书馆存在,硬要把数字图书馆划入以赢利为目的的数字化文献书商、公司范围里去呢?或要求数字图书馆向商业性靠拢呢?这肯定是不妥的。

(2)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本质与性质是相同的。 二者的本质都是信息知识,同是社会的一种信息现象,是社会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属知识信息交流子系统。服务性是二者的共性,是社会服务系统之一。

(3)二者目的与目标一致。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为了收集、存储、转化、传递信息知识,满足社会用户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而创办、生存、发展,都属于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机构与行为。不同的只是传统图书馆属于物理实体,存储和传递印刷品、缩微品、视听资料、电子文献等实体文献,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信息空间,存储和传递数字化信息。

(4)功能一样。二者的基本功能都是知识信息的选择、收集、 整理、存储、转换、传递和提供使用。

(5)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构成要素基本相似。 二者都是由信息资源、读者或用户、工作人员、基础设施与设备、技术方法、管理等要素构成。

以上看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不仅没有鸿沟,而且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共同的基础,因此二者复合是完全可能的和必要的,人为的“隔离墙”应尽快拆除。

3 复合图书馆不是过渡阶段,是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

复合图书馆,又称混合图书馆,英文为Hybrid Library,是1996年提出的。在国外首先出现于英国,英国图书馆学家苏顿(S.Sutton)在题为《未来的服务模式与功能的融合:作为技术人员、著作者和咨询员的参考馆员》一文中,将图书馆连续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种形态: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他认为“图书馆已经或必定要沿着这一序列,从作为一个场所的图书馆向作为一个逻辑存在的图书馆演进。”随后不久的1998年,穆里、路斯布里奇、平菲尔兹等人均发表讲话或撰写论文,对“复合图书馆”进行探讨与论述。英国Fretwell-Downing信息研究所主任穆里(R.Murray)在题为《世纪挑战——走向复合图书馆》的报告中说,复合图书馆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成员和电子图书馆计划主任路斯布里奇(Chris Rusbridge)认为“复合图书馆旨在将各种各样的技术引入图书馆,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结合起来。”Birming-ham大学的平菲尔兹(Stephen Pinfields)教授认为,复合图书馆既不是仅包含纸质资源的传统图书馆,也不是仅包含电子资源的虚拟图书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将印刷与电子、本地与远程等各种信息资源集成于一体的图书馆。在国内,黄宗忠于1996年在《图书与情报》第2期发表了《论21世纪图书馆》一文,提出21世纪图书馆的模式是纸质印刷型图书、缩微图书与电子图书、虚拟图书(计算机软件)共存互补,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1998年,黄宗忠又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第1-2期发表《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一文,对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相互依赖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混合体论’”。台湾的顾敏于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图书情报工作》第3期发表《千禧之年复合图书馆的服务与发展策略》一文,他“估计到21世纪初叶,除极少数的图书馆可以维持前述的传统图书馆形态,又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可以转变为全部的数字化典藏之外,大多数的图书馆将面临复合图书馆的情境与挑战。”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图书馆界对复合图书馆的解释,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复合图书馆是由传统图书馆与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复合图书馆只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过渡图书馆,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最终将代替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仍将消亡。第二种观点认为,自动化图书馆应是传统图书馆的组成部分,它是应用计算机技术使传统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流通、咨询、检索、管理等实现自动化,自动化虽对传统图书馆的技术方法、管理产生很大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传统图书馆的性质、特征、基本操作程序。因此自动化图书馆仍属传统图书馆范围。第二种观点还认为,复合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有机结合于一起,图书馆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复合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过渡阶段,而是二者有机结合的新产物,是未来的一种新模式,将长时间存在下去。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

4 建立复合图书馆有利于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于一体,或整合于一体,建立复合型图书馆,这将有利于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并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虽有其共性(如本质、办馆目的、服务对象、构成要素、基本功能、工作流程等基本相同),但也有其个性,特别是技术方法、服务手段差异较大。因此,它们既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局限性。若两者整合一体,就能优势互补、互助互动、共存共荣,推动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由于两者的历史与形成的条件不同,因此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若两者整合,建立一个有机结合于一体的复合图书馆,就能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一是历史悠久。尽管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科技不断更新,而传统图书馆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不可替代,它的基础也更加雄厚扎实;二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存中心,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它全面系统保存了人类各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知识和各种出版物,而且保藏时间长,在当今世界上再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机构;三是人们系统学习和研究的中心。由于它系统全面收藏人类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所以它能为社会和用户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和研究资料,时至今日仍是人们赖以学习、研究、提高的重要场所,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的主要来源,尽管今日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比较高,但没有传统图书馆仍然是不行的,是信息化社会绝对不可缺少的;四是免费服务于全社会。它是由政府、社会团体拨款或投资,是非赢利性的公益性机构,免费服务于社会各个阶层和部门;五是一个物理实体。人们既可在这里系统学习、研究、查询咨询,又可在这里休闲、娱乐、社交;六是利用方便。它没有特殊的设备和能源要求,既可到馆内利用,也可借回家阅读,还可在旅途、行进中自由使用;七是不存在版权保护问题,不易产生内容失真。传统图书馆的藏书可比较充分地利用,资源丰富,绝大多数馆藏向广大读者或用户开放。传统图书馆的劣势在于:一是收藏的信息知识载体存储密度小,体积大,占用空间多,保管费用比较高,图书馆要不断新建和扩建书库,以保存这些文献;二是服务读者或用户的范围有限,而且受时空、数量限制;三是服务手段落后,传递信息的速度慢,最新和急需信息不能及时获取;四是服务成本高,服务质量受人的影响。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在于:一是技术先进,代表信息化社会的先进水平;二是知识信息载体存储密度大,体积小,占用空间少,与印刷品文献比较来说,图书馆不要大量投入资金新建扩建书库;三是网络信息传递快,一些最新信息通过网络可很快获得;四是网络服务面广、覆盖区域宽,不受时空、数量限制,只要有计算机与网络连接的用户,就不论距离远近、白天黑夜都可利用;五是服务质量人为因素较少,服务成本较低。数字图书馆的劣势在于:一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许多著作内容不经原著者同意,不能转换,更不能随意上网传播;二是与传统图书馆比较,数字图书馆存储的知识信息量仍有限,且不系统不全面,不能满足人们系统学习、研究的需要;三是经转换为数字化的信息知识,有的容易失真,甚至容易消失;四是数字信息载体,与纸质印刷品比较,保存期短,磁带寿命为15-20年,光盘寿命为20-30年,还有病毒侵袭等安全问题;五是使用数字图书馆知识信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有与网络连接的计算机和电源,这在当前条件下不是所有读者与用户都具备;六是使用受一定限制,无电源或人在行进中就难以使用;七是人若长时间在电脑上阅读,视力难以承受。

从上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的优势是数字图书馆的劣势,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正是传统图书馆的劣势,若二者相互结合于一体,建立复合图书馆,就可实现优势互补,使图书馆自身更加完善,使图书馆的整体能较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实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 可使图书馆的整体功能与作用放大

从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也就是说都有局限性,这说明二者都不是完全十全十美的,当然我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这样要求。但若二者遵循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二者的内在联系,有机组合于一起,建立复合图书馆,而不是各自为政,自立门户,独树旗号,更不是人为设隔离区,就会使二者既可实现优势互补、互助互动、共存共荣,使其功能与作用放大。它的功能与作用就不是1+1=2,而是要大于2。

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大系统之下又分为各个层次的小系统,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小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绝不是孤立的。图书馆是一个系统,下属诸多子系统,若各个子系统能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发挥系统的属性与功能的放大作用。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定律:整体(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小系统)之总和。也就是说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若各自独立,不成为整体,它的功能与作用只能是1+1 =2。若两者组合成一个整体,实行优势互补,消除局限性,它的功能与作用就不只是1+1=2,而是大于2。

(3)极大地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方便读者

图书馆的终极目的,就是运用信息知识服务于社会,满足读者的需求,一切为读者着想,读者第一,读者是上帝。因此怎样方便读者,怎样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是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在满足读者需求,服务读者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若两者人为分离,不能整合于一体,就可能使读者获得的服务,都不能十分满意。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于一体,建立复合图书馆,就可实现虚实结合,存取一体化,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一条龙。这样,读者即可以使用传统文献,也可以使用数字化文献;既可亲自到馆查阅,长时间在馆内从事研究,或把书借回家阅读,也可以不去图书馆,在单位或家里通过网络利用图书馆;读者既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信息,又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信息和资料;既可使本地、本单位的读者获得实体服务,又可使远地读者获得远距离的虚拟服务;图书馆既可实行限时限量服务,也可实行不限时不限量服务。

(4)为了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充分发挥人、财、 物的作用

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分立,既不便于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还要造成重复和浪费。当前的状况是,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都愿意大量投入,而且经费非常宽松。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规划,不少地方出现无序的重复建设,浪费极大,而对大量存在的仍起主要作用的传统图书馆却投入不多,不少县市图书馆多年不买一本新书,使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改革深受影响,从而造成一边繁荣、热闹,一边冷清、尴尬。若把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结合起来,建立复合图书馆,就可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合理使用和配置人、财、物,避免浪费,就能实现互助互动、共存共荣,促使整个图书馆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5)为了传统图书馆深入改革发展的需要

传统图书馆虽有漫长的历史,但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革,才能适应需要。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今日,传统图书馆要适应社会需要,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如果在这方面大量投入又必然与数字图书馆建设重复,造成浪费;若二者结合,建立复合图书馆,既发展了数字图书馆,又改造了传统图书馆,适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还将节约资金,加速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

5 纯数字图书馆时代不会出现, 复合图书馆将是未来社会图书馆的主体

在未来的社会,我们认为不会出现“纯数字图书馆时代”,只会出现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或整合于一体的复合图书馆时代。那种认为只会有数字图书馆,不会再有传统图书馆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例如,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是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工程师和计算机人才云集之地,该校曾花了两年时间探索建立一个完全电子化的虚拟图书馆的可能性,然而最后取消了这一计划,新的方案是投资4200万美元建立一个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相结合的图书馆,也就是复合图书馆。当然,在这个图书馆中数字化文献占有很大比例,但仍离不开纸质文献。

为什么纯数字化图书馆不会出现呢,此路为什么走不通呢?其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

(1)相当长时期内不会出现无纸化社会。关于“无纸化社会”, 自1978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兰卡斯特提出“走向无纸信息社会”以来,国内外议论很多,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相当热闹,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事实上,纸张的用量不是减少,而是成倍增长。1998年4月16日, 沙特阿拉伯《中东报》发表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最新报告透露:纸张消费比1950年增长8倍,估计到2013年,纸张消费量还将倍增。 据加拿大森林产品协会2002年的统计,近10多年来,全球对纸张的需求增长了一倍,预计到21世纪的前10年内这种需求量将再增加一倍。

(2)纸质印刷文献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由于纸张需求量不断增长,纸质印刷文献自然也会不断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从1995年到1999年,世界各国出版的图书种类增长50%。在人均拥有图书方面,英国占世界首位,每100万居民拥有7471种图书,加拿大每100万居民拥有图书2947种。中国大陆地区1978年出版图书14987种, 总印数为37.7亿册;杂志930种,总印数7.6亿册;报纸186种,总印数127.8亿份。10年之后的1988年,图书出版增加为65961种,总印数为62.2 亿册;杂志5865种,总印数25.5亿册;报纸829种,总印数207.2亿份。20年后的1998年,图书出版为130613种,总印刷72.4亿册;杂志7999种,总印数25.4亿册;报纸1035种,总印数196.0亿份。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从1978-1998年的20年中,图书、杂志、报纸出版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1988年与1978年相比,增长幅度很大,1998年与1988年相比,图书的品种与印数继续增长,杂志、报纸的品种也继续增长,只是总印数量略有减少。既然纸质印刷文献的出版仍在不断增长,作为保存国家文化遗产和作为专职收集、整理、保存、转换、传递知识信息的传统图书馆就可以不收集保存这些出版品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绝对行不通的。20世纪90年代新成立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蒙特利分校,建校时没有建图书馆,也没有采购纸质印刷文献,当时想用数字图书馆替代。经过最近几年实践,他们发现网上已无法找到他们所需资料,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了,于是,他们又补购和采购了成千上万的纸质印刷文献。实践证明,传统图书馆仍是不可能替代的。

(3 )数字图书馆要依赖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印刷品信息资源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

(4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印刷品信息资源不可能全部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就是已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原型印刷信息资源仍需由传统图书馆保存,不能轻易处理。这是因为传统图书馆现已收藏的印刷品文献数量庞大,转换成数字化需要相当时日,需要大批资金。美国国会图书馆1995年有馆藏1.07亿册(件),2001年馆藏达1.25亿册(件),每年平均增长300万册(件)。该馆的馆藏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 自1996年开始,到2000年的5年时间,仅仅完成500万册(件)、耗资6000万美元。2001年,美国温斯罗(winthrop)大学达卡斯图书馆馆长赫灵(Mark K.Herring)在题为《因特网不能替代图书馆的十大理由》一文中指出:自1970年至2000年,全世界大约每年都要新增加5 万种学术期刊,在这30年中积累起来的150万种学术期刊中,目前网上能提供的不足2000种。另外数字化信息资源还有内容失真、安全、病毒、版权保护、读者使用习惯、特定的设备与电源等问题。

(5)事物的发展过程,不是所有新事物都排斥原有事物, 也不是新事物都要代替旧事物,其实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少事物总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延伸发展,有的是新旧事物两者结合,共存互补、互助互动,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就属于这一类。

6 数字化时代新建和扩建图书馆馆舍仍是不可阻挡之势,数字图书馆不可能代替新建和扩建图书馆馆舍

自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以来,国内外、图书馆内外,不断有人提出今后没有必要再新建和扩建图书馆馆舍了,只要建好电子阅览室或数字图书馆就行了,甚至还有人提出原有的图书馆馆舍可改作文化娱乐场所、仓库、博物馆和其他用场。这种说法肯定不妥,实践已经证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与现实是不符的。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新建和扩建馆舍不是减少, 而是年年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如法国国立图书馆,1995年落成的新馆,位于巴黎的塞纳河边,投资85亿法郎,占地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600 个,相当于旧馆的5倍,可藏书1200万册,每天可接待读者1.2万人次。1997年建成的英国国家图书馆新馆,投资8.87亿美元,占地数公顷,新馆书架长度达250英里。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也在近几年进行了扩建。 在中国,上海图书馆新馆于1996年12月正式开馆,耗资6亿多人民币, 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可藏书1320万册,阅览座位2930个, 其规模居中国第二,亚洲第三,世界第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南、浙江、山东、陕西、江苏(南京图书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和深圳、武汉等省辖市都已建成或正在建设新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2001年动工的南京图书馆,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准备投资6亿多人民币,藏书可达1200万册, 与上海图书馆的新馆规模差不多。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99年动工。高等学校图书馆从1990年至1997年新建和扩建馆舍面积达207.88万平方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数字图书馆不可能代替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仍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图书馆馆舍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不可能阻挡图书馆馆舍的新建和扩建,而且图书馆新馆建设的过程,就是加速图书馆自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过程,不少新馆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和内外环境、设施的更新,自动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加速。

(2)印刷文献目前的出版数量不是逐年减少,而是在逐年增长, 作为人类文化、信息知识的保存中心与提供中心的图书馆,对新出版的印刷文献,不仅要采购、处理、保存,还要提供给读者使用。过去图书馆的书库、借阅场所一直紧张、不宽松、新的印刷文献年年要补充、入藏,到图书馆借阅的读者年年增多,因此不新建和扩建图书馆馆舍,新书就只有堆积,既不能发挥新书的作用,又不能满足读者需要。

(3)在数字化时代, 传统图书馆的纸质印刷文献不可能全部转换成数字化文献,转换成数字化文献并在网络上传递的只能是少部分,大部分仍将保持原有面目,放在书库、阅览室供读者使用。这是因为:一是版权保护,图书馆无权更不能随意将个人拥有版权的著作转换成数字化文献,更不能随意上网传播。目前能转换成数字化文献,大多限于无著作权问题的历史文献或书目与图书馆介绍。二是印刷文献转换成数字文献是一项既耗时又投入巨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没有相当经费不行。三是数字化文献存在内容容易失真和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四是数字文献的载体不如纸质印刷文献保存时间长,纸质文献可保存几百年至几千年,数字文献最多30年就必须重做。五是已转换成数字化文献的原有纸质文献,也不能随意处理,仍将继续保存。

7 复合图书馆可实现跨越式发展, 可与数字图书馆同步建设

有人会问,数字图书馆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成型的数字图书馆还难以见到,又怎能谈得上建立复合图书馆呢?应是先建立数字图书馆,后建立复合图书馆,这才符合逻辑。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好,但思考问题的方法有些机械。诚然,数字图书馆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但这并不妨碍两件事情同时起步,分两步走的路也可一步走完,可实现复合图书馆的跨越式发展。也就是说,在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同时,可建立复合图书馆,不必先建数字图书馆,后建复合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复合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因此两者并不矛盾,是一箭双雕。我们应该看到,发展复合图书馆,既是建设数字图书馆,又是改造和加强传统图书馆,真正使两者共存互补、共存共荣。从目前图书馆现实来看,不少大中型传统图书馆正在有计划地步入复合图书馆,它们已具有一定数字图书馆的成份,数字化比重在不断提高,网络服务正在展开,已是潜在的复合图书馆,或复合图书馆雏形,复合图书馆已孕育于传统图书馆之中。为什么这样说呢?

(1)在建的大多数数字图书馆是由传统图书馆倡议, 并承担研究、设计、实验的组织与实施工作,特别是国家图书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如2000年6月经我国国务院批准, 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由加拿大国家图书馆发起的加拿大数字图书馆首创计划等。

(2 )一部分大中型传统图书馆已将本馆收藏的具有特色的写本书、珍贵的印刷图书或期刊转换成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例如,日本国会图书馆的“电子图书馆”,已经完成的数据总量仅图像数据就达1000多万页,存储在3000张光盘中;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化项目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中,包括1万本图书的全文文献, 10万本图书的扫描影像,30万张图片和3000件录音资料;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拥有数字化馆藏300CB以上,已有25万种馆藏文献数字化。

(3)一部分传统图书馆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服务。据2000年统计,我国已有40多所公共图书馆和171 所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服务。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仅2000年一年内,上网点击人数就达1.4亿人次。2001 年启动开通的“福建文化信息网络”,是以福建省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和已初步建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依托,大力整合全省文化系统所拥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如书刊、影视、戏曲、歌舞、曲艺、美术摄影等10余万册(件),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租用电信部门的10兆带宽的专用线路将该网站与因特网相接,将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传递给用户。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200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公共图书馆和大约1800所遍布美国的其它图书馆,正式试验进行网络图书馆服务。

(4)不少传统图书馆非常重视电子文献的采访与收藏, 数字化文献的馆藏比例不断提高。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不仅得到改造,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事实上改造传统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与服务用户已有机糅合于一体,一个复合图书馆的建设时代已在一些具有一定数字化程度的传统图书馆展开。正如福建省图书馆创建的“福建文化信息网络”总结的经验所说:“立足馆藏,视听并用、边建边用、为用而建。”而且“较合理地解决了诸如知识产权保护之类的难题。”这种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与传统图书馆有机结合为一体而建设数字图书馆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总之,我们不主张把数字图书馆神秘化,更不主张把它搞得很玄虚,而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用,边建边用。

8

未来社会的图书馆是以复合图书馆为主体的三维结构模式

既然在未来21世纪的社会,不可能出现纯数字图书馆时代,但不等于没有纯数字图书馆,因此在未来21世纪的社会里,将会有三种图书馆存在:一是纯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指一些跨馆、跨系统、跨地区的网络图书馆或教学用的实验图书馆;二是纯传统图书馆,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图书馆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藏书结构,也将由纯印刷文献向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发展,图书馆工作由纯手工操作将逐步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读者将通过设在图书馆的网络终端从网上查找或下载信息,但这些图书馆不必将馆藏信息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或建数据库,也不向网上提供信息资源;三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这将是大量的、基本的、主要的。这类图书馆既有数字化程度高的,也有数字化程度低的,但都属于复合图书馆。总之在未来社会里,从图书馆整体来说,是以复合型图书馆为主体,以纯数字图书馆与纯传统图书馆为辅的三维结构模式。

以上我们对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发展趋向谈了8个问题, 观点不一定正确,阐述不一定清楚,欢迎同行们批评指正。

标签:;  ;  ;  ;  ;  ;  ;  

论复合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