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效果分析论文_许玉新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效果分析论文_许玉新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摘 要】目的:观察常规治疗配合推拿按摩督脉以及夹脊穴对于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并且对此进行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0名符合要求的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总百分率、侧弯反射变化、肌张力波动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MFM总百分率、侧弯反射变化和肌张力波动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促进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侧弯反射的消失,减轻肌张力的波动,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因此可以看出常规治疗配合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对于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这一疾病在临床上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督脉;夹脊穴;脑性瘫痪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导致的脑瘫类型,运动残疾程度往往较重,治疗难度较大。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患者大多数为男孩,就诊年龄集中在6个月~2岁,黄疸迁延(包括核黄疸)、早产、缺氧窒息、低体重、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主要的高危因素。运动障碍严重且广泛,原始反射残存,异常姿势明显,常伴发听力、视力障碍,摄食、吞咽障碍,智力障碍,癫痫。督脉和夹脊穴位于人体的腰背部,推拿按摩督脉和夹脊穴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好处,不仅可以强脊健腰,增强患儿腰背部的肌力,提高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减轻异常姿势,同时还可以振奋阳气、健脑补髓,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因此我们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取得了十分显著疗效。这一治疗方法也被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治疗

选取本院收治的符合实验要求的7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将这7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23.8±12.2)个月;依据《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定重度21例,中度8例,轻度6例。对照组3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22.7±11.7)个月;重度17例,中度10例,轻度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疗法、头皮针灸和中药熏蒸。运动疗法需要治疗师为患儿取仰卧位,同时摆正患儿的位置,使之呈对称性姿势,治疗师以双下肢固定患儿下肢,使其保持对称性伸展姿势,其中一只手固定住患儿的双上肢,将双上肢对称放于胸前,另一只手托住患儿后头部,使患儿头前屈。再为患儿取俯卧位,这时治疗师以双下肢固定患儿下肢,使其保持对称伸展,同时两手协助患儿练习手支撑,诱导患儿抬头。患儿坐位,治疗师位于其后,用胸部和双上肢固定患儿躯干,并使患儿头部保持对称性姿势,令患儿双手在身体两侧对称支撑,使患儿躯干倾斜,诱导患儿坐位平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进行翻身训练,治疗师为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握其一侧下肢,使该侧屈髋屈膝,并向对侧回旋,同时伸展对侧上肢,使身体回旋至俯卧位。操作过程中尽量使患儿保持对称性姿势,动作宜轻柔,避免较强刺激。头皮针灸的方法为选取好穴位,隔日针刺一次,保持频率为150次/分,持续2分钟,休息3分钟,再捻,如此重复2-3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中药熏蒸以补肝肾强筋骨药物为主,煎药熏蒸时温度控制在42℃。每次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4周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采用疏通矫正推拿法,主要手法包括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和捏脊。对异常部位肌肉按摩,主要针对背阔肌、斜方肌、竖脊肌等脊柱两侧肌张力波动明显的肌肉。穴位点压以夹脊穴为主,此时要求患儿取俯卧位,治疗师骑跨于患儿下肢,分别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上而下点压夹脊穴,要求治疗师两手作用力度、时间相同,每穴0.5min。捏脊的操作方式为治疗师骑两手拇指食指交替提捏患儿脊柱表面皮肤自下而上移动,反复操作3-5遍。每次治疗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4周1个疗程,共3个疗程。进行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且对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本次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体现在GMFM总百分率、侧弯反射变化以及肌张力波动情况三方面。GMFM总百分率:两组治疗前GMFM总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总百分率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侧弯反射:两组治疗前侧弯反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侧弯反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肌张力波动情况:两组治疗前肌张力波动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波动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发病原因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是锥体外系受损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脑瘫类型,占所有脑瘫的20%左右,常见病因为胆红素脑病、重症低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低体重等。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病变主要在基底神经节。儿童基底核区不同部位对损伤具有选择性,足月儿窒息选择性损伤壳核和丘脑,严重缺氧缺血时壳核和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通路过度激活,因此易受损伤,而苍白球由于抑制性神经元活动相对静止而得到保护;相反,苍白球相对多的神经元不活动,对低血压和有毒物质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易受胆红素毒性损害。

3.2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症状

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症状表现为肢体运动的不随意,出现不自主动作,可表现手足徐动、震颤、舞蹈等,这也是此型脑瘫患儿的最主要特征。这种不随意动作在安静时消失,在有意识动作时出现,表情奇特,挤眉弄眼,或哭或笑,想取玩具,手反而伸到相反方向,拿不到玩具;想拿食物送到嘴里,可是头却转到相反方向而吃不到食物;头的控制能力差;颈部有不随意动作,患儿有斜颈,颈不稳定,如令其伸展颈部或背屈头部时,患儿却出现头前屈的相反动作;手指的不随意动作多表现在抓物时,常常手指过度伸展,而后屈曲、不协调、不随意动作;较小婴儿在不随意动作未出现前,多表现为肌紧张亢进,对声音、光线、触碰的感觉都过敏,呈现一种惊吓反应,出现过度异常运动,这一点与感觉反应系统阈值低下有关系。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清楚地知道,常规治疗方法配合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能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并能明显减弱患儿侧弯反射和降低肌张力的波动。由此可以看出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是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有效方法,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丙祥,张建奎.核心稳定性理论与脑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83-1186.

[2]姜永霞,程博,楼新法.夹脊穴的渊源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201-203.

[3]马丙祥,任燕,张建奎,郑宏,李华伟.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4):359-362.

论文作者:许玉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9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6

标签:;  ;  ;  ;  ;  ;  ;  ;  

推拿按摩督脉及夹脊穴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效果分析论文_许玉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