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南院麻醉科 510000;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护理部 510000
低体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的现象[1],是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心血管意外、代谢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复苏时间延长以及手术部位感染等诸多不良结局[2]。据2017年全国部分地区横断面调查,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可达44.3%[3],预防术后低体温已被视为评价麻醉复苏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故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本科室开展主题为“降低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的品管圈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月全麻术后患者181例,进行活动前数据查检。活动措施实施后,收集2018年4月~5月全麻术后患者193例,进行效果确认。纳入标准:①择期手术;②行气管内全麻;③术毕转入PACU进行复苏。排除标准:①行全凭静脉麻醉;②急诊手术;③术前体温大于37℃。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建立品管圈 由10名PACU护士组成QCC小组,圈名为“复苏圈”,其中主管护师2人,护理师8人。通过投票方式选出圈长和确定主题,并对圈员分配具体活动项目和职责,严格按照PDCA步骤有序开展。
1.2.2 现状把握 自行设计查检表,统一使用德国博朗PRO4000耳温计,对2017年12月~2018年1月的181例全麻术后患者进行查检,测量并记录入室时、入室后30分钟、入室后60分钟以及出室时四个时间点的体温,以“患者术毕转入PACU30分钟至苏醒离开期间体温低于36℃”为标准,发现低体温发生率为22.7%(术后低体温发生率=发生低体温的例数/PACU全麻患者复苏总例数×100%);整理查检资料并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原则确定改善重点。
1.2.3 目标确定 根据评估圈员的QC知识水平、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计算圈能力为70%,柏拉图提示改善重点为82.9%,按照公式计算,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22.7%-(22.7%×82.9%×70%)=9.5%,即本次品管圈活动需将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降至9.5%。
1.2.4 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采用头脑风暴,从人、机、物、法、环五个方面对主要问题点进行分析,通过绘制鱼骨图找出未使用保温设备、保温披肩单薄、恢复室温度不恒定和未及时更换湿床单为末端原因,并对其进行真因验证,确认均为真因。
1.2.5 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真因,圈员们讨论提出改善对策,从可行性、经济性和圈能力三个方面利用评分法对对策进行打分评价:优5分,中3分,差1分共10人,总分150分。根据80/20原则,最终选取126分以上为实施对策:①加强交班及巡视,及时更换湿床单:患者转入时与手术室护士共同查看,及时更换浸湿的垫单;检查伤口敷料是否干洁,有无持续渗血渗液;定时巡视垫单,如有潮湿立即更换。②专人负责监控PACU的温湿度:恢复室室温保持在24~25℃,湿度50%~60%;设立《恢复室温湿度登记本》,每班专岗在交接班时监控温湿度并登记。③改良定制加厚披肩:与洗衣组合作设计全新披肩,将厚度加大;分别延长披肩的长度和宽度,扩大覆盖面积;特别增加“两翼”设计,重点保暖肩部。④使用鼓风加温毯:将加温毯覆盖患者全身,连接并启动鼓风机,根据患者体温选择加温档位,随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调节。⑤使用血液液体升温仪:根据患者病情、输血输液量和手术时间长短选择使用血液液体升温仪,随患者恢复情况调节,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生输血或输液不良反应。
1.3 评价指标
统计并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 c2 检验,检验标准P <0.05。
2 结果
活动后采用相同的体温测量方法对2018年4月~5月全麻术后患者共193例进行查检,发现低体温发生率为8.8%,明显低于活动前(P <0.01),见表2。通过公式计算: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22.7%-8.8%)÷(22.7%-9.5%)=105.3%,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22.7%-8.8%)÷22.7%×100%=61.2%。
表2 活动前后PACU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保持床单干燥整洁
全麻手术尤其是妇科和泌尿科,术中常需大量液体冲洗,床单难免浸湿,术后如不及时更换,容易造成患者背部和臀部持续受凉,既不利于患者体温的保持,也会诱发皮肤受损问题。因此对于术中冲洗患者,应重点检查床单和病人服有无潮湿,如有则立即更换,保持床单位干洁,为患者保温创造有利条件。
3.2 调节并监控PACU温湿度
在冬夏两季,工作人员为求舒适,常自行调节恢复室室温,导致恢复室温度波动大。设置专人专岗负责监控温湿度,对室温实施精准调节,并做好相关记录和交接,从而保证患者拥有温暖的复苏环境,进一步促进体温的恢复。
3.3 改良披肩的应用
活动前,术后患者复苏时仅用一张中单覆盖双肩,既单薄又窄小,保温效果欠佳。通过重新设计将披肩厚度和覆盖面积加大,并增加“两翼”延展保暖肩后部,使患者暴露皮肤得到充分保护,减少体内热量散失。
3.4 使用主动保温设备
主动保温措施不仅能预防术后体温降低,还能加速低体温患者复温[1]。有研究表明,使用鼓风加温毯和血液液体升温仪能有效减少寒战、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4]。本次活动对转入PACU的全麻术后患者均采用Bair Hugger鼓风加温系统实施预热,通过监测体温调节暖风档位;而大量输血输液患者则配合使用Ranger血液体液升温系统,保证输注液体恒温在41℃;其中有5例大量输注库存血的患者,在结合使用主动保温设备后,复苏期间体温持续保持在36℃以上,防范低体温发生的同时,避免出现寒战和苏醒延迟等不良结局,获得满意效果。
3.5 品管圈活动改善临床护理质量
本次品管圈活动明显降低了PACU全麻患者术后低体温发生率,通过整合各项有效对策,制订《全麻术后患者保温操作流程》,将术后保温作为麻醉复苏的护理常规,填补了以往工作中的空白,得到医生的好评与肯定,也为进一步改善围术期低体温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正良,易杰.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J].协和医学杂志,2017,8(06):352-358.
[2] Kiekkas P,Poulopoulou M,Papahatzi A,et al.Effects of hypothermia and shivering on standard PACU monitoring of patients[J].Aana J,2005,73(1):47-53.
[3] Yi J,Lei Y,Xu S,et al.Intraoperative hypothermia and its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National study in China[J].Plos One,2017,12(6):e0177221.
[4] 唐鲁,郭志红,王飞.品管圈在围手术期促进正常体温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15,32(09):847-850.
论文作者:陈志超1,褚曰勇2,严永香3,吴湘波4,毛小燕5,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9
标签:患者论文; 体温论文; 全麻论文; 术后论文; 发生率论文; 披肩论文; 品管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