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于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镜鉴论文

儒家哲学于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镜鉴论文

●理论政策研究

儒家哲学于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镜鉴

丁良超 ,丁海峰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21)

摘要: 儒家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能促进社会发展整合进程中的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儒家哲学同样作用于当代青年的价值教育,其“天道贵生”“积极入世”“明礼诚信”“知行合一”的哲学蕴涵对当代青年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儒家哲学的新时代内涵,不断推进其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价值教育的牵引与带动,使青年在儒家哲学的浸润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儒家哲学;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价值生成

当代青年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作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经过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和人文熏陶,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等价值导向及行动取向直接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前进方向,乃至塑造相应的社会人格和国格。儒家哲学肇始孔孟,底蕴丰厚,气韵生动,涵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多领域的系统阐释,对社会群体的理想信念、思维认知、人格型塑等提出规范,同样作用于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教育与价值生成,正如“儒家传统文化一直坚守的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内容的德性价值,对于当代青年的德性养成均具有恒久的价值。”鉴于此,如何借助儒家哲学推动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发展及创新,既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源远流长的理论课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儒家哲学惠及当代青年正确价值观养成的实践课题。

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当中,能够满足居民的个性化室内装饰装修需求,打造良好的室内装饰装修风格。想要不断减少有害物的排放量,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建筑室内环境氛围,设计人员要主动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可以安装LED灯,节省大量的电力能源,减少有毒物质的出现,保证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更为环保绿色。设计人员要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设计目标,了解绿色环保设二级内涵,科学利用自然光,有效满足建筑室内照明需求,保证节能灯具得到更好利用[3]。

一、天道贵生:导向生命哲学的教育

生命是人类得以存在的前提。儒家推崇人类生命的价值,对生命的热爱和重视是其一贯的立场。儒家经典认为人具有天地万物的灵性,诸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天地之大德日生”(《易经·系辞》)等等。仁爱为怀、关爱生命作为儒家生命伦理的重要出发点,将敬重生命视为对天道的顺应,视为个体的遵循法则,推及外延,推导出天道贵生、仁爱为怀、以人为本的生命伦理。

生命哲学在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中持有基础性地位。将生命哲学融入到青年的价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进一步认识儒家传统大写的“人”,保持对生命价值的礼赞和敬畏,推己及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追求,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是当代青年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当前,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负面思想、错误观念等影响,社会上不乏个别青年站在了价值错位、漠视生命的立场,酝酿了校园暴力、自杀事件等严重后果。据此,彰显儒家的生命哲学,在青年群体中开展导向生命哲学的教育,涵养青年的生命伦理和价值取向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1.2.2 调查方法 统一培训调查人员,成立质控小组,调查前取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资料收集;然后请调查对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填写完后调查人员检查项目的完整性并当场收回。

儒家的生命哲学凸显以人为本,与青年价值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青年价值教育的过程中,势必要将人本理念贯穿其中,主动顺应青年心理及思想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深入到青年群体中间,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思维方式,体认这一群体意识形态构成要素、身份认同要件等,按照其能够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价值教育的潜移默化、化风成俗,真正对当代青年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型塑。

二、积极入世:导向使命担当的教育

儒家倡导的“入世”精神具有永恒意义,其在于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是单一个体,只有积极进取、奋进不息、与时俱进才能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而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则会被时代所抛弃。青年群体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于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体现在其担当精神之上,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沉溺游戏、沉迷物质攀比的迷茫青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沉渣泛起,侵蚀着当代青年本应秉有的拼搏进取精神。可见,培养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担当精神便是当代青年群体价值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现代社会的生存背景要求人们具有社会适应性,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既要有较高的个人素养,还要有向他人开放的共存意识,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上,应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契合。”相应的,鼓励担当作为,从积极入世的一面予以引导,破除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等狭隘视野,将青年群体引至波澜壮阔的国家记忆、社会画卷、民生百态,引导青年群体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将世情国情融入到青年的价值教育与价值养成中,增强青年群体的“主人翁”意识,让最大多数的青年扎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彰显价值、贡献智慧,是当前青年价值教育亟待深入挖掘的文化力量。

相较于道家推崇的“无为而治”、释家倡导的“出世”,儒家则以“入世”的形象现于历史的长河,并形成了积极进取、责任担当的儒家精神。儒家的“入世”精神,诸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等,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天下观、奋发有为的价值观念为一体,体现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变革,关注家国命运、关注社会民生、关注文化传承,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展现真我风采与卓然姿态。儒家也以实际行动倡导“入世”精神,或居庙堂之高,或居江湖之远,孔孟游学表达治世理想,士人登科及第实践儒家精神,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价值担当,成为儒家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三、明礼诚信:导向遵纪守法的教育

2.在浦东开发区内,进口必要的建设用机器设备、车辆、建材,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区内的“三资”企业进口生产用的设备、原辅材料、运输车辆、自用办公用品及外商安家用品、交通工具,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凡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出口,免征出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儒家倡导“礼”,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法的形式。作为封建时期儒家的“礼”治,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通过规定人与人相处的一系列规范制度,达到对社会秩序的规约,以保持整个社会和人伦秩序的稳定,并最终形成和睦有序的社会形态。儒家对“礼”的倡导,从一个侧面表明儒家对社会秩序、邻里和睦的关注,也对社会个体的依规守序提出要求,即“礼”用诚信来完成,换言之,明礼之外即诚信,如同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兼顾两头,达致中和。

当代青年的一言一行,既是各种规范制度在青年群体身上的彰显,也是青年群体自觉遵守法律规范、遵循道德规范的生动展现。特别是当前,法治在规训价值、协调利益、处理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尊崇法治、维护法治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法治作为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越来越成为共识。也需看到,法治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式微等现象不时见诸于部分青年群体,个别青年甚至表现出唯我独尊、目无法纪的价值理念,与明礼诚信的价值观背道而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社会缺失评判善恶的标准或是存在着多种评判标准,道德价值观的不唯一性使人们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精神上无所依归,以至于人们面临选择时无从选择。”那么,在当今青年价值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明礼诚信作为教育范畴的重要内容,将法治、诚信等内容融入其中,贯穿于日常,转化为经常,引导青年群体遵纪守法,树立起外在约束的“红线”,带头遵纪守法,做模范、行示范,为其他社会群体树立明礼诚信的价值典范。

四、知行合一:导向实践智慧的教育

“从整个儒家哲学的存在形态来看,儒家哲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存在形态都是当时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体现,都存在于该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水乳交融。”儒家思想不是空想的,而是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作用于实践的“指针”。“知行合一”是儒家哲学的重要命题和内在品格,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智慧,它强调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也表明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学说的力量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践,能否做到“知行合一”,是判断儒家理想人格的标准。儒家“知行合一”具有哲学价值的高度、辩证思维的深度和实践智慧的广度,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弥补了单纯理论的局限和单纯实践的不足,对当代青年群体的价值教育有着广泛的借鉴意义。

当代青年群体是一个构成多样的群体,这也决定了这一群体的丰富性、多元性与变化性。这一群体中,一些青年大学生在“知行合一”方面有所欠缺,诸如不时见于媒体的“高分低能”“重应试轻素养”“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实质上是其科学文化等综合实践素养之训练缺失。实践教育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青年群体理性价值认同的缺失,阻碍了青年群体的创新创造和自我发现,导致了个别青年健全人格和心智培养教育的缺位。“青年价值观本质上归属社会意识层面,由社会存在决定。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相应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青年价值观内容及教育方法。”将儒家“知行合一”的哲学思维融入到青年群体的价值教育,通过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进一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升青年群体认知社会、认知世界的思考与理解能力,是当仁不让的价值取向。由此,从单纯倚重理论教育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转向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是当代青年价值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爱军,董芳芳.青年德行养成教育中的儒家文化资源[J].当代青年研究,2018(1):33.

[2]马云.儒家人本思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东青年,2016(4):200.

[3]吕晨晨.价值多元化视阈下对向死而生和自省观的重新审视[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38.

[4]李会富.论儒家哲学的生活哲学意蕴[J].理论界,2014(6):84.

[5]刘晓龙.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0):218.

作者简介 :丁良超(1982-),男,浙江绍兴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杨波

标签:;  ;  ;  ;  ;  

儒家哲学于当代青年价值教育之镜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