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升[1]2013年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菌株的筛选》文中提出家畜消化道线虫长期寄生在动物体内,消耗家畜的营养、对肠道造成机械性损伤而降低饲料报酬,导致家畜生长缓慢、消瘦,畜产品的产量、质量下降等,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畜牧业生产的危害极大。目前,家畜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物,长期应用化学药物不仅导致虫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造成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作为线虫的天敌,捕食线虫性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线虫自然控制因子。国外的研究证实,捕食线虫性真菌可用于家畜消化道线虫病的防控,是一种有前景的动物—环境友好型疫病防控方法。然而,我国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研究相对滞后,目前急需开展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了研发动物消化道线虫病的新型防控生物制剂,本研究对新疆天山北坡牧场土壤样本中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测定了分离株的捕食线虫活性和通过动物消化道能力,筛选出能够高效捕杀家畜消化道线虫高效菌株,为本地区家畜消化道线虫病的生物防控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如下:1、新疆天山北坡牧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实验技术,并通过捻转血矛线虫叁期幼虫(HaemonchuscontortusL3)诱导对新疆天山北坡牧场土壤样本中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分离、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初步对其捕食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成功分离出了26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其中9株的孢子梗直立、单生、分隔;分生孢子双孢、椭圆形;以粘性叁维菌网捕捉线虫。其形态学特征符合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oligospora)。利用PCR技术扩增分离株5.8srDNA-ITS2基因序列,测序后与国内外已知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对比分析,结果分离株与Arthrobotrysoligosporaisolate128香港分离株同源率最高,达到99.69%。进一步证明所分离的捕食线虫性真菌为少孢节丛孢菌。2、少孢节丛孢菌的捕食过程观察及不同条件下对H.contortusL3捕食活性的测定:利用倒置显微镜跟踪观察了少孢节丛孢菌对捻转血矛线虫的捕食过程;测定了少孢节丛孢菌在不同营养浓度(0.0g/L,0.2g/L,0.4g/L,0.6g/L,0.8g/L,1.0g/L,2.0g/L)、环境温度(5℃,10℃,15℃,20℃,25℃,30℃,35℃)及不同幼虫条数(500,1000,2000,3000,4000,5000)条件下的捕食活性。结果显示:①加入H.contortusL36h后开始出现捕食结构;8h后形成简单的捕食性叁维菌网;12h时,捕食性结构继续发展,发育成为成熟叁维菌网状。②当营养浓度为0.4g/L、环境温度为20℃和幼虫含量达到3000条时,分离株对捻转血矛线虫的捕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5.25%、89.90%和93.23%。表明所分离的9株少孢节丛孢菌的捕食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营养浓度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并随着幼虫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保持高水平不变的规律性变化。3、少孢节丛孢菌对粪便中线虫的捕食率及通过绵羊消化道后的捕食能力研究:利用在粪便中加入定量线虫,作用一段时间后回收残余线虫的方法,测定了所分离的9株少孢节丛孢菌对绵羊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捕食率和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灌服绵羊后对粪便中线虫幼虫的捕食率。结果显示,A-XJ1菌株的捕食活性最高,达到97.6%;B-XJ2,L-XJ12,D-XJ4叁菌株次之,为96.9%,96.6%和96.5%;M-XJ13菌株最低,仅为90.8%;而C-XJ3,H-XJ8,J-XJ10,K-XJ11四菌株的捕食活性居中,分别为93.4%,91.8%,93.8%和93.2%。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通过绵羊消化道后的试验结果,B-XJ2,C-XJ3,D-XJ4,H-XJ8,J-XJ10,L-XJ12六株少孢节丛孢菌可以顺利通过绵羊消化道,且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了绵羊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数量。其中捕食率最高的菌株为B-XJ2,达到78.7%,D-XJ4,L-XJ12两菌株次之,分别为76.9%和76.1%;捕食率最低的为J-XJ10菌株,为72.4%。而另外的C-XJ3和H-XJ8菌株的捕食率分别为74.5%和73.8%。综上结果,本研究鉴定的9株捕食线虫性真菌均为少孢节丛孢菌,且在实验室条件下具有很高的捕食线虫活性,同时还显示出部分菌株通过绵羊消化道后仍保持捕食线虫能力。
于富丽[2]2001年在《两种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的生物特性极其比较》文中研究表明本次研究分离获得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通过对其菌丝、孢子及捕食性器宫结构等的形态学观察,鉴定其为纺锤隔指孢菌(Dactylellaellispsospora)菌株。 纺锤隔指孢菌菌株在25℃、有氧条件、0.4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捕食性器官产生最多,其捕食率为80.1%。 另外本次实验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抱节丛孢菌(Arthrobotrysoligospora)菌株进行了某些生物学特性的补充研究。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菌对不同时期幼虫的选择性不强;并能在通过实验动物兔子的消化道后,以及在体外羊消化液环境下都能保持存活,表现出捕食性活力。在体外粪便杀虫实验中,当克粪便孢子数为10~50个,作用2周时,幼虫可降低60%以上。 两种捕食线虫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说明: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和纺锤隔指孢菌菌株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0℃和25℃。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着的差异,但在捕食效力上差别不大。少孢节丛孢菌菌株对无氧环境有一定的耐受力:而纺锤隔指孢菌菌株在无氧条件下不能生长。
张春霞[3]2013年在《少孢节丛孢菌生物学特性及捕食寄生线虫幼虫的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玉米粉琼脂培养法,从高原地区(海拔2000-3000米)土壤分离得到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其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和捕食器官形态等结构特征,鉴定其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的分生孢子对高温敏感,对低温有良好的耐受性,菌丝最佳生长pH值为6.0~7.0,对青霉素钠不敏感。当培养少孢节丛孢菌的器皿中加入马歇尔属线虫第叁期幼虫后少孢节丛孢菌菌株产生的捕食器官为菌环和菌网。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该菌有隔膜,主干菌丝上其隔分布较密集,分布距离不等,分生孢子梗不分支。菌环是由瘤状突起延伸形成弧形而形成,多个菌环接连形成菌网。线虫幼虫是被捕食器菌环或菌网捕获致死。选择相同饲喂条件下临床健康绵羊9只。口服不同量(5×10~2,5×10~3个)的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混悬液,分别在口服前和口服后24h,48h和72h检测其对绵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口服5×102和5×10~3个量的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对绵羊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胆碱酯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无影响,口服5×10~2量的分生孢子在72h时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升高(P<0.01)。口服5×10~3量的分生孢子在24h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P<0.05),随后正常。
李军燕[4]2014年在《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长特性和捕食线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捕食性真菌作为寄生性线虫最重要的自然天敌,特别是Duddingtonia flagrans菌种有望成为新型的杀虫生物制剂将变得越来越让人期待。在评估其杀虫能力和临床应用潜力时,如何获得大量的生物制剂原材料-捕食性真菌厚壁孢子,了解它们的发育和生长特性,并进一步发掘D.flagrans捕食活性物质,非常值得人们深入持续地去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此,本论文了解了不同培养条件对捕食性真菌-D.flagrans生长的影响;对影响该真菌产孢量营养介质进行了筛选;对D.flagrans捕食线虫动态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制备了捕食性真菌D.flagrans原生质体,并进行了标记和再生;对D.flagrans真菌的胞外蛋白酶的产生和生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胞外代谢酶进行了LTQ质谱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上述研究内容对掌握捕食性真菌-D.flagrans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相关杀虫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探讨捕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所取得的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温度、p H值及碳氮比例等培养条件对捕食性真菌-D.flagrans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D.flagrans生长最适p H值范围为6.5~7.0,其中以p H 7.0中生长最快;最适温度为35℃;最适碳氮比范围为5:1~10:1,其中在碳氮比为5:1时,生长率最高。D.flagrans菌丝呈辐射状生长,纵横交错,无色,分隔,生长后期有缠绕圈和厚壁孢子的形成。(2)通过在捕食性真菌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营养物质,观察了它们对D.flagrans厚壁孢子产生的影响;并以大麦粒和玉米粒作为培养基基质,对D.flagrans厚壁孢子的批量培养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说明,在CMA培养基中,添加肌醇不仅能促进厚壁孢子的产生,还可以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在大麦粒为基质的培养基中,基质与水份比例为80:70的条件下,添加肌醇和吐温80后,产生的厚壁孢子数量最多,达2.35×106个/g;且大麦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际生产。该批量培养方法的建立,为开发D.flagrans临床生防制剂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3)利用CMA玻片培养基详尽观察了捕食性真菌-D.flagrans的生长发育以及其在捕食线虫动态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厚壁孢子在培养后第3d开始产生,第14d左右时完全发育成熟;而分生孢子则在第8d才开始出现。厚壁孢子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均在接种后第4d,即可达到90%以上。D.flagrans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且在培养基中最高达50个/cm2。线虫第叁期幼虫在加入4h后即可以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4)通过研究酶浓度、酶解温度、菌龄、酶解时间对捕食性真菌-D.flagrans原生质体产生的影响,确定了D.flagrans原生质体最佳快速制备条件。试验得出,在溶壁酶2μL/m L、蜗牛酶8mg/m L、纤维素酶8mg/m L浓度时,35℃恒温条件下,酶解菌龄为2d的菌丝作用7h,D.flagrans产生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且能够再生。在此基础上,利用CFDA-SE对D.flagrans原生质体成功地进行标记,且标记后的原生质体再生后能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这为下一步克隆捕食性相关基因或与其他真菌原生质体融合孕育新种奠定了重要基础。(5)利用添加有不同诱导物的枸椽酸培养基分别对捕食性真菌D.flagrans进行培养,收集产生的发酵液经过滤并用超滤管浓缩后,测定其中蛋白质含量、蛋白酶及磷酸酶活性,再用浓缩后的发酵液进行杀线虫和角蝇蝇蛆试验。研究发现,不同诱导物对D.flagrans代谢影响不同。在采用无菌马圆线虫(Strongylus)叁期幼虫和氨基酸联合诱导的条件下,D.flagrans发酵液中蛋白质种类、浓度、蛋白酶比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及杀虫效力明显高于其他诱导组。同时,不同诱导物诱导产生的浓缩发酵液除了能杀灭线虫外,对蝇蛆也有一定毒杀作用。这一结果为捕食性真菌发酵液中高效杀虫毒力因子的提取和分离奠定了基础,也为致病性蝇蛆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6)捕食性真菌-D.flagrans发酵液中胞外蛋白质经SDS-PAGE电泳和胶内酶解后,再经LTQ质谱技术鉴定,研究表明,加入诱导物不同,D.flagrans产生的蛋白质种类也不同,共检测出109种蛋白质。在氨基酸诱导组中,发现了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磷酸化酶;在氨基酸和线虫幼虫联合诱导组中,检测到了丝氨酸蛋白酶;以上叁种酶类均可能参与捕食性真菌侵染线虫的过程。进一步对所检测到的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O功能注释表明,烯醇化酶和胞外磷酸酶均可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丝氨酸蛋白酶则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和内切酶活性。这叁种酶的发现又一次验证了磷酸酶和蛋白酶在捕食性真菌侵染线虫过程中协同起作用的可能性,这为生防制剂的深入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张洪波, 张春霞, 孙亚丽, 多杰才旦, 康明[5]2014年在《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采用玉米琼脂粉培养基对祁连县、共和县和泽库县4个地区的不同土壤样品进行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并利用藏绵羊马歇尔线虫第3期幼虫诱导真菌捕食器官的产生。结果表明,从祁连县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株捕食线虫性真菌,根据菌丝及捕食器官的形态特征,鉴定为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覃炳伟[6]2006年在《捕食性圆盘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圆盘菌科(Orbiliaceae)真菌是捕食线虫丝孢菌及其相关真菌的有性型,在经济上和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捕食线虫真菌的生防效果尚未真正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该类真菌的生物学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本文通过对分离自有性型的3个代表性种类,即捕食器官为黏网的Orbilia auricolor的无性型菌株6214,捕食器官为为收缩环的Orbilia orientalis无性型菌株6174以及捕食器官为黏球的Orbilia querci的无性型菌株6175等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考察环境和营养因素对其捕食、腐生生长阶段的影响,旨在寻找影响该类真菌捕食活性的关键因子。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捕食器官类型不同,菌丝生长和产孢阶段对营养、温度、pH值、光照的需求偏好表现不一样。 2、不同类型的捕食器官均可自发形成,但形成的数量与营养和酸碱条件密切相关。 3、供试菌株的捕食效率与线虫的密度有关,黏网型种类具有较高的捕食活力。 4、收缩环的收缩速度与线虫和环接触的面积有关。 5、土壤对圆盘菌孢子的萌发都有抑制作用,不同土壤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有较大差异,抑制强度因菌株而异,土壤对圆盘菌的抑菌作用
徐春兰, 刘伟, 王逢会, 王康英, 房少新[7]2015年在《温度和pH对捕食性线虫分离株-长孢隔指孢菌生长的影响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文中指出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长孢隔指孢菌(Dactylella leptospora)的生物学特性及pH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影响。将分离株长孢隔指孢菌接种于0.6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中,分别置15℃、20℃、25℃、30℃恒温箱中培养,又将该菌分别接种到pH为4、5、6、7、8、9、10、11、12的0.6g/L CMA,定时观察菌株的发育情况,测量菌丝生长长度。结果表明:长孢隔指孢菌在pH为4~12的环境下均能生长,其中以pH为11.0时生长速度最快;在温度为15~30℃时均能生长,当培养温度为25℃时生长最佳。此外,对该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该菌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梗直立、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无色,长纺锤形,5~9个分隔,捕食器官为粘球和非收缩环。
黄薇[8]2010年在《蛋白酶胁迫下线虫的体壁覆盖层蛋白组学分析》文中指出胞外蛋白酶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杀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毒性因子,这些酶大多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的枯草蛋白酶类。研究表明,它们在促进微生物穿透线虫体壁屏障,侵入宿主体内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从来源于杀线虫细菌侧孢短芽孢杆菌G4的一个侵染性丝氨酸蛋白酶BLG4入手,研究了细菌在侵染线虫过程中分泌的侵染性蛋白酶与线虫的保护屏障体壁粘液层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阐释酶对线虫的降解及线虫本身的自我防护机制,为将来开发植物寄生线虫的生防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已有的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免疫学研究已表明侵染性丝氨酸蛋白酶BLG4是侧孢短芽孢杆菌侵染线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理因子。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侧孢短芽孢杆菌BLG4基因缺失突变株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来验证侵染性蛋白酶的作用。将蛋白酶BLG4基因片段插入重组载体,成功得到整合载体pUC19SB,电转化将pUC19SB转入侧孢短芽孢杆菌G4感受态,利用单交换同源重组的原理构建了BLG4基因突变株(G4△BLG4)。结果表明缺失菌株G4△BLG4的体壁降解能力和杀线虫活性同比野生菌株急剧下降。另外,体外生测也表明蛋白酶浓度与线虫的致死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性,24h时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0694μg/mL。生化与显微检测线虫在酶胁迫条件下的抗性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线虫对蛋白酶的降解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活的线虫对蛋白酶BLG4的降解存在明显的抗性,而经过热杀死的线虫更容易被酶破坏和消解,这同先前组织免疫结果相一致,酶对线虫体表不同部位的结合能力不同,提取的线虫体壁和死的线虫更容易被酶攻击。结果证明线虫自身存在着一种有效的抗性机制可以抵抗酶对线虫体壁的攻击。先前曾有报道线虫体壁粘液层作为角质膜的最外层,在线虫防止外源病原侵害以及免疫逃逸机制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鉴定和分析侵染性蛋白酶在降解线虫体壁过程中相关的线虫体壁粘液层蛋白(surface coat proteins, SCPs),研究蛋白酶BLG4与线虫SCP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阐释酶对线虫的降解及线虫本身的自我防护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于是进一步通过对比和分析多种不同的蛋白提取沉淀方法,建立了一套适合线虫SCPs的样品制备技术,即采用35%乙醇法提取蛋白,TCA-丙酮法浓缩蛋白;及双向电泳分离体系:用11cm,pH=3~10胶条等电聚焦6000V、4000vh结合12%的SDS-PAGE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在上述技术体系基础上,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蛋白酶BLG4胁迫下线虫SCPs的表达变化。经过仔细对比和分析,从2-DE凝胶共切取了27个差异蛋白质斑点,经过质谱鉴定和数据检索得到匹配的蛋白质14个。除去5个未知假设蛋白,共得到了9个分别与防御/免疫、糖酵解过程、生物合成、能量代谢等途径有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差异蛋白质将为阐明丝氨酸蛋白酶BLG4降解线虫体壁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江丽容[9]2010年在《真菌对茶尺蠖幼虫致病性和植物气味调控其成虫行为研究》文中指出茶尺蠖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几十年来主要依靠化学防治,已致其产生较强抗药性,化学防治效果较差,必须开拓新的绿色防控途径。虫生真菌和昆虫信息素都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虫生真菌侵染茶尺蠖幼虫,昆虫信息素可以调控茶尺蠖成虫行为,将二者结合起来将会有效压低茶尺蠖种群密度。寻找有效的茶尺蠖真菌并研制成高效的真菌制剂在茶园中使用,将利于茶尺蠖的长久控制。昆虫在寻找寄主植物的过程中,植物气味发挥着重要作用,若能查明植物气味对茶尺蠖的趋避效应,研制出信息物质趋避剂或将植物恰当的种植于茶园群落中,或综合利用信息物质与色彩诱虫效应,将可减轻茶尺蠖的危害,为茶园害虫防治做出重要贡献。本实验分为两部分:(1)从田间收集罹病茶尺蠖虫体,室内分离、纯化获得虫生菌株;培养性状及初步致病力比较筛选出若干菌株,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鉴定明确所选菌株的分类地位;鉴定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比较,筛选优良高效致病菌株。(2)利用Y型嗅觉仪,以茶园群落中7种常见植物新鲜嫩梢为味源,洁净空气为对照,对茶尺蠖雌成虫进行室内生物测定;再以正己烷为溶剂,引诱或排斥效应明显植物嫩梢榨汁,汁液浸泡橡皮头24h制成诱芯,正己烷浸泡橡皮头作为对照,诱芯附于土黄色粘板组成诱捕器,气味以当量计算,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比较各处理诱捕效应大小,调查诱捕后虫口减退率。本试验的研究结果主要有:1.分离纯化得到20株虫生真菌,包括拟青霉、绿僵菌、黄曲霉、镰孢菌,以镰孢菌为主。初步筛选出培养性状较好的,有一定致病性的茶尺蠖真菌SX816、HZSN11、HZYF13、HZSN20。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4种菌株分别为: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尖孢镰孢Fusarium oxyspori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茄镰孢Fusarium solani。2.7种菌株HZYF13、HZSN20、HZPF5、HZPF8、HZYF6、HZPF19、HZPF18中,HZYF13和HZSN20生长最快;8种培养基PDA、PSA、PPDA、SDAY、查彼Czapek、玉米、黄豆、水琼脂中, PSA和PDA分别最适合HZYF13、HZSN20生长,3种茶尺蠖真菌玫烟色拟青霉、木贼镰孢、茄镰孢中,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最强,茄镰孢次之,木贼镰孢最弱。3.室内生物测定时,6种寄主植物薄荷、迭迭香、茶树、吸毒草、万寿菊、碰碰香及非寄主植物薰衣草中,薄荷、迭迭香、茶叶和吸毒草的诱效明显,随剂量加大,均呈抛物线减少,薄荷引诱力最强;中低剂量时,碰碰香和万寿菊呈弱引诱效应,随剂量增加显弱排斥效应;高剂量时薰衣草显着排斥。田间诱效从1.5 g薄荷/诱芯、对照、1.5 g万寿菊/诱芯、0.75 g薄荷/诱芯至1.5 g茶叶/诱芯,依次增加且1.5 g薄荷/诱芯的诱效显着弱于对照。诱捕后可使当代成虫产卵量减少,次代幼虫虫口密度下降。本研究发现了数种虫生真菌可用于防治茶尺蠖幼虫,发现薄荷、薰衣草分别引诱和忌避茶尺蠖成虫,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茶尺蠖成虫,可将虫生真菌类和植物信息素有效地结合,促进茶尺蠖地绿色防控。
参考文献:
[1].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及高效菌株的筛选[D]. 王为升. 石河子大学. 2013
[2]. 两种捕食线虫性真菌菌株的生物特性极其比较[D]. 于富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1
[3]. 少孢节丛孢菌生物学特性及捕食寄生线虫幼虫的研究[D]. 张春霞. 青海大学. 2013
[4]. Duddingtonia flagrans生长特性和捕食线虫活性物质的研究[D]. 李军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5]. 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 张洪波, 张春霞, 孙亚丽, 多杰才旦, 康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6]. 捕食性圆盘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覃炳伟. 广西大学. 2006
[7]. 温度和pH对捕食性线虫分离株-长孢隔指孢菌生长的影响及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 徐春兰, 刘伟, 王逢会, 王康英, 房少新.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8]. 蛋白酶胁迫下线虫的体壁覆盖层蛋白组学分析[D]. 黄薇.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9]. 真菌对茶尺蠖幼虫致病性和植物气味调控其成虫行为研究[D]. 江丽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