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农村职教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视野论文,农村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大意义,并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这一政策走向,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入手,探讨城乡统筹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一、福斯特有关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观点
20世纪60年代中期,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Philip J.Foster)针对当时发展经济学家所倡导的职业教育“学校形态论”和“规划论”,发表了《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职业教育的重点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职业学校谬误”、“技术浪费”等著名观点,[1]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到70年代初,福斯特又在《教育与农村发展》一书中,提出有关农村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不仅被世界银行等重要国际机构所采纳,而且在国际社会已被验证为农村职教发展的正确选择。这些观点主要包括:
1.农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非学生
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是农村职教的重点,他认为,“没有必要让学校在校生成为农业教育的对象”。“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其求学目的是为了离开乡村的话,那么任何学校中的农业课程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换言之,他不会去认真学习的。因此,农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农民。
2.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知识、新技术
福斯特提出,农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新技术、新作物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当地市场信息和生产新知识的传播。这个任务可以通过大众媒介、直接的推广计划或“成功农民示范计划”(Master-farmer Program)等方式来实施。高校的农学系和农学院,也可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发挥重要作用。
3.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关注农民的求知积极性
农业是农村发展中的关键领域,也是最难以变革的领域。单靠农业技术培训尚不能对农业生产发挥明显影响。农民最注重实际,只有看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实际收益时,他们才会有学习科学技术的愿望。因此,农村的农业和其他职业教育的展开,必须考虑到农民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职教计划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实效。农村职教只有与当地发展和农民的收益直接相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4.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有限
福斯特认为,虽然正规学校教育在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单靠学校教育不可能影响重大的乡村变革。教育只是影响农村发展众多重要因素中的一个,其他重要因素还包括当地的自然资源、交通的便利条件、产品市场情况等。他认为学校教育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基础教育而非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研究证明,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的农民更容易接受新的生产知识和技术。[2]
二、国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国际农村职业教育也得到极大发展,形成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
●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To Motivate Farmers);
●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农民(Educated Young Farmers);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与他们发家致富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Relevant);
●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便于参与或易于接受这种教育或培训(Easy to Access);
●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果:有效(Effective);
●农村职业教育的抓手:“能人”带动(Master-Farmer Programs);
●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动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Mobilize All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可以看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农民的学习动机,如发家致富;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应以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农民为主,基本的知识基础能为农民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要尽可能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生产经营活动相关;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应尽可能采用让农民易于参与、便于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结果导向”,注重实效,因为农民往往“眼见为实”;农村职业教育的抓手在于“能人带动”,通过培养一批成功创业的专业户可以带动一大批农民的增收致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在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而职业教育资源的城乡统筹是其中一项正确选择。[3]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课题
从当前我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主题来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面临四方面的重要课题:
一是农村职业教育要在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能够留守农村、具有创业意识与创业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为农村产业化与现代化发展培养和积蓄“引领型人才”;
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要针对当前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开展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向城市转移的技术型、技能型的“新型民工”;
三是农村职业教育也要考虑农民的就地转移问题,面向农民本土就业,为当地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
四是农村职业教育也应该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新生,圆农村学生的“升学梦”。
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留在家里的农民,开展与其发家致富相关的实用技术推广;对欲离乡离土到城市的农民及其子女,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即职业教育的“普通教育化”,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忽视技能的养成;农村职业学校“城市化”倾向严重,专业开设主要面向城市需要,而忽视农村本土需求,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学校对职业继续教育重视不够,重学生、轻农民,重教育、轻培训。[4]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农村职业教育应有的地位。
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核心工作就是建设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村职业学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国际上农村职业教育经验来看,建设具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农村职业学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在培养对象上,主要面向农民和准备就业的农村学生;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重视农业新科技和城市务工基本技能;三是在培训手段上,要以实践为主;四是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用非正规培训;五是在学校的功能定位上,应趋向功能多样化。
基于以上原则,凸显农村特色的农村职业学校应由五个部分组成:技术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学校农场。
1.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培训的对象为农民和中考、高考后未能升学的农村学生。培训时间长短根据技术、技能掌握所需的时间确定,时间安排应灵活多变,最好安排在农闲和晚上。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终身的。
2.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把握农业科技新动态,并把它直接提供给农民,或与技术培训中心合作对农民进行农业新科技培训。
3.创业就业指导中心。该中心负责农民的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及创业过程的实际指导,对进城的农民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是在创业就业的最初阶段,对其进行详细咨询与指导。
4.市场信息服务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市场信息的调查,特别是商品供需状况的调查,并给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
5.实训基地(校办农场、工厂)。既是学校的校办产业、农业新科技试验基地,同时也是技术培训的重要场所,更是创业的样板,还是四个中心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它在五个机构中最具活力,应重点建设。
四个中心和学校农场之间相互作用以培训对象——农民为中心构成了农村职教运作的新模式,其内部联系及运作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农村职教运作模式图
在新的农村职业学校中,这五个机构之间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沟通、运作,共同完成农村职教的主要功能。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并不断给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提供新的培训内容;培训中心根据市场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的市场信息决定某一阶段培训内容;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以校办农场为基地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可直接给农民提供农业新科技咨询,也可在校办农场先进行新科技实验,然后通过校办农场把新科技提供给农民;创业就业指导中心除直接对农民进行创业心理培训、创业过程指导外,也可通过校办农场给农民提供创业样板,或直接和农民建立供销关系,对农民进行创业指导;市场信息服务中心可直接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咨询,也可先把信息提供给校办农场,然后通过校办农场把信息提供给农民。[5]
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课题:职业培训中的城乡联动
经验显示,农村职业学校单向的教育与培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有限,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设备存在较大的缺口,欲进城的农民(包括职业学校学生)往往无法享受充足的教育与培训服务;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在就业发展走向和就业信息获得等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出现人才培养滞后的情况。要摆脱上述局限性,必须从城乡统筹的战略角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思路:
1.对欲进城的农民工培训,农村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教育与技能培训,城市职业学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利用城市职业学校在信息上的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让农民工学到实用技能的同时,能在城市实现充分就业。因此,城乡合作职业培训能让农民更便捷、更充分地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此外,通过城乡联动,还可以对农民工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训。
2.对欲进城的农村职校生培训,城乡职业学校合作提供培训课程。农村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第一年职业技术的理论学习,第二年到城市职业学校进行实习实训,第三年到城市企业参加顶岗实习,保证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这种新的“三段式”城乡联动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已经在我国多个地区取得成功。
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城乡协调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教育和谐发展;二是占城市务工人员主体的农民工队伍素质的提高能够整体提升城市人口的素质;三是通过培训,农村劳动力能避免无序转移,提高转移质量;四是有利于更顺利、更高质量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
目前,阻碍和影响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尤其是农民工职业培训上城乡联动的主要因素是认识问题。
首先,城市倾向于把“农民工培训”视为“分外事”,没有认识到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农民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将在城市长期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完成的,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只有在城乡统筹发展高度成熟、农村城镇化程度提高、城乡实现一体化时才有可能彻底解决;二是农民工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产业水平,由于目前企业一线工人主要由农民工组成,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而城市的产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水平;三是农民工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到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农民工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影响市民生活水平,农民工的素质提高也是市民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没有充分认识到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城市同样应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农民工问题将影响到城市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也是城市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再次,城市没有认识到,应积极参与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工到城市打工经历了资金积累、观念积累、技能积累、经验积累。除小部分农民工最终会留在城市、融入城市外,大部分农民工会回到农村。上述积累将有助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有助于农村向城镇化方向的转变。因此,实现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农民工培训的城乡联动,关键是提高认识。
职业教育应如何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正如周济部长所言,职业教育要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必须从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进行大胆创新,城市的职业教育要打开城门,农村职业教育也要走出农村,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