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非洲的立场与关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关切论文,气候变化论文,立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联合国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以来,气候变化①逐渐成为国际场合最为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尽管目前在关于气候变化成因及其所引起的后果等根本问题上仍有一定的争议,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和影响已经成为世界毋庸置疑的常识。1990年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②已发表4份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潜在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经过长期观测和科学分析,该委员会认为: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0.7摄氏度左右;并且这一趋势还在加剧,预估未来20年将以每十年增加大约0.2摄氏度的速率变暖,即使所有温室气体③和气溶胶的浓度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预估也会以每十年大约0.1摄氏度的速率进一步变暖;即使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为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仍会持续若干世纪。尤其重要的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④随着全球气温上升,局部降雨格局在发生变化,生态带逐渐转移,海洋日益变暖,冰盖不断融化。此外,由于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加大,所造成的影响很可能增加。从更深层次看,气候变化将损害人类的自由、限制人们的选择,人类进步使未来比过去更美好这一启蒙运动准则也因此遭受质疑。⑤较为乐观的是,通过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幅度,人类社会能够应对气候变化。⑥
不同的地区和国家由于人口密度、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对造成全球变暖的责任也相差悬殊。富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5%,但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却占全球总量的45%。低收入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排放总量的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1%,但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左右。⑦尽管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但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和地区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其后果也最为严重。非洲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少的地区,但会为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付出最高昂的代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将在今后几十年内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产生严重影响。
气候变化对非洲的影响
非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或人均量最少的地区。2004年,非洲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为全世界的4%左右。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为2.3%,仅相当于美国得克萨斯州(人口2300万)的排放量;美国1990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量超过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排放量。⑧由于南非和尼日利亚两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占非洲的80%以上,所以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而在承受气候变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方面,非洲却首当其冲。由英国主要的开发和环境机构组成的特别联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国际社会应立即采取行动,否则,非洲将从地球上消失。⑨具体来说,气候变化主要从下列方面对非洲产生影响:
(一)农业和粮食安全
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命脉。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2009年5月发布的《2009年非洲经济报告》透露,非洲25%~35%的国内生产总值、60%的就业及农村人口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领域。⑩而多数非洲国家的农业全靠雨季的质量,这就使农业在面对气候变化时尤其脆弱。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降雨情况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非洲干旱地区的农业收成将减少约10%。(11)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减产情况已经在许多非洲国家出现,如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升温、干旱和洪水,使南非西开普省的农民种植传统作物受到严重影响,导致22%的居民挨饿,2008年,南非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进口国。(12)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于气候变化,南部非洲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的产量在未来20年将减少30%。(13)此外,气候变化还将使非洲以渔业为生的人们面临空前的艰难,而他们饮食中27%的蛋白质来自鱼类。(14)
(二)水资源
多年来,由于持续干旱和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非洲的水资源损失严重,而气候变化将加剧这种形势。由于气温上升,乞力马扎罗山上1912年形成的大部分冰盖已经融化,如果情况持续恶化,15年后此山上的冰盖将不复存在;非洲其他一些山脉,如肯尼亚山的冰盖也面临类似情况,自1963年以来该山40%的冰盖已经消失,许多发源于此的河流日渐干涸;非洲主要的湖泊,如维多利亚湖和乍得湖,在1973-2002年水量减半,一些大河如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等同样出现严重的水位下降。(15)水量减少也将降低水资源的质量。此外,河水的减少还将对水力发电产生不利影响,对非洲国家寻求清洁能源的努力造成沉重打击。
(三)生物多样性
非洲目前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威胁,而气候变化可能使情况雪上加霜。有研究表明,作为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超过一半的野生动物改变了行为和生存习惯。由于气候变化,非洲80%~90%的植物生存范围将缩小或改变。(16)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鱼类减产和珊瑚白化。在萨赫勒地区、东部和南部非洲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降雨的减少可能导致许多野生动植物彻底灭绝。
(四)海岸系统
《框架公约》秘书处2006年发表报告指出,气候变暖使非洲30%左右的海岸基础设施面临危险,其中包括几内亚湾、塞内加尔、冈比亚和埃及的设施,面临危险的还有东南部非洲沿海城市开普敦、马普托和达累斯萨拉姆。(17)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高将使西非从塞内加尔到喀麦隆4 000公里的海岸线发生大幅改变,受威胁最大的国家包括冈比亚、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和加纳。海平面每年至少升高2厘米,这足以摧毁大范围脆弱的海岸线,尤其是在那些地势低、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带。在加纳,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将导致沃尔塔三角洲丧失至少1 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研究表明,由于淹没和侵蚀,尼罗河三角洲北部的相当大部分将消失,从而造成农业和城市土地的损失。(18)
(五)人类健康
2009年5月13日,《柳叶刀》医学期刊和伦敦大学联合发表的报告称,气候变化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忽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应像18世纪从事奴隶贸易一样受到道德谴责。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地区办事处主任路易斯·戈梅斯·桑博曾指出,某些传染病是由媒介生物传播的,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使这些传染病在非洲分布范围发生变化,诸如疟疾、脑膜炎、裂谷热和霍乱等疾病有可能传播到以前从未受其影响的地区。另外,气候变化使非洲东部、西部和南部洪水频发,而洪水又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气候变化将给非洲的公共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非洲拥有世界14%的人口,而医护人员数量只占全球医护人员总数的1.3%。在全球57个严重缺乏医护人员的国家中,有36个非洲国家。(19)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近些年来,全球每年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15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洲人。(20)
(六)安全
2007年4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讨论了气候变化与安全的问题。有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表明,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21)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水源、土地、食品和居住紧张是引发有关群体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一些爆发冲突的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将加剧原来的冲突形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文章称:“达尔富尔冲突源于一场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至少是部分由于气候变化。”(22)据著名的非政府组织“国际警戒”(International Alert)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由于气候变化,非洲有23个国家将面临“高风险暴力冲突”,另有14个国家可能发生“高风险的政治动荡”。(23)
(七)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
毫无疑问,气候变化已经并将继续给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应对各种不利影响所需的巨大成本将进一步动摇非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Lord Stem)撰写的著名的《斯特恩报告》断定:到2050年,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行动会消耗约1%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动,这项数字将是5%~20%。(24)对于受影响最深、经济基础更加薄弱和社会发展更加落后的非洲国家来说,其损失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将会更高。由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人组成的“非洲进步委员会”(The Africa Progress Panel)发表报告称,如果不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非洲将无法实现大部分联合国所设定的“千年发展目标”,(25)特别是到2015年将贫困人口减半的减贫目标。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与非洲的立场
(一)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程
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共同制定了《框架公约》。该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该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据统计,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批准了这一公约,这些国家被称为《公约》缔约方。《公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大会。1997年12月,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对2012年前主要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的种类、减排时间表和额度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开始生效。根据这份议定书,2008-2012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2007年12月,第13次缔约方大会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即《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009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中签署有关协议。
(二)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
非洲国家从一开始就积极加入到了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气候体制制定的进程。目前,除索马里外,几乎所有国家都签署了《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近年来,考虑到非洲单个国家力量的弱小,非洲国家开始探索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立场,寻求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用一个声音说话,以唤起国际社会对非洲关切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7年1月召开的非洲联盟第八届首脑会议上,气候变化首次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通过的宣言敦促成员国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呼吁在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中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2008年11月19日,非洲国家环境部长会议在阿尔及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气候变化的《阿尔及尔宣言》,确定了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统一立场,并要求改革和扩大清洁发展机制,使非洲国家从中受益。会议还要求有关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向非洲转让技术,并帮助非洲国家防治沙漠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保护森林资源。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一个部长级特别工作组,协调非洲国家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26)2009年1月召开的第12届非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非洲关于气候变化共同立场的决定》(27),该决定同意《阿尔及尔宣言》关于非洲共同立场的表述,认为需要成立气候变化谈判小组,授权代表非洲的立场参与国际气候谈判。2009年5月25~29日,非洲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特别会议在内罗毕召开,并发布了《非洲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内罗毕宣言》(28)(简称《内罗毕宣言》),它主要强调了目前非洲在气候变化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并为非洲各国最终形成一套更为合理的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创造了机会。(29)可以说,该宣言对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至今最为详尽的阐述。综合起来,非洲的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原则 新的国际气候体制必须优先考虑到非洲在可持续发展、减贫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的需要;必须坚持现存的公平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改进清洁发展机制,使其项目具有更加合理的地理分配,以有利于非洲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在任何气候变化方面的减缓行动都必须是自愿的,且得到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支持。
2.目标 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0%,到2050年减排80%~90%;敦促发达国家以可操作、可报告和可验证的方式向非洲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重申非洲应从发达国家得到由于气候变化而导致的环境、社会、经济损失的补偿;倡议建立非洲气候变化基金。
3.应对措施 通过经济多样化,减少对气候敏感型经济部门的依赖,通过利用本地的知识和实践并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来增强经济与社会应对危机的弹性;承诺建立一个内容广泛且整合现有和未来政府间倡议与规划的应对非洲气候变化的框架体制;动员妇女、青年和残疾人,以及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加强成员国在灾害预警、观察、监测、管理、评估、紧急反应,以及灾后重建方面的能力建设,增强非洲的适应能力;邀请非盟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秘书处、联合国环境署、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共同合作,支持成员国和地区组织执行有关规划。
《内罗毕宣言》标志着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广泛共识,为非洲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了政策基础。客观而论,由于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一,对环境的需求和利益迥异,加上国家间固有的矛盾,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宣言中的一些提法也相对模糊和笼统,尤其在督促发达国家履行义务并援助非洲方面的要求并不具体。这反映出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依然存有分歧。(30)但可以认为,《内罗毕宣言》的通过将有利于非洲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加重自身的分量,为非洲争取更多的利益。
非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要关切
2009年11月,《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的目标是在进一步加强《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方面取得积极成果,重点是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做出明确、具体的安排。可以说,哥本哈根会议的成败事关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如何在坚持原有气候原则和机制的基础上,保证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非洲国家关注的重点。
(一)国际体制的延续和发展
气候体制(Climate Regime)是指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所倡导和建立的基本原则与应对机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以缔结国际条约的方式保护全球气候将是唯一的出路。这需要各缔约方有诚意从全球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展开合作,依照自己的能力和义务,真正履行相应的责任,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范围广泛、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全球环境问题。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目前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国际气候体制的未来发展应该继续维护《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核心机制与主渠道的地位,其他多边和双边的合作,都应该是《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补充与辅助。因此,现行国际气候体制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实现等基本原则能否得到尊重和维护,是非洲国家关切的重点。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推翻原有共识,以推卸责任和增加发展中国家义务,必将遭到非洲国家的反对。
(二)温室气体减排
《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指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担心受气候变化的危害,以及考虑到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历史责任,自然要求发达国家采取行动实现实质性减排。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是否也承担限排或减排义务的问题,也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争论焦点。在谈判的各个阶段,某些发达国家一直企图为发展中国家设定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的义务,受到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对制定实质性减排目标态度消极。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新的能源法案,规定截至2020年,美国须在2005年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上再削减17%的排放量,并在本世纪中叶时将排放量削减80%左右。(31)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意大利峰会发表了一份温室气体减排声明,称愿与其他国家一道,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但声明没有指出应以哪一年的水平为基准,只是比较模糊地提到“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而且八国集团对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中期减排目标闭口不谈。(32)这与非洲国家对发达国家减排目标的期望相距甚远。《内罗毕宣言》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0%,到2050年减排80%~90%。而且非洲国家表示,非洲在任何气候变化方面的减缓行动都必须是自愿的,且得到充足的资金、技术和能力方面的支持。
(三)资金与能力建设
减缓气候变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但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增强适应能力是当前的优先选择。适应能力是指某个国家或区域采取有效适应措施所需的能力、资源和机构的总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非洲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约22个非洲国家完成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还有一些国家正在追求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遏制森林退化,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从气候变化角度对国家的发展计划进行修改。这一方面反映出非洲国家对气候变化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是非洲国家资金匮乏和能力不足使然。例如,马拉维2005年的气象预算资金不足100万美元,而仅法国一国的气象预算就超出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用于监测和分析的支出。(33)欧盟发布的报告估计,据路透社援引欧盟财政部长的一份报告草案报道,在2020年前,每年穷国将需要1 000亿欧元(相当于1420亿美元)以抗击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34)
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财政援助,帮助它们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是《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设定的义务。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一种慈善,而是公平原则的体现。但是多年来,发达国家履行义务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据2007年5月乐施会发布的报告,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每年约需500亿美元来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富国在国内已投入数十亿美元资金推行种种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而至今向全球49个最不发达国家提供的这方面援助只有4 800万美元左右。(35)有研究机构甚至认为,在如何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人口应对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影响方面,国际社会没有作出努力;专为帮助贫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而设立的两个基金在2005-2006年间募集到的捐款仅为4300万美元,仅达到目标的1/10,而整个适应气候变化计划的年度总支出却高达100亿~400亿美元。(36)联合国《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主任伊沃·德布尔也曾感叹,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中,非洲是“被遗忘的大陆”(37)。
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认为,富国因为污染非洲环境而补偿,应该给予非洲无条件的财政援助,要求每年600亿~800亿美元。(38)非盟委员会农业和农村经济委员罗达·皮斯在非洲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上发言时认为,国际气候谈判应给予非洲一个要求得到补偿的机会。(39)目前,非洲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援助还有3个担忧:(1)发达国家通过从以前承诺的发展援助中支取资金作为气候变化方面的援助,所以非洲国家强调,气候变化援助资金必须是额外增加的,而并非对以前发展援助的“挪用”;(2)当前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将导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减少,而非洲国家认为,金融危机不能成为发达国家减少援助的借口;(3)发达国家为援助设定新的前提条件,如受援国必需设定减排目标等。
(四)技术发展和转让
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终手段。目前,绝大部分的先进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减排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后会影响它们各自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多年来,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履行这项义务。发达国家一直没有采取实际措施,技术转让只做表面文章。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方面的行动,离《框架公约》的要求差距甚大。虽然《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已就技术转让问题作出过大量的决定,但真正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以减排温室气体的案例,还没有在缔约方会议上展示过。至今,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义务、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断诉求,也是《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谈判中老生常谈的议题,而且每次谈判都非常艰难和激烈。所以非洲国家希望在新的国际气候体制下,发达国家应该采取切实行动,在帮助非洲发展新技术的同时,无偿或者以合理价格向非洲国家转让相关先进技术,以加强非洲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内罗毕宣言》敦促发达国家以可操作、可报告和可验证的方式向非洲提供技术支持。
(五)清洁发展机制(CDM)的改进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下一个创新的财政激励手段,用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从而帮助它们满足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该机制,承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富国可以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投资,而不是在本国采用更昂贵的替代手段。这类项目也可以获得可转售的减排额度,可以用于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该手段实施以来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0月24日,全球共有近4200个项目处于开发和实施的不同阶段。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到2012年,处于实施或筹备阶段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将超过8000个,由此带来的“由北向南”的资金流动金额将超过300亿美元。(40)但是非洲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少利益。据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在已经注册的共1707个项目中,仅有30个在非洲,仅占总数的1.76%,其中15个在南非。(41)有专家提出,非洲受到了所谓清洁发展机制中的“行政和技术局限”的阻碍,项目在行政管理和技术层面上的复杂要求是非洲项目所面临的问题。(42)这一方面反映出非洲投资环境亟须改善,也与清洁生产机制本身的缺陷有关。非洲国家渴望该机制根据非洲的情况改变投资模式,以扭转目前项目地域分配上的严重不均状况。把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扩展到未受到重视的非洲各国将意味着加强当地制度和它们的能力建设,从而启动和运行项目。(43)这特别需要来自发达国家和多边机构的支持。所以非洲国家希望在2012年后的气候协议中必须有这样的专门承诺。
气候变化引起的消极影响使非洲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甚至被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称为“非洲在奴隶制后面临的最大挑战”(44)。正因如此,已经引起越来越多非洲国家的高度关注。乌干达环境部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众教育领域的投资,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赞比亚总统班达已经把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作为政府的优先任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也已在准备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气候变化会议,有关气候变化的白皮书也将于2010年前完成,并在2012年前实施。(45)但就整体来说,大部分非洲国家仍然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还没有把应对气候变化排进其议事日程的优先事项,国家发展规划也没有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因素。实际上,气候变化对于非洲来说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被动”过程实际上也是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这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言,气候变化虽然是人类面临的挑战,但它也是未来左右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将使世界迎来绿色经济与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46)
注释:
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使用的“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它可以通过其特征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利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具有一段延伸期,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间。气候变化指随时间发生的任何变化,无论是自然变率,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该定义的提法不同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含义,在该公约中的“气候变化”是指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对以下问题进行评估: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气候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潜在影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专门委员会由3个工作小组组成。
③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他含氯和含溴的物质。除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定为温室气体。
④参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气候变化(综合报告)》,2008年2月,第39页。
⑤参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2007年11月27日,第14页。
⑥参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引书,第56页。
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引书,第40页。
⑧同上书,第41页。
⑨See The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Africa-up in smoke 2:the second report on Africa and global warming,29 October 2006.
⑩ECA,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 Report 2009,UN,New York and Geneva,2009.
(11)新华社2009年6月16日讯。
(12)"South Africa:What Happens Next,With Climate Change?",Cape Argus,18 June 2009.
(13)"Africa:What Will We Eat in the Future?",IRIN,17 June 2009.
(14)人民网,2009年2月23日。
(15)UNECA,AUC,Climate Change:African Perspectives for A Post-2012 Agreement,5 March 2008.
(16)新华网内罗毕2006年11月6日讯。
(17)同上。
(18)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特别报告:气候变化区域影响脆弱性评估》,1997年11月。
(19)新华网2008年4月10日。
(20)J-P Thompson,Climate Change in Africa,Africa Files,file://D:/Documents%20and%20Settings/zhsm/My%20Documents/AfricaFiles%20%20Editorial%20CLIMATE%20CHANGE%20IN%20AFRICA.htm.
(21)See Oli Brown and Alec Crawford,Climate Change and Security in Africa:A Study for the Nordic-African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March 2009; Dan Smith and Janani Vivekananda,A Climate of Conflict:The Links Between Climate Change,Peace and War,November 2007.
(22)Ban Ki Moon,"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The Washington Post,p.A15,June 16,2007.
(23)http://www.Allafrica.Com,10 June 2009.
(24)Lord Siern,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October 30,2006.
(25)The Africa Progress Panel,Africa's development:promise and prospects,Report of 2008.
(26)参见新华社阿尔及尔2008年11月20日讯。
(27)See Decision on the African Common Position on Climate Change,Assembly/AU/Dec.236(Ⅻ).
(28)See AMCEN,Nairobi Declaration on the African Process for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29 May 2009.
(29)参见国际在线,2009年5月31日。
(30)See Anjali Nayar,"African Ministers Lay out Climate Change Policy,Common Vision Still Lacks Specifics",Nature,2 June 2009.
(31)美联社2009年6月26日讯。
(32)See G8 Leaders Declaration:Responsible Leadership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8 July 2009.
(3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引书,第165页。
(34)"Poor Nations Need $142 billion a Year in Climate Fight",Reuters,5 Jun 2009.
(35)《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5月30日。
(36)The Working Group on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op.cit.
(37)人民网,2007年11月30日。
(38)"Ethiopia:PM Wants Compensation for Africa",Dailynation,25 June 2009.
(39)See Statement by Rhoda Peace,at the Expert Segment of the African Ministeri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25 May 2009,Nairobi,Kenya.
(40)UNFCCC,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2008 in Brief.
(41)http://cdm.unfccc.int/Statistics/Registration.
(42)参见人民网,2009年3月9日。
(43)参见张中祥:《改进碳项目的规则》,科学与发展网络(www.scidev.net),2009年4月8日。
(44)中外对话网站,2007年4月25日。
(45)参见人民网,2009年3月25日。
(46)参见人民网,2009年5月26日。
标签:京都议定书论文; 非洲联盟论文; 非洲大陆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援助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