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语法和词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法论文,词汇论文,情况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初中英语课程改革在江西已进行了五年,那么语法和词汇教学的现状到底如何?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怎样?本文将通过分析学生中考英语试卷语法和词汇部分试题的答题情况,反思教师平时的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探讨教学与测试如何才能相互促进,为今后的语法和词汇教学及测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计算机统计
本研究的分析对象是萍乡市2007年所有参加中考的学生试卷,共26005份。考生分别来自城市学校、城镇学校和乡镇学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萍乡市中考试卷由萍乡市教研室和中考招生办公室提供,并采用计算机阅卷,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
2.座谈和访谈
中考结束后,笔者从一所中学随机抽取了60名刚参加完中考的学生,通过座谈和访谈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答题的过程,并说明作答的理由。笔者还与20位教师就“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测试”的话题进行了座谈和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试题简介
2007年江西省中考英语试卷对语言知识的考查严格遵循《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在语境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涉及考查语言知识的试题包括两种题型:单项选择和完形填空。单项选择共15小题,答题方式为四选一;完形填空包括选择填空和选词填空两部分。由于完形填空不仅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而且考查考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所以本文只对考生单项选择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并反思教师平时的语法和词汇教学。
15道单项选择题考查内容广泛,涵盖了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语法包括时态、语态、动词不定式、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所考查的主要技能为:在特定语境中辨别、使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能力。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研究用计算机对26005份试卷的单项选择题各小题的难易度、区分度、正确率和每个选项的选择人数做了统计:15道单项选择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是0.43,说明考生的得分率不高;区分度为0.41,说明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15道选择题中每一小题的四个选项都有一定数量的考生选择,说明每一小题设计的错误选项对正确答案都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笔者对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后发现:
(1)考生灵活运用语法和词汇的能力较弱。该大题共15小题,难度系数的平均值为0.43;难度系数在0.7以上的是容易题,只有一小题;难度系数在0.3以下的是难题,共有四小题;其余十个小题是中档题。难度系数在0.3以下的四小题分别考查代词another、动词check、一般过去时和定语从句的用法。这些考点都是初中学生必须理解和能够运用的词汇和语法项目。
(2)对于需要借助语境信息来答题的题目,考生的表现差强人意。而那些只需要通过套用语法规则就能答对的题目,考生答题的正确率较高。这反映了考生平时不习惯借助于语境信息答题,而是习惯于借助记忆和套用语法规则答题。
(3)考生对单词的掌握停留在音、形、义上。例如,大多数考生只知道check一词的字面意义,但却不会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灵活运用。
(4)考生并未真正掌握相关的语法规则,更不用说正确使用语法规则。例如,考生对过去完成时用法的掌握仅停留在“完成”的概念上,而不知其表示“过去的过去”。
3.学生对答题过程的反思与分析
笔者选择了一些错误率比较高的试题,要求60名学生对自己的答题过程进行反思,并说明作答的理由。下面选取的是一些典型试题,学生错选的理由有一定的共性。
()—Are you going to Beijing by plane?
—It's fast,but expensive.So I am not sure.
I______take a train
A.should B.may C.must D.will
错选D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问句有BE going to结构,为将来时态,所以选择will。老师经常说:用什么时态问,就用什么时态答。
(29)—What a hot day? Have you had a drink?
—Yes.But I'd like to have______after work.
A.itB.oneC.otherD.another
错选B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老师经常比较it和one的用法,这里用代词代替a drink,同类不同物,所以选one;如果把other和another分别放在A选项和B选项,我就会选another,因为考点应该是对other和another的辨析。
(33)—What should I do,doctor?
—______healthy,you should take more exercise.
A.Keep
B.Keeping
C.To keepD.Having kept
错选B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在教材中学了很多动名词开头的句子,老师也叫我们背了很多以动名词开头的句子,所以我记得特别牢固,自然就选了keeping。
(35)—Nancy,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fly to Canada?
—Sorry,I don't know.But I can telephone my father to______it for you.
A.do B.check C.catch D.find
错选C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平时对catch一词的用法考得最多,对catch a bus或“You speak too fast,I can't catch it”这种搭配特别熟悉;而关于check与表示时间概念的词的搭配,老师平时讲得少,所以认为选catch的可能性最大。
(36)—Whom would you like to be your assistant,Jack or David?
—If I had to choose,David would be______choice.
A.good B.better
C.the betterD.the best
错选B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Jack和David两者之间的比较用比较级,形容词比较级前不用定冠词the,最高级前才要用the,所以选better。
(37)______spending our vacation in a hotel,why not try hiking in the country?
A.Instead ofB.Because of
C.Thanks to D.As for
错选D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横线上的汉语搭配应为“关于(至于)……,为什么不……?”之意,所以选As for。
(39)—Inventors have changed the way we live.
—So they are famous for the great things they______.
A.do B.did C.are doing D.had done
错选D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第一句用了完成时态,第二句很可能也用完成时态,另外,发明家出名肯定是因为已经完成了伟大的事情,所以就选了had done。
(40)—Have you fou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famous people______you can use for the report?
—Not yet.I'll search some on the Internet.
A.whichB.whoC.whatD.whom
错选D的学生所解释的原因为: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是人,引导词就用who,在句中做宾语,就用宾格whom。这里的先行词是famous people,在定语从句中又是做宾语,所以引导词当然是whom。
分析学生对答题过程的反思和作答的理由可以发现:
(1)学生往往利用教师传授的应试技巧答题。一些知识点经教师提炼被确定为考试的重点,平时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也多。囿于作答习惯和作答时间等因素,学生遇到类似试题时往往不看题干,而仅通过分析选项来作答,如第29、35小题。应试技巧有时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答题,但应试技巧不等同于语言能力(Hughes,2000)。
(2)学生生搬硬套语法规则答题。教师平时过分重视语法规则的讲解,并要求学生熟记规则,导致学生在做题时不看语境,仅照搬规则,如第28、36、40小题。
(3)学生带着汉语思维答题。不少学生做题时习惯把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理解句子的意思。许多教师平时讲课文和讲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文章或句子的意思,总是念一遍英语后立即将其翻译成汉语。这样的教法容易导致学生在做题时习惯使用汉语思维,从而导致答题的偏差,如第37小题。
(4)因固定搭配导致的思维定势影响答题。不少教师平时特别注重词语的搭配,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连在一起,就把它们作为固定搭配要求学生背诵、听写甚至默写。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定势,答题时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如第33、35小题。
4.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测试的看法
笔者把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表复印后,发给参与座谈和访谈的教师每人一份,并请教师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谈谈自己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测试的看法。概括起来,教师们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应该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命题技术和相关的资料,编制这样的题目对教师来说太难了。
(2)学生做此类题目拿不到高分是必然,因为平时这样的练习学生做得太少。学生使用的单元测试卷以及期中、期末测试卷,有些是从外地购买的,有些是教师自己命制的,有些是县或市教研室命制的。这些语言知识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单词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能力,学生参加此类考试一般都能拿高分,所以平时的教学也就不太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3)新教材语法项目杂,生词量大,内容多,任务重。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语法和词汇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另外,有时也不知道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法和词汇。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学生对答题过程的反思以及教师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教师对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测试的理念有所变化,但实际的教学行为却改变甚少。许多教师仍然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强调模仿、死记硬背和机械操练,通过“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①平时的测试内容和方式没有改变,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往往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孤立地进行,机械地考查考生对某些知识点的记忆;②教师对语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理解得还不到位,有偏差;同时还有教学水平和资源欠缺的问题。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倾向,首先要理顺教学与测试的关系。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忽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无法正常运作(Hughes,2000)。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语言形式、语言意义和语言运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认真钻研有关语言测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逐步提高命题技术,使测试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真正发挥测试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下面结合实例分别就教学和测试提出建议:
1.语言知识的教学要坚持实践性原则
(1)合理把握语法和词汇教学的要求
新教材为了保持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和时代感,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一个单元中出现几种新的语法项目和较多的生词。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研读《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标准》要求掌握的语法和词汇,不要盲目地把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语法项目和生词都当作教学重点来处理。其次,教师要合理把握语法和词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学要求对语法、词汇区别处理。本单元的重点语法应重点处理,不是本单元的重点语法,学生只要能理解就行。同样,有些生词只要知道意思就行,而有些词汇,比如一些高频词,那就必须了解其音、形、义及如何运用(程晓堂,2006)。
(2)在语境中教语法和词汇
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分离式测试(仅在单句层面考核语法)的双重影响下,传统语法教学通常只在句子层面对知识进行讲解和操练(Stern,1983),利用缺乏语境的单句实施语法教学,导致学生忽视理解语篇语意的重要性。而在实际生活中,要表达一个意思需要多个单句才能完成。同时,单句层面上的语法项目只有结合相应的语境才能确定其正确的语法形式。另外,对语法项目进行机械操练,所涉及到的例句大多是脱离真实语境的单句,学生即便能够熟练应对机械操练,也很难自觉地把所学的语法知识运用于真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朱正,2007)。同理,词汇的意义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只有在上下文中词义才能明确和具体。如果脱离语境进行词汇教学,即使学生记住了词汇的形式和意义,也很难将其运用于实际交际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尽可能真实的语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交流感知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在运用中巩固语法和词汇
不论用什么方法学习语法和词汇都要学以致用。只有在语言使用(包括听、说、读、写)中才能深化和巩固语法和词汇知识(桂诗春,2006)。教师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中不能仅呈现例句,也不能仅讲解用法和规则,更为关键的是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语法和词汇的机会。语言运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根据特定的场合、交际对象以及话题等,自主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思想。这一阶段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课堂情景转换成生活情景,并运用所学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以实现书本知识向现实生活的迁移,从而完成由“用法(usage)”到“使用(use)”的过渡(Hanher,2000)。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或体验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口头或笔头的运用练习,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另外,学以致用还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课后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真实的交流和完成交际活动。2.语言知识的测试要坚持运用性原则
(1)对语言知识的考查应注重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的用法,即应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考查考生对某一个知识点、某一种语法形式或某个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2)要在语境中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命题者要根据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形命题。在实际情形中,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理解与表达活动。因此,评价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应提供必要的语境,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所选语言素材要鲜活、真实,语言要地道。交际语言测试强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运用英语完成具体任务的能力。这是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致,因而是基本的命题原则(教育部考试改革项目组,2005)。另外,鲜活、真实的语言材料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答题的兴趣,同时便于设题。为了确保试题所用语言材料的真实性,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命题人员应多参照原版英语图书,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需求和实际语言水平相适应的材料,必要时也可做适当的修改。
以下结合2007年一些省市的中考题,探讨试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例1:There______some old people taking a walk in the park.
A.areB.isC.hasD.have
(答案:A)
例2:Our teacher told us the earth______around the sun.
A.turnsB.turnedC.turn
(答案:A)
例3:Don't______too much TV.It's bad for your eyes.
A.watchB.watchedC.watchingD.to watch
(答案:A)
例4:—Whose notebook is it?
—It belongs to Lily.Didn't you see______name on it?
A.sheB.herC.hers
(答案:B)
点评:例1和例2的题干缺乏足够的语境,同时没有真正考查考生运用语法的能力,而是考查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例3和例4题干有一定的语境,但这两道题也是考查句子结构,考生无需阅读整个句子或对话,只要看空格的前一个单词或后一个单词即可选出正确答案。这种只关注形式、不关注意义的设题方式违背了中考考查的目标,效度低,而且会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反拨作用。
例5:—What a hot day! Have you had a drink?
—Yes.But I'd like to have______after work.
A.itB.oneC.otherD.another
(答案:D)
例6:—Nancy,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fly to Canada?
—Sorry,I don't know.But I can telephone my father to______it for you.
A.doB.check C.catch D.find
(答案:B)
例7:—My God! I'm nearly lost in this city.
—Yeah.The city______a lot.
A.changedB.has changed
C.is changingD.will change
(答案:B)
例8:—I hit a tree on the way to meet my friend at the railway station.
—I suppose you_____too fast.
A.drive B.are driving
C.droveD.were driving
(答案:D)
点评:例5、例6、例7和例8的考查内容分别为代词、动词和时态,题目有较高的效度。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命题人没有孤立地考查词汇和语法,而是把它们放置在真实、生动的语境中,考生必须能灵活运用这些词汇和语法,并体会题干的意义,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五、结束语
教学与测试只有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命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