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

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

王剑宇[1]2004年在《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文中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我国正进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竞争格局,一国内部特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二元结构明显的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回顾了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区域经济战略选择的历史,分析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现状,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一体化,指出在我国实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殊原因,比较、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体化路径,为重庆经济协作区的发展给出了一种发展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笔者尤其重点提出了该地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并根据工作实践,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

贾斌韬[2]2012年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省际行政边缘区经济即多省区接壤交界地带的经济现象客观存在,而这类特殊区域经济的欠发达性和非协调性表现明显。西部省际边缘地区多为不同民族杂居的交汇地带,其经济发展对于缩小区域和民族间发展差距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而意义重大。因此,省际交界地区应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之一。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湘鄂渝黔边缘地区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中西部结合部,是东部向西部挺进的前沿地带,是中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汇地带,是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0年7月,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其列为6个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重点区域之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行政区由于地域邻近,区域内地缘关系密切、自然条件相似、生态环境基本相同、人文习俗相近、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因此,探索研究此区域经济统筹发道路,对破除省际“行政边缘区经济”而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消除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特殊性,本文将以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探讨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可预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同时,本研究也将有利于中西部省际交界地区的区域统筹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而丰富西部大开发理论。因此,本文重点解决叁个问题:一是全面认识区域统筹发展理论;二是全面把握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现状;叁是深入解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障碍和优势,并探索其统筹发展的针对性举措。其中,研究的关键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优势和障碍分析、统筹发展的动力路径分析等。随后,根据国内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相对成功地区的成功经验,确定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统筹发展策略,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首先,依照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理论原理,梳理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明确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区域统筹发展的基本条件、主体、内容、特征及经典理论等方面,从而使本研究有较强的理论支撑性而具有说服力。其次,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现状分析,主要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前期统筹发展情况、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的意义等方面为重点,着重解读此区域截止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突出此区域走经济一体化道路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再次,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优势与障碍分析,即研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进行统筹发展所具备的比较优势以及存在的障碍,并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形成的原因,以明确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最后,着重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对策予以研究,即立足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具体区情,并结合国内长叁角城市群和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以系统揭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经验所在及欠缺之处,从而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统筹发展道路的成功实现寻找出路而提出相应发展举措,包括设置区域权威机构,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基础设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改善区域金融财税体制,实施区域优惠政策、共建区域和谐生态,保障区域生态安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合作意识等六方面。

黄泽海[3]2012年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五溪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文中提出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和博弈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和地方政府不合作博弈现象进行学理分析,提出打破恶性路径依赖和不合作博弈困境的引导性对策,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

兰大贤, 白明亮[4]2013年在《推进渝鄂湘黔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国发3号文件下发以来,武陵山片区不断探索跨行政区划合作的路径,经济协作机制建设正在有效推进,经济协作区建设正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在推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过程中还面临"行政区经济"壁垒、思维习惯传统落后、政府利益导向影响、协调机制薄弱等主要障碍。要实质性推进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区域政策,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选准片区经济协作的推进路径,即以建立合理组织构架统领经济协作、以完善区域联动机制助推经济协作、以突破观念意识误区共谋经济协作、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带动经济协作、以优化片区发展战略布局践行经济协作。

田朝辉[5]2010年在《加快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与多元融资支持》文中指出200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和建立统筹城乡的金融体制。本文认为加快推进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条件已成熟,并就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阶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系统框架与融资支持。

卢鹏飞[6]2011年在《关于构建秦巴山区经济协作区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国务院通

舒晓惠, 夏泽义, 欧井辉, 王笑[7]2014年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茶油产业的布局研究》文中认为茶油产业作为当今食品油消费市场的"朝阳产业"具有极大发展前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区,茶油产业开发潜力巨大。通过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茶油生产区位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四大地区各区位优势的权重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处于该区域的湖南湘西地区在茶油生产方面比其它3省的相关区域有更大的区位优势,这为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茶油产业提供了可行的参考。

陈刘春[8]2011年在《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协作区日益成为21世纪全球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载体。山西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城市间的协商协作机制”,“强化城市与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推动经济区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并“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在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战略合作,推动经济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加快山西省经济协作区的构建,构造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是提升山西省综合实力,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重大举措。文章中首先将模糊数学模型运用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对山西省1998-2007年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批判,得出该地区在1998-2007年间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向工业化后期演进的趋势已日益凸显;根据空间结构理论,在此发展阶段,区域应采用“点—轴”化的发展模式。同时,构建城市辐射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笔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城市辐射力的因素分为综合经济实力、产业、企业、开放度、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7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并根据专家打分结果确定各层次指标权重;同时,将以上运算结果运用于断裂点理论,计算山西省各中心城市的辐射力范围。最后,笔者结合以上研究结论将山西省进行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划分为晋北、晋中、晋东南以及晋南四个经济协作区;同时根据各经济协作区不同的特点,对其各自的发展相应提出建议。

钱轶群, 黄顺康[9]2011年在《我国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模式探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贫困地区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特征,通过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个案剖析,可以发现,我国贫困地区政府间关系模式的构建以同级地方政府的合作为主导,有独特的路径选择。既呈现出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优势,又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贫困地区政府合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本土、重视生态协作、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作用、完善合作的法律保障机制并注重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

陈军[10]2014年在《博弈论视角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思路与模式——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文中提出基于博弈论视角,以武陵山片区为例,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从"囚徒困境"到实现协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发展过程。研究表明,政策支持或宏观规划是达成区域之间合作发展的契约,能够促使缺乏长期理性的地方政府选择合作策略;区域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区域发展中不同领域和产业之间的合作发展应当遵行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特征,以帕累托改进方式实施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 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D]. 王剑宇. 四川大学. 2004

[2].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统筹发展研究[D]. 贾斌韬.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3].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五溪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困境的内在机理探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考量[J]. 黄泽海.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2

[4]. 推进渝鄂湘黔武陵山片区经济协作的路径研究[J]. 兰大贤, 白明亮.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

[5]. 加快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与多元融资支持[J]. 田朝辉. 时代金融. 2010

[6]. 关于构建秦巴山区经济协作区的战略思考[J]. 卢鹏飞. 决策导刊. 2011

[7].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茶油产业的布局研究[J]. 舒晓惠, 夏泽义, 欧井辉, 王笑. 怀化学院学报. 2014

[8]. 基于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辐射力的山西省经济区划[D]. 陈刘春.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9]. 我国贫困地区地方政府间关系模式探析——以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为例[J]. 钱轶群, 黄顺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0]. 博弈论视角下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思路与模式——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陈军. 求索. 2014

标签:;  ;  ;  ;  ;  

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