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建国以来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建国以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基本思想
建国以来,我国一向重视年轻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断探索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有:
1.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2.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
3.让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评定。
4.中小学生品德评定既是德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
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有利于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这首先是因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其次是因为品德评定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建立信息联系的过程:教师按照品德评定的标准,对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肯定性评价,对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以否定性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或内疚的情绪体验,其结果是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错误的行为得到纠正。
2.为进一步的教育工作提供依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现状作出评定,这种评定称为诊断性评定。教师根据这一评定获得的反馈信息,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进而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3.调节教育过程。在教育措施实行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的评定,是一种形成性评定。在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时,教师对学生品德状况的评定,是一种终结性评定。这两种评定方式都是对教育效果的检查,有助于教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施教方案,调整德育内容,改进工作方法,把教育过程控制在最佳状态。
4.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归根到底在于个体内因的作用。品德评定不仅能使学生意识到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自己提出的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和心理,而且能促使他们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展其道德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提高。
为了保证品德评定正确、有效地实施,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
1.小学生守则(1955、1963、1979年颁布试行草案,1981年正式颁布);
2.中学生守则(变更同上);
3.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颁布试行草案,1991年正式颁布);
4.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颁布试行草案,1994年正式颁布);
5.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颁布试行草案,1993年正式颁布);
6.中学德育大纲(1988颁布试行草案,1995年正式颁布)。
除此以外,在其它有关文件中也对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作出了规定和指示。这些制度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对养成中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对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品德考查与评定,不能以教育措施的数量与性质来判断德育的效果,而应当用客观的方法对学生的品德加以科学的诊断。”(注:南京师范大学编写组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 页。)因此,加强品德评定方面的研究,对切实地提高德育的实效大有帮助。本文即以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诸范畴、规则为着眼点,探讨建国以来各个不同的时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实施,并评析其得失,意在为品德评定的科学化提供基础。
二、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依据和标准
(一)评定内容的依据
品德评定是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是说,德育目标是品德评定的依据。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初并不十分清楚:
第十二五条:"小学儿童操行成绩的考查,
小学暂行规程
……根据生活指导标准就儿童平时行为经常
(1952.3.18)
记分,……"
教育部关于
实施中学生 "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应以本守则为依据."
守则的指示
(1955.5.13)
"根据'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 来看,评定学生的操行成绩仅仅依据现行中
中学学生操 学生守则,是不够的.同时从学生在整风运
行成绩评定 动中和对待参加体力劳动问题上所暴露出来
问题的通知 的思想情况来看,仅仅依据现行中学生守则
(1958.1.15)来评定,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行
成绩.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评定学生的操行
成绩,除依据现行中学生守则外,学生社会
主义觉悟的程度和他们对体力劳动的认识、
在体力劳动中的具体表现,也应该作为评定
学生操行成绩的重要依据."
小学德育纲要 "品德评定根据本《纲要》及《小学生守
(1988.7)
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不同年
级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当标准."
"学生品德评定的内容与标准以《大纲》
中学德育大纲
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内容和《中学生守
(1988.8)
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
由以上可以看出,关于品德评定的内容,最初是依据“模糊”的“生活指导标准”,后来是依据成文的“学生守则”。无论是“生活指导标准”,还是“学生守则”,都与当时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它们不足以构成品德评定的全部依据。到1958年,我国从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暴露出来的思想情况来看品德评定问题,才开始拓宽品德评定的内容。自1988年颁布《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和《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确定了中小学德育目标以后,中小学生的品德评定才开始以德育目标为依据。各时期也都确定了德育内容,惟这些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显然,德育内容也是品德评定的依据。至于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它们本身就是德育内容的一部分。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1.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目的在于用守则实行后的具体效果和遵守守则的模范事例来教育学生,而不是单纯地以制度来限制学生。正如195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小学生守则”的指示正确指出的那样:“把‘小学生守则’当作‘管制’学生的工具,拿它来威胁学生,限制学生的活动,使他们处处感到拘束,或者强迫学生盲目地照做,把天真活泼、生气蓬勃的儿童训练成为呆呆板板的小老人,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必须防止和反对。”
2.品德评定的内容不是一经确定便可一劳永逸地固守不变的。这是因为,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都是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变化的。
3.要正确处理品德评定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既要使品德评定内容从总体上体现德育目标的全面要求,又要体现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应当有所侧重的评定内容。
(二)评定标准
所谓品德评定标准,就是在确定评定等级(如优、良、中、差四个等级)之后,衡量学生品德在各评定指标(或总体目标)上归属于哪一个等级的准则、尺度,因此又叫做品德评定的等级标准。其中的评定等级,我们可以给它们赋值,例如规定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分别相当于4、3、2、1分。
下面试分析一下建国以来各时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在评定标准问题上的做法:
第十二五条:"小学儿童分析:没有讲
小学暂行规程操行成绩的考查,由班主任
"记分"的标
(1952.3.18) 会同科任教师根据生活指准是什么,所
导标准就儿童平时行为经记分数只是
常记分,……" 直觉的判断
而已.
第二十二条:"操行成绩, 分析:这里,
由班主任及本班教师就学生 "等级"的标
中学暂行规程的平时行为作经常考查,并
准也没有作
(1952.3.18) 于每学期结束时拟定评语及 出规定,所谓
等级(分甲、乙、丙、丁四
的"等级"也
等,以丙等为及格),……"只是直觉的判
断而已.
条件具备的学校,可采用
五级记分方法.评定标准规
定如下:
教育部关于1.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 分析:评定标准
实施中学生 达到守则的要求的,评给" 是学生遵守学
守则的指示 五分". 生守则的程度
(1955.5.13)
2.有明显违反守则行为的.
,评给"四分".
3.严重违反守则的,经校
务会议慎重讨论决定,并经
校长批准,评给"三分".
……
"品德评定应……从不同
小学德育纲要年级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当
(1988.7)标准."
中学生的操行等级可分别
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
中学德育大纲及格四个等级.
分析:对各等
(1988.8) 优秀:对评定内容规定的 级的评定标准
诸方面都做得好,或者某些 有明确的规定
方面有突出好的表现. .
良好:对评定内容规定的
诸方面基本能做到.……
由此可见,最初对学生品德的评定,只是凭直觉给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品德评定难免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用分数或等级来表示的评定结果,本来具有很强的可比性,但是这样一来分数和等级所能表达的含义就很有限了。因此,要使评定科学而有效,就必须制定具体可行的评定标准。
为此,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正确处理评定标准的共性与学生个性的矛盾。“标准”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每个学生的品德表现千差万别,各有其个性特点。同一条标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学生,在表现程度上,在反映状态上,在发展速度上,都是不相同的。如果离开了每个学生品德表现的差异性,事实上就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定。(注:张耀灿主编:《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2.评定标准要符合可行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评定标准要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所定标准不是少年儿童高不可攀的。可测性原则是指标准具体、可操作。
是不是任何一个德育目标都能够制定出合理的评定标准呢?以“爱祖国”这一评定指标为例,我们该用一些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对祖国爱的程度呢?这些标准不容易确定,因为这样的指标涉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而情感和态度是内在的、不易察觉的,因而是难于评定的。可见,品德评定标准的确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问题还有另一面:评定标准的确定是否就意味着评定的顺利进行呢?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中,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很多学校的德育仅仅局限于让学生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学生的品德评定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甚至随成绩好坏而上下浮动。
因此,科学的品德评定标准的制定和切实地实施,也许还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正因为如此,也就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为此而努力。
三、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形式和方法
先来看一看建国以来各时期中小学生品德评定分别采用了哪些形式:
第十二五条:"小学儿童这里包含的
小学暂行规程操行成绩的考查,由班主任
评定形式有:
(1952.3.18) 会同科任教师……就儿童
A. 行为规范
平时行为经常记分,约每两 得分评定
个半月总结一次, 形式;
每年共总结四次, B. 评语评定
结合为学年总成绩,并用形式;
具体评语指出儿童的优点
C. 等级评定
和缺点.总成绩的评定,采
形式
用五级制记分法,以三分为及(五级制
格."等级).
第二十二条:"……于每
学期结束时拟定评语及等级
中学暂行规程……" 这里包含的
(1952.3.18)
第二十四条:"学生学业 评定形式有:
成绩优良,操行列入甲等或 B、C、及D表
有特殊模范行为者,应由" 扬或批评与奖
学校分别给予荣誉的或物质 励或处分.
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学生违反
学校纪律时,……必要时得
给以批评和警告."
"为了鼓励学生遵守守则
和纠正错误,……可以根据
各地具体情况和下述原则,
制定奖励和处分暂行办法
……"
教育部关于1.……奖励和处分的目的
实施小学是为了教育身受的学生和全 这里包含的评
守则的指示 体学生,而不是单纯表扬和 定形式是D.
(1955.2.10) 消极制裁.
2.奖励和处分必须用负责
的态度慎重处理.尤其是处
分,应该仔细研究具体情况
,如学生所犯过失是偶然的
还是一贯的,是有意的
还是无意的,事前对他进行
过教育还是没有进行过教育
等,不能简单处理.
3.最高的奖励暂定为发给
奖状.……
4.最重要的处分是开除.
……"
"对于违反守则的学生,
……必要时可给以批评、
警告、甚至开除学籍的处分
."
教育部关于"条件具备的学校,可采
实施中学生 用五级记分法." 包含的评定
守则的指示"……还必须根据学生 形式有:B、
(1955.5.13) 平时行为,拟定评语,指出 C、D.
他们的主要优点和缺点及
今后努力方向,以便进一步
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十七条:"学生做了好
事,应该肯定和表扬,鼓励
全日制小学 他们不断上进." 包含的评定形
暂行工作条第二十一条:"学生的操 式有:B、D.
例(1963.3) 行每学期评定一次,只写评
语,不评等级."
第二十一条:"对品学兼
优的学生应该给以适当的
奖励.对犯了过错的学生,
……必要地可以进行适当
的批评,……对极少数确实
犯有严重错误,或者犯有较 包含的评定形
全日制中学 大错误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 式有:B、D.
暂行工作条 ,可以给以必要的处分,作为
例(1963.3) 教育的辅助手段."
第二十四条:"评定学生
的操行,一学期或者一年进
行一次,只写评语,不评等级
."
"由班主任写出评语,记入 包含的评定
小学德育纲要学生成绩册,通知本人和家 形式:B.
(1988.7)长,……"
"中学生的操行等级可
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
中学德育大纲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1988.8) "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对 包含的评定形
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
式:B、D.
签署意见,学年末写出评语
."
可以看出,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形式主要有四种:行为规范得分评定、评语评定、等级评定和表扬或批评与奖励或惩罚。在这些评定形式中,评语评定在各时期都被广泛地应用,是最基本的品德评定形式。评语评定形式又通常与等级评定形式和行为规范得分评定形式结合起来使用。
这四种评定形式各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
1.行为规范得分评定。这种形式以前只是在1952年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规定实施,其具体方法见上表。近十几年以来,这种形式得到了发展。按具体实施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行为规范的简单记分形式和加减记分形式两个亚种。其中的简单记分形式与以前的做法没有大的区别。行为规范加减记分形式的方法是先给学生确定一个基础分,并确定学生品德行为中加分项目的分值和减分项目的分值,班主任对学生平时行为表现作出记录,学期结束时评定总分。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这种评定形式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品德测评量化“运动”,其基本方法是:先确定品德测评目标体系,并定出其各项目的权重,再确定具体测评指标,各测评指标分等级进行评定,并对各等级赋值(即加权值),最后利用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式计算品德行为的总得分。这种品德测评量化的实施方案,全国各地各不相同种类繁多。
运用行为规范得分评定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有事实依据,比较客观,学生信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是这种评定形式注重外显行为的考查而忽视动机,不利于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限制过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加减分值的确定缺乏科学依据。特别是品德测评量化方案,实施起来十分繁琐,大大地加大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量。因此,这种评定形式不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形式。
2.等级评定。从以往品德评定的实施来看,这种评定形式大体上分为两类:
(1)采用“五分”等级。1952 年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1955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学生守则”的指示规定的就是这种等级评定。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把平时行为规范总得分折成“五分”等级,后者是在对学生平时行为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参照一个具体的标准进行“五分”等级的评定。两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实质上都是把学生的品德分成五个等级。
(2)采用四个等级。1952 年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1988年开始试行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的就是这种等级评定。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只是要求教师在学期结束时给学生的品德拟定一个等级(分甲、乙、丙、丁四等),后者则是参照一个具体的标准评定学生品德等级(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近年来,各地在采用等级评定形式时,所定等级个数和称谓不尽一致,最常见的是优秀、良好、一般三等和优、良、中、差四等。
无论是分成三等、四等还是五等,无论是称作甲、乙、丙、丁,还是称作优、良、中、差,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这种评定方式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区分学生的品德等第,便于进行学生之间的对比。但是,这种方式的等级划分标准和要求较为粗略且难以把握;同一等级的不同学生的品德表现往往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却被相同的等级掩盖了;不能使学生本人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小。
3.评语评定。其方法是:在每一学期末,以班主任为主,对学生一学期来的品德表现以评语形式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评语内容包括学生的优点、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三个方面。评语应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学生指出缺点时要有针对性,并符合学生实际,且要注意把握批评的分寸。
这种评定形式的优点是:首先是简便、易操作。其次是作为定性描述,评语具有个别抽象、整体清晰的特点。每一方面的评定是抽象的,但构成的学生整体形象可以是具体的。第三,它既可以单独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定,又可以和其它品德评定方式结合成一种复合的评定形式。和等级评定结合,就能使每一个等级都变得具体,和一些量化方法结合就能够起到综合评定的作用。第四,它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产生其它评定方式难以具有的作用。但是,评语评定形式又存在一些天生的弱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矛盾中:一是有限的文字和它要反映学生思想品德全貌功能的矛盾。二是它的教育功能和综合功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地说就是它的主要阅读者是学生,但看评语的还有家长、其它教师乃至上一级学校或用人单位。适应学生的需要,评语有针对性、激励性,面对其他人,评语应该严谨、真实、全面。三是评语写成易、写好难的矛盾。(注:何康:《关于品德评语问题的探索》,《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第5期。)
4.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表扬、奖励是对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用以巩固和发扬学生的优良品德。表扬可以有点头赞许、口头鼓励和书面表扬等几种具体的形式。奖励是对学生特别突出的品德行为的肯定方式,一般是在庄严隆重的气氛中,发给学生奖状、奖品或授予荣誉称号。批评、惩罚是对学生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用以克服和改正学生不良的品德行为。批评可以个别或当众进行,以个别进行为主: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以口头方式为主。惩罚是对学生严重的不良行为的否定,一般可分为警告、记过等几种手段。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应以鼓励、教育为主,惩罚不宜过多过重。
在以上四种品德评定形式中,评语评定和奖惩评定是定性评定形式,行为规范得分评定和等级评定是以定量为主的评定形式。由于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因而在实际的品德评定中,往往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一般的观点认为定性评定形式较为模糊,而定量评定形式则较为精确。其实,问题“不在于哪个‘精确’与否,而根本的还在于哪个方法(式)更有利于提高品德教育的效果”(注:杨炯、周作云:《德育考核量化辨析》,《教育研究》,1988年第6期。)。
四、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具体操作
关于中小学生品德评定的具体操作,建国以来各时期的规定是(或简或详):
小学暂行规程
由班主任会同科任教师对儿童平时行为经
(1952.3.18) 常记分,约每两个半月总结一次,每年共总
结四次,结合为学年总成绩,并写出具体评
语.总成绩的评定,采用五级制记分法,以
三分为及格.
中学暂行规程由班主任及本班教师于每学期结束时给
(1952.3.18)
学生拟定评语等级,由教导主任审查决定之
.
教育部关于实由班主任和本班教师在学期末共同评定
施中学生守则的 学生的操行成绩.条件具备的学校,可采用
指示五级记分法.此外,还必须拟定评语.
(1955.5.13)
全日制小学 学生的操行每学期评定一次,只写评语,
暂行工作条例不评等级.班主任在征求有关教师意见之后
(1963.3) 写出评语,并把内容告诉学生和家长,校长
和教导主任对操行评定工作进行必要的检
查和帮助.
全日制中学 学生的操行每学期或者每学年评定一次,
暂行工作条例只写评语,不评等级.班主任在写评语时要
(1963.3) 征求有关教师的意见,但是不要组织学生进
行评议.应把评语通知家长和学生.
小学德育纲要经过学生个人、集体和教师(包括班主任
(1988.7) 和科任教师)评定,最后由班主任写出评语,
记入学生成绩册,通知本人和家长.
中学德育大纲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
(1988.8) 组评议签署意见,学年末写出评语.
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在学生个人小
结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写出.操行等级由班
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评
定.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
评定结果应通知家长,并记入学生学籍档
案.
这里,有两点值得特别指出:
(1 )由班主任和有关教师共同进行学生品德评定(但以班主任为主),这是各时期的共同之处。
(2)除了1963 年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明确指出过“不要组织学生进行评议”以外,其它各时期一般要求学生参与评议。
如果把各时期关于品德评定具体操作的实施规则综合起来考察,那么就可以发现品德评定过程大致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1)自评(个人小结)。 自评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学生进行自评前,班主任要向学生说明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定。
(2)互评(小组评议)。
(3)班主任在征求科任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定, 并写出评语。
(4)校长和教导主任对评定结果进行审查。
(5)评定结果要通知学生本人和其家长,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标签:中学生守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