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_可持续发展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经过70年代研究酝酿,80年代明确厘定,90 年代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观念。可以讲它是20世纪提出的一个伟大和具有辉煌前途的观 念,也是20世纪科学包括哲学社会科学为人类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之所以这么说,是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揭示和回答了当今人们面临的全球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各国的实践证明以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模式,只有用可持续发展的模 式取代才有前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唯一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源于它的整体性。其整体性是指它所包含的丰富 内涵是一不可割裂的统一体。离开了整体性,只强调某一种内涵,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 实现。

本文试解析这一整体性的各个组成方面。

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基石

生物与生物的生活条件必须统一,这早已是生物学上的一条定律。生物必须适应它的 生活环境,否则便会被淘汰,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是,人和人所处生活环境( 这里主要讲自然环境)的关系,情况就要复杂得多。简单地讲,人与自然之间既是又可 以不是受动和消极适应的关系,人可以利用、改造自然,使自然满足人的需要。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人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把自然看成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 ;在开发、改造、利用自然时,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并采用合理的模式。

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观念,表明人和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的,是整个 宇宙大链条中的同一个链环。没有了人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没有了人。破坏了人生存 的自然环境,也就破坏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便有了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人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大 致经过了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发的、混沌的和谐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刚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开始的, 相对于人类社会形态来说,它可能属于原始的游牧社会阶段。这时候,人和自然环境混 然一体。自然界很丰厚,完全能够满足当时人的需求。自然界在人的心目中,还没有善 和恶、可亲与可怕的感觉,人对自然界也没有占有的意识。人适应自然界,自然界也满 足人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关系既是融洽的和谐的,又是原始的、混沌的,人还没有上 升到自觉的有意识的程度。

人和自然界关系的第二个阶段,是人对自然界的恐惧、敬畏阶段。这大概相当于游牧 社会的晚期和农业社会的阶段。这时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生活质量的标准也逐渐提高 。仅仅依靠到自然界狩猎、采摘等,已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便由 到处漂移游猎的生活发展为逐水而居的生活,由单纯地狩猎发展为饲养业,由单纯地采 摘发展为种植业,并逐步地走上垦殖、耕种的农业社会。总体上说,农业社会是一个“ 靠天吃饭”的社会,它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在自然界的强大威力面前 ,人们常常束手无策,于是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甚至是恐惧的心理。

人和自然界关系的第三个阶段,是人“驾驭”自然、“主宰”自然,甚至疯狂地掠夺 自然的阶段。这相当于工业社会的阶段。此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无论在广度和深 度上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对自然界的规律有了广泛和准确的认识、掌握。运用这些规律 ,科学发展和科学发明层出不穷。蒸汽机、纺织机、火车、飞机、汽车、轮船、望远镜 、显微镜等等的发明,都发生在这个阶段。总之,这个阶段使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其 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们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对自然的看 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人不仅能够利用自然,而且能够开发、改造自然,驾驭自 然,主宰自然,使自然完全为人类服务。诚然,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提供的生产力,在改 造自然界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人类在把自然界边缘化的同时, 也就是把自然推向了人自身的对立面,势必引起自然的回应与报复。

人和自然界关系的第四个阶段,是人和自然重新和谐相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 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求得协调与和谐的阶段。这个阶段现在刚刚开始,就整个人类社会 而言,在实践上还并未真正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和刚刚到来的知识社会、信息 社会阶段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辉煌成就与巨大教训中,被人们逐 渐认识到的。具体地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才开始发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原来随着工业发展排出的废水废气,使水和空气严重污染。从前毁林垦荒等开发出的良 田,现在不但没有了当初增加粮食的效应,而且由于水土流失,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 沙漠化,使旱灾和水灾频仍。此外,臭氧层变薄、温室效应增强、生物物种剧减、酸雨 从天而降、世界性水荒不断发生,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地球环境已向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亮起了红灯。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终于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污染破坏,目前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并且这一情况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为了挽救人类的生存环境,必须从人的观念里,从人类文明的本性中寻找原因,首先 在思想上改变人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尤其是对近几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进行反思。现 实告诉我们,不能再把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是外在的东西,自然是人生命的组成部 分。也就是说,空气、海洋、土壤等并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环境,它们就是人的生命的 一部分。这种思维方式既是人类曾经就有的智慧,又是科学时代以来的新范型。保护自 然和保护生存不是二而是一,设若局部地损坏自然环境无异于自虐,设若整体地破坏自 然环境无异于自戕。

总之,人和人的生存环境是统一的,人与自然无论从需求上还是从道德上看只能和睦 相处。这仿佛又复归到人与自然界关系第一阶段的情况,但它们是有质的区别的。这是 经过了否定之否定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的,同时又是人 的认识经过新的飞跃之后,建立在人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所以,这是人和自然的新型 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基石 。

二、人生存发展类意识的觉醒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灵魂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类意识的觉醒。1980年,在 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里,最早明确提出了可持 续发展的思想。到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则 在其长篇专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给了一个界定。那就 是: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也就是我 们今天所知道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最早表述。这个思想和发展战略,为各国政府认 可和接受。

很明显,这里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和当初提出这个问题时,人们在认识上 有了一个飞跃。那就是把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作实践代与代的平等问题。突出了当代满足 自己需要的权利和后代人也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这种代与代的平等 ,即代际平等的意识,乃是人的类意识的显现。

如果说1987年人们在对待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了一种类意识的觉醒,那么,到199 2年,这种类意识便又有了更大的发展。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是一次空前规模的大会 ,共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其中包括我国国务院总理 。这次会议确认环境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确认人类必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会议通过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等,都是围绕着上述中心展开的。所以, 人们把这次会议看成世界各国宣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里程碑。这些文件使可持续发展 概念的内涵得到了空前的充实、丰富和完善。这里仅以会议通过的《宣言》为例。

《里约宣言》包括序言和27条原则,都是在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序言》中指出, 为了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便要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 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要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 存性。《原则1》指出,人类处于普遍受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他们应享有与 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原则4》指出,为了实现可 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 。《原则5》指出,为了缩短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 需要,所有国家和所有人都应在根除贫穷这一基本任务上进行合作,这是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一项不可少的条件。《原则7》指出,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为保存、保护和 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鉴于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 国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差别的责任。发达国家承认,鉴于他们的社会给全球环境带来的 压力,以及它们所掌握的技术和财力资源,它们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负有责 任。《原则8》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 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原则21》指 出,应调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培养全球伙伴精神,以期实现持久发展和 保证人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从引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充分展现了在 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人类类意识的觉醒。实践不实践可持续发展,是关系着人类能否继 续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在这里,不仅有这一代和子孙万代的利益平等问题,而且有在 同一代人中的利益平等问题。所以,在生存危机面前,人们的类意识的觉醒乃是可持续 发展整体性的灵魂。

三、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它是指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此前 的一切发展模式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各种要素相互之间,必须协调和谐地发展;而此前的一切发展模式,都只是注意或强调 社会有机体的某个方面或要素的增长和发展。此前的发展模式概言之是着眼于经济,认 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是社会前进了,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完全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

而可持续发展战略,它强调的是社会各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正像江泽民同志在中央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 环境指标”。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发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等严重影响人 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现象,究其深层原因,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探寻。就其现实原因 来说,则是来自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试想造成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 源的行为,有哪一件不是来自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滥伐森林、肆意垦荒、滥 捕滥猎、滥造滥施化肥、农药,工业废水、废气、废料等等,都是由于追求经济效益。

由于只注意追求经济效益,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痛教训,在我国也是深刻的。远 的不说,近50年来,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原、草地、滩涂)、滥采滥挖(天然植物 资源)、滥开(矿山资源)、滥猎(动物资源)、滥捕(渔业资源)、滥造滥施(农药、化肥等 化学制品)、滥丢滥扔滥放(工业三废)等等,使我国自然环境严重恶化。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有30%的地区受到酸雨的影响;20%的物种面临灭绝威胁;仅因采矿而直接破坏的 森林面积累计达106万公顷、破坏草地面积26.3万公顷、破坏土地157万公顷,一些地方 因矿山开采还破坏了水平衡,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许多湖泊或消失或缩小 了水面,素有“千湖之省”美称的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有天然湖泊1052个,如今仅存 83个;著明的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污染、水质下降;等等,不一而足。近20多年来 ,水灾、旱灾、虫灾、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波、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频频发 生,这固然有全球性的、自然性的一面,但也不能不说与我们近几十年来只注意发展经济,而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正像有些学者指出的,这些天灾和人祸的界线已趋模 糊;或者说,这是一种“人造天灾”。

由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致演变成阻碍我国持续发展的绊脚 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在近几年不得不下大力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来进行治理河湖污染工程,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水等治理环境的工程。

先发展,后治理,是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一条苦涩之路。我们国家在过去近50年 中,仍然没能完全摆脱这条旧路。这条路告诉我们,旧的发展模式,一心只想发展经济 ,反而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会断送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

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经济,而在于把发展经济放在社会系统整体中的什么样的位置 上,怎样处理经济和其它社会要素间的关系。拿中国的情况来说,改革开放前,一方面 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把发展经济放在次要地位,致使经济走到崩溃边缘;可另一方 面,在发展生产时,却又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 代初,以致使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如前所说的严重破坏。可见,如何协调好发展经济和 保持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爱惜资源等之间的关系,是何等的重要。江泽民同志说:“ 我们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又要抓紧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面临 的突出问题,着眼于未来,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我国政府如今已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使其和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摆到重要日程,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这是非常正确非常必要的。

当然,以上我们所说的社会协调发展,仅是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 来说的。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所说的社会协调发展,乃是指组成社会有机体所有要素之 间的关系而言的。在这个有机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迟早都会牵动全局。

正因为社会有机体的各要素间的协调发展,使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整体性,所以,我们 平常所听到的只是关于某个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说法,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比如, 说什么“工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金融可持续发展”,等等。如果 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实现,这些部分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工业污染和 农业污染的问题不解决,光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吗?还有那些把可持续发展仍等 同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也是一种误导,是十分有害的。为了实现人类可持续发 展之大计,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学科必须通力合作,相互照应,协作攻关。进而言之 ,只有全世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支配地位的确立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所谓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影响人类主要实践活动的各种理念意识的比较中,可持续发展意识居于指导 地位。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是关系着人作为类能否继续地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所 以,可持续发展意识便是和所有人的最根本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理念。人 们不管进行哪种活动,如果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盲目地实践,在短期内 ,在局部的范围,它也可能收到预期效果,但从长远看,它则可能走到事情的反面。

可以说可持续发展意识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具 有最广泛的普遍意义的理念。我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特别是实践 活动,都会受到各种意识理念的影响,都会由某种具体的意识理念做指导,否则,这些 活动便无法进行。但在这些影响活动开展的各种意识和理念中,可持续发展意识应该居 于最高的地位,成为最基本、最高的指导意识。

其次,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相 关的知识不断增长。承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不等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规 律有了认识,不等于已掌握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不等于具备了能区别各种行动是 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力。

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具备相应的能力。但是,由 于它还是一个刚刚被提出的新问题,许多方面我们还认识不清楚。比如,水力资源、森 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到底应该怎样开发、利用,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社 会、人口、资源、环境,到底怎样配置,才符合协调发展的原则;这里面到底有哪些规 律性的东西。这是到今天为止还并不十分清楚的。至于科学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如转基 因作物和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等,对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就更难 以说清楚。某些行为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范围内似乎是无害的,我们却不可能马上认识到 这些所作所为对整个系统其它部分会引起什么结果。尽管人类的智慧发展速度很快,有 的专家甚至指出,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智慧的发展比人口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但是, 答案就其本质而言,永远不可能先于问题。因而在这里,除了运用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 ,还应使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能够不断地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可持续发展 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第三,可持续发展意识支配地位的再一个表现,就是它使社会的所有成员能够自觉地 在行动中实践它。“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理想的境界,而且是一种行 动,是一种世界性的实践活动。没有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所有人的共同行动, 共同为之奋斗,它就不可能实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能量越来越大,地球越来越小。在今天的世界上, 环境污染已没有国界,各种自然灾害乃至人类的疾病也已没有国界,这些情况,大都是 由人类自己造成的,也得由人类自己来解决。对每个人来说,必须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 ,从今天做起。也只有通过人们的行动,才能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自觉程度。

总之,可持续发展意识支配地位的确立,既是一个由理念到行动、由认识到实践的过 程,也是一个由理想到现实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 ,才能实现社会有机体的协调发展,使人的类意识的觉醒成为现实。这个过程使可持续 发展的各种内涵、各种意义最终统一到一起,使其呈现为不可割裂的整体性。这也是我 们研究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意义所在。

标签:;  ;  ;  ;  ;  ;  

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