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重在探究,重在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探究的机会时,科学教育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有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科学探究;研究
科学教育活动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之一,其本身所蕴含的自然科学属性使其相比于其他领域活动而言,更加强调培养儿童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科学教育活动具有科学性、启蒙性、地方性、生活化等特点。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科学学习,亲自体验、感受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只是多了一些让孩子自己动手摆弄一下,亲自看看的环节,然后还是按照原来的程序由教师指导幼儿得出既定的结论,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并动手操作了就是探究,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因此,作为教师要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重视幼儿在观察中的思考,对结果的猜测和质疑,能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观察幼儿操作互动,增强幼儿探究兴趣
教师要及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的探究兴趣,才能让幼儿的眼睛、嘴巴、手等多种感官“动”起来,为此,科学教育活动中特别注重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任何一种材料都应与某一个主要的科学现象有关,使用这一材料应能揭示有关的科学原理。比如,在《磁铁的奥秘》活动中,主要是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磁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平时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幼儿总喜欢拿着玩,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笔者精心设计了各个活动环节: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竹的磁性原理。第三、第四环节是要求幼儿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找到另外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和探索如何利用塑料吸管使环形磁铁一个接着一个浮起来呢?进一步加深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当幼儿在专注地操作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干预,而要会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和情绪,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自语和交流,了解每个幼儿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允许和支持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操作、去发现,让幼儿始终保持探究的兴趣。同时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探索过程和记录过程。只有这样,幼儿的探究兴趣才能持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幼儿生活实际
在幼儿园实际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主要依靠现成的教学参考书来设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以“教”为中心,而非以“学”为中心。教师想当然和简单地认为科学就是要教会幼儿有关自然、物理等方面的简单知识,不注重科学本身要求贴近实际生活,不注重幼儿的思维水平只是局限于具体化,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幼儿觉得科学活动过于容易或是太难,不能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观,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材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以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探索欲望,在材料中让幼儿主动探究,不断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经验,得到真正的发展。
三、适时指导,给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总是“小心翼翼”。因为是“科学”教育活动,所以担心“犯错”,担心指导过少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指导过多孩子又受到教师思路的遏制。如果教师放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索,允许孩子和自己共同经历失败,从失败中获取经验,孩子就能获得更多。
比如,在“寻宝大玩家”活动中,教师经常用的方法是:询问孩子有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宝物”,再请幼儿根据这些方法去寻找。教师巡回指导,对在寻找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幼儿给予指引:你试着走这条路线看看?教师的指导给了幼儿更多成功的机会,却减少了幼儿自己探索的机会。如果我们让幼儿小组讨论后再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找的过程中教师不加以干涉,或者以小朋友的身份加入到一个小组中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结果肯定是有些小组能找到,有些小组无法找到。教师再让幼儿思考:为什么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没期找到的再进行第二次寻找。给孩子弥补失败的机会,让孩子从失败中找到方法。教师的指导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却增强了。再比如,“蚕宝宝长大了”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教师让幼儿看蚕成长过程的图片,再一一介绍。结果,幼儿对蚕是了解了,但却是机械的记忆。如果将这些图片复印成几份,请孩子们分小组一起观察、讨论:小小的、圆圆的是什么,是蚕卵吗?蚕宝宝是什么样子的?蚕宝宝长大了会干什么?蚕睡在茧里吗?变成了什么?幼儿在讨论中相互质疑、讨论、解答,获得了自主学习的经验。教师再请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将图片排序,从而了解蚕的成长过程:“卵——蚕——蛹——蛾”。因为孩子对蚕还比较陌生,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想象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让他们对照理解。
总之,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重在探究,重在孩子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当孩子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探究的机会时,科学教育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美.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No.1020(5):93.
[2]杨凌,王兵,曾玲. “一起玩科学”——幼儿科学主题探究系列活动及实施策略[J]. 教育科学论坛,2018(13):33-36.
[3]黎燕.幼儿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现状与思考[J]. 教师教育论坛,2018,31(2):19-24.
论文作者:陈秋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活动论文; 磁铁论文; 活动中论文; 幼儿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