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忽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应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人文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目前,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人文教育有所削弱,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学生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滋长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科教兴国,人才是关键。只有教育办好了,人才培养出来了,科技事业才能发展,经济建设才能腾飞。而我们所需的人才,应该是德育、智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报今天发表杨叔子院士的文章,提出了应在高校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问题。我们将以此文为开篇,开展“高校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欢迎赐稿。来稿请寄本报总编室。
一
众所周知,历史发展到今天,竞争已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而科技的竞争,特别是高新科技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又在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正因为如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一看法是深刻的,而人才就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只有今天的教育办好了,人才培养出来了,明天的科技才可能发展,后天的经济才可能腾飞,这是人才作用的一方面。
人才作用的另一方面是,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建设,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的建设。今天的教育,当然是明天的人才、后天的人才,但不只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而且还是明天的文化、后天的精神。毫无疑问,经济是基础,物质是基础,经济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的经验已告诉我们,我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文化的反作用、精神的反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巨大的,乃至是决定性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文化落后,精神颓丧,同样会“挨打”,会受凌辱;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忘记了自己的文化,历史虚无,民族虚无,精神虚无,社会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就会亡国亡民族。历史已一再证明了这点。
科学技术越进步,社会物质文明越高速发展,就越要重视人文教育,重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反之,单纯的片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但不能通过科技本身来解决,而且将使人类失去精神支柱,将使人类文明陷入严重的危机,人类社会将遭受到极大的破坏,人类将尝受科技进步的重大恶果。时至今日,综览世界与我国现况,伴随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而出现的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难道还不发人深思、令人警惕吗?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坠入科技进步带来的文化黑暗及全社会灭亡之中!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邓小平同志极为深刻的思想,这是“科教兴国”的另一种表达。我们所需的人才,自然是德智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具有良好的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人才”,不是去实行“中为洋用”、去帮助外国的飞机在公海上盘旋于我货轮上空、胁迫我货轮接受其无理的耻辱性的检查的“人才”!应该让一些人好好地想一下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的巴斯德的名言:“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应该把所有的力量,献给他的祖国。”
二
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与主流,然而,在高等教育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严重倾向与隐患。如不迅速加以重视与努力解决,其发展将危及国家的兴衰与民族的存亡!
我们的高等教育,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而学会做人是最基础的、最核心的。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今天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在德育与智育方面,德育实际上十分薄弱,对人的崇高感情的培养颇为淡薄。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与一些不恰当的政策导向下,在部分学生中,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滋长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甚至有个别学生就是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能赚钱的就干,能利己的就学,不赚钱的就不干,不利己的就不学;借攻学位之机,行利己之实,个人主义的恶性发展为一层层美丽的面纱所掩盖;至于什么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什么5000年的传统文化历史,什么百年来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与宰割,什么中国人民流血奋斗、力求解放,在一些人眼中与脑中似不存在。历史虚无,民族虚无,有奶是娘,有钱是乡。如此下去,怎么不令人忧心忡忡呢?“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的方向。而目前,在实际上,快要变成了教育只为经济建设服务,只按经济建设需要来办教育,特别是只迎合目前的市场经济需要,对基础性的专业与教学内容过于忽视,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的与民族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人文教育更加忽视。学生在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了解与感情方面存在不同的问题,我们所培养的研究生在“博”的方面、在“硕”的方面,也难够“博”、“硕”。如果讲,在教育上,资金投入严重不够,物质文明建设严重不够,那么,还应该讲,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更严重不够,精神文明建设更严重不够。这与《教育法》中所明确规定的“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十分不相称的。
我国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优秀的教育传统与精辟的教育思想。儒家的思想就是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正确处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两者的关系,而这正是基于改善与提高个人素质基础之上才能达到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社会问题也猛烈上升的今天,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极为明显。我们可以重温一下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后发表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个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是的,社会上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人,这所做的一切又是人去做的。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因素。人的素质如何,则决定着一切: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如何,则越来越是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讲得多好:“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与精神上的完善。”洪堡的论述与儒家经典《大学》的论述何其吻合!再读一读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将会更加深化我们的认识:“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
为了达到提高全面素质,孔子实行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用今天的观点看,就是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该说,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综观古今中外,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难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开拓进取的成就,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我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强大人文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献身国家、献身民族、献身人民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三
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发展。正如前述,许多危机与隐患不容忽视,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作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已提上教育工作的议事日程。在全面素质中,在当前情况下,人文素质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应当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和艺术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采取与落实一系列重要措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的全面素质。
改革教学体系与内容,加强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应该说,普通大学的教育还是为了给高层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给予更好的道德思想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而决不能理解为只是“学以致用”。孔子就明确提出,“君子不器”,“大道不器”,“博而后约”,坚决反对学得太窄、学得太专、学得死板、凝固而不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孔子的教育是“六艺”。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个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也有类似规定。应该充分看到,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不仅是相互补充的、相互支持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相互影响的。孔子早已看到素质与文化知识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此,下决心改造现有的过分功利化的教学体系与内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鉴于前述原因,当前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今年起,我校所有入学新生,都要进行不同水平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并制定了新的措施。没有民族的语言、没有民族的人文文化,实际上就没有这个民族;一个民族亡了自己的文化,就将万劫不复。
毫无疑问,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文科必须加强科技教育,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果,开设系列科技课程,改造文科教学内容与体系,但这决不是要文科来个科技化。文科要按照文科规律办,然而文科学生应该学习与了解现代科技的基本的有关知识、思想方法和掌握有关科技手段,保持同现代科技密切的联系,提高这方面的素质。
严格养成教育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养成。我校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与制度,不是去限制学生个人的自由发挥,而是去约束不利于个性有益发挥的行为,去约束危害他人与集体的行为。
毫无疑问,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所应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加强领导,首先是提高领导的认识。领导的认识不提高、领导的决心下得不狠,那么,一切都得不到保证、得不到落实。
历史已发展到一个关键的时刻,教育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这一伟大战略思想来办。我们站在21世纪即将来到的时刻,应该记住江泽民同志引用孔子的名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十分重视素质教育,应该塑造大学人文精神,应该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