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课内外结合同读一本书策略研究论文_周进敏 王勤 尹小红 张娟

小学高段课内外结合同读一本书策略研究论文_周进敏 王勤 尹小红 张娟

周进敏 王勤 尹小红 张娟 (四川省德阳市黄河路小学校 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1-029-03

一、课题意义及选题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优秀文化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记录传承,而阅读则是孩子们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感染的主要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该说,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小学高段学生已经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利用工具书、搜集资料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正是大量阅读的好时机。他们大多在十岁左右,正是作为人类记忆的最黄金时期,此时经阅读获得的感悟及间接经验在他们的一生中都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据研究,一个人如果在15岁前养不成阅读的习惯,他今后的生活就很难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很多教育专家在各种媒体上通过不同的方式推荐了很多书籍,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名,家长和孩子们在选择书籍和阅读量上均有很大的差异性,为了调动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了解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就迫切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有的放矢地组织同学们同读一本书。以读同一本书为出发点了解孩子们的个性化阅读和共性化阅读。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内外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勇敢地走出课本教材的框子,大胆地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内,把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从过去固守课本精雕细刻的"深挖洞",向大量阅读"广积粮"转变。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养成阅读习惯,并将阅读效应扩展到家庭。

三、研究成果

根据我校的实际校情及各班学生具体情况,在一年的课题实践研究中,课题组教师从家校结合同理念,形成合力保质量;课堂设疑留悬念,激发兴趣促阅读;阅读方法详指导,认真实施重积累;师生共读一本书,感悟收获时交流;课外阅读与课内评价相结合,督促学生细阅读五方面,实施了课内外结合同读一本书的教学策略:

(一)家校结合同理念,形成合力保质量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内外结合阅读首先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理念一致。我校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流动性大,家长的文化水平差异大,教育观念良莠不齐,对家长的辅导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

课题组的五位成员在学生进入五年级的开学初首先召开了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1.告之家长进入小学高段后孩子们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具体要求;2.以高考改革为背景畅谈阅读的重要性和课外阅读的必要性;3.请班里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家长作经验交流;4.教师给予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孩子利用早晨的时间记一个成语典故、初读一本书孩子不易读进去时进行"一人读一段"的有声朗读、进行亲子同读时互相考一考、在图书馆里办免费读书卡感受阅读氛围体会"书非借不能读"的效率性……这让家长既明白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又能有方法地指导和督促孩子在家里的阅读。会后有家长主动为班里添置了书架,孩子们纷纷从家里带来自己的藏书,丰富图书角,在班上营造了积极的读书氛围。以后,每每有布置同读一本书的时候,家长们总是在第一时间为孩子们购置。

(二)课堂设疑留悬念,激发兴趣促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教材中有不少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我们以设疑留悬念的方式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案例】2015年春期尹小红老师引导组织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后,有意识地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励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5.2班立马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她又根据同学们的阅读进度在每节课前设置一个"三国问题",孩子们抢答兴味盎然。为了在下一节课的抢答中崭露头角,很多孩子一有时间就进入到"手不释卷"的状态。有些男生还说:老师,我现在和小伙伴玩"三国杀"都比以前厉害了,读书真好啊!

【案例】2015年秋期,周进敏教学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后,抓住"十指连心",首先让孩子们用自已的感受来说说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江姐遭遇了什么会"十指连心"?孩子们纷纷作答。接着播放歌曲《绣红旗》,让孩子们在激情的音乐中体会角色们的激动心情,马上让孩子们拿出与人教版教材配套的课外读本《倾听鸟语》阅读《绣红旗》,教室里安静地阅读后,周老师问:"这些'平时里刀丛都不眨眼'的英勇机智的共产党员们,为什么会被关进渣滓洞这个地狱呢?是因为我党内部出了个叛徒。这个叛徒是谁呢?"看着孩子们仇恨又急切的眼神,周老师立刻拿出《红岩》说:"请同学们在这里面找答案!"课堂戛然而止,孩子们的兴趣却油然而生。这样将课文中提到的书籍与补充阅读教材结合因时制宜地引导孩子们去读,还能帮助孩子们切身地体会"我"在残疾青年的书摊上读《红岩》的专注。

(三)阅读方法详指导,认真实施重积累

1.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如:用得好的词语加着重号、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等,在句子旁边做批注、眉批。长期坚持,学生就逐渐养成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将这些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2.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课外阅读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

【案例】陈家玲老师发现孩子们在课外阅读《西游记》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有的同学置之不理,对意思也就不得而知,只图读得快读得多;有的同学就立刻查字典,可这样破坏了阅读的连续性,不容易进入情况,读起来有索然寡味之感。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她指导孩子们在第一次读每一章读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读完后,集中来查,查到后把读音写上,再理解意思。可是,这本书毕竟文言词汇太多,与白话文大不相同,孩子们在理解方面的问题很多,于是每天午饭后,孩子们都会围在陈老师身边,争先恐后寻求帮助。

案例】王勤老师5.4班开展同读《红楼梦》的青少年版时,发现孩子们最头痛的就是里面大量的人物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加上班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根本弄不清什么是"堂兄弟""表姐妹",在交流时常常张冠李戴,于是在一展阅读交流课上,她带着全班孩子从"宁国府"和"荣国府"开始,采用画人物关系树型图,帮助孩子们缕清主要人物的关系。

(四)师生共读一本书,感悟收获时交流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在每个"读同一本书"的阶段,课题组的老师都会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也有利于教师在检查评价时更具客观性。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然,我们在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时,还会反复强调我们读这本书已有好几遍了,一是让孩子们明白一本好的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次阅读都会有新收获,二则是以羡慕的口吻告诉孩子们我们虽然已将书读过好几遍,但因为年龄的关系记忆力衰退,对内容的印象不及他们深刻,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慨提醒他们"及时当勉励"告诉他们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此时阅读所得一辈子都印象深刻。老师在与他们交流时对文本的细节回忆肯定不及四十来个孩子的集体智慧,这样让孩子们在崇敬的老师面前优越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更能促使他们积极阅读。

(五)课外阅读与课内评价相结合,督促学生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如此大的阅读量单靠课内有限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只能以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孩子们在课外完成,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需要老师的检查督促

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课题组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手抄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课题组通过各班开展活动,交流活动经验,相互借鉴提升的方式,将各班进行共享,以求使学生受到激励,从中学到知识。

【案例】5.1班在教室里布置了"悦读"展示台,将孩子们课外阅读后写的"多彩记录卡"贴在展示台中,6.1班开展了 "我从'三国'学成语典故"、"'三国'中的歇后语"的阅读交流活动;6.2举行了讲《爱的教育》故事大赛;6.3班开展了"听我讲评书--《西游记》"表演活动;6.4班在2015春期的春游活动中让孩子们在东湖山公园进行了《红楼梦》诗歌吟诵活动。

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每次开展读同一本书的活动时,课题组都会给各班孩子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阅读进度、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阅读进度由家长评价,材料积累、阅读摘记由小组长评价,阅读表现由老师评价。

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案例】张娟老师在5.1班开展了"我的考试我作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阅读任务后,出5道题,采用随机发放检测,再由出题人评价。

四、研究效果

1.提升了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水平和业务素养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查资料,想问题,找办法",通过一年的研究,老师们也养成了阅读习惯,在对孩子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时,我们也在进行阅读:除了和孩子们共读的书以外,老师们还反复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读了《小学语文教学》2015年1至9期,《给老师们的建议》《魅力课堂》《与大数据同行》等专业书籍。课题组的陈老师已年届退休,她说:"我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啊!给孩子们做了个好榜样,这样真好!"同时课题组老师运用了同年级平行班横向对比,与自己曾教过已毕业的学生跟踪了解情况纵向对比的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与家长配合收集孩子们完成阅读时间的统计研究等研究方法使其学习能力、研究水平、业务素养均得到了较大提高。王勤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已发表在《科学教育前沿》并获一等奖。

2.学生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

通过课题研究,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们,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量大大提高了,五个班的孩子在这一年的阅读中,每人至少达到了40万字的阅读量。

【案例】5.1班的张娟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后,班上孩子知道了一本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读很多遍,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也了解到了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趁此机会,张老师让他们自己去组合小组,商讨出共同兴趣,自主选择同一本书。有的挑选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有的锁定了少年生存小说《荒野求生》,也有情节跌宕的《蓝色的海豚岛》,有彩绘版的《老人与海》,有贴近学习生活的《草房子》,还有唯美故事《柳林风声》。

几个男孩子把一套《荒野求生》分成人手一本,利用课余时间,各自求索。第二天在一起探讨,谁学到了什么技能,谁看得最多,谁最具有探索精神。

有一组女孩子做得比较细致。她们选择的是《蓝色的海豚岛》。谭鑫自告奋勇担当组长,她制定了严格的读书计划,规定在一个月内6位孩子要全部读完本书,最好保持每天一章的阅读量,阅读时必须做摘录卡和收获卡,每一周都要检查进度和进行小结。

一个月后,这组孩子都完成了预定目标,她们在读书活动中有着充实的感受,丰富的收获。原本胆子较小的李锦昱和李佳怡都胆大了些,不再对虫子和黑暗感到特别害怕。 而"女汉子"刘涵则希望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也能过上那种刺激的生活。活动中的讨论增进了她们之间的友谊,也促进了她们之间的"攀比",谁也不愿意落后。张诗瑶说:"我们都期待组长快点给我们开会,早点选好下一本要读的书。我们一起读书比我一个人看书有意思多了。"

3.建构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课题研究,师生共读一本书,拉进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孩子觉得与老师之间有共同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题开展后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老师值班了,这是一天中孩子们能自由和老师交流的最长时间,有的同学还端着饭就匆匆地挤到了讲台边,就是为了和老师谈谈昨天读到的内容;平时腼腆的孩子在议论对自己喜欢的角色时也能大胆地在老师面前表现了;周末时间,班里的QQ群里的信息经常闪动不停,询问老师的意见。

4.孩子们学习了有效的读书方法,用得得心应手

我们在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中,不建议孩子读电子文本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纸质文本是动笔留下阅读的"印迹"。孩子们普遍能运用工具书、作批注、作摘要、标圈点、做卡片的方式进行有效阅读。

5.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量阅读后的自然表现,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孩子们在写作时无论是借鉴引用还是深受启发,都能在自己的作文的构思或遣词造句有所表现,体现出阅读的"语用"价值。通过阅读感知,孩子们更有思想,有见解,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从多方面分析角。

【案例】6.1班的"循环日记"上,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写的读后感:《赞美与敬佩--读〈红楼梦〉秋爽斋结海棠社有感》《曹操:你负吕伯奢,天理难容!》《我不做黛玉式的女孩》。参与课题的五个班级共有29名学生在《黄河》上发表32篇文章。

6.搭建了一座心连心家校沟通桥

为了配合"师生同读一本书"这一活动,课题组通过校讯通平台,班上QQ群,微信群,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拉近了家长和老师的关系。让家长们认识到最好的家长不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是陪着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

五、关于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1.课题研究开展后,在提高学习的阅读兴趣方面效果最明显,孩子们融入情节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后,少数孩子产生了"瘾",不仅下课足不出户手不释卷,甚至在课堂上也偷偷地看起了课外书,周末也喜欢"宅"在家中看书,加上孩子太投入地阅读以至于忽略了读书的姿势,近视眼学生也增多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旦过度则不益,如何把握度,培养孩子们的自制力需要我们继续研究。

2.本次课题组开展的课内外结合同读一本书的研究,主要还是依据教材,五个班同读的都是课文节选的原著或提到过的书,这样有拓宽学习视野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这类古典名著因语言深奥学习读着确实困难,在选择版本上还需要老师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

3.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阶段性总结还不足,在实施操作方法上有待做进一步的探索。

4.老师在研究课题的方法上还需要再丰富,将课题中出现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5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寻找到特别切合课题的理论指导书籍,还处于一种摸索状态,无法从理论上得到更好的,更有高度的指导。

论文作者:周进敏 王勤 尹小红 张娟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小学高段课内外结合同读一本书策略研究论文_周进敏 王勤 尹小红 张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