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的创新_政治论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的创新_政治论文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6-0106-004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是推动决策科学化的关键,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把准脉”,摸清教育对象的真实想法、态度和需求,才能“下对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推动“无断点互联”新阶段到来,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所受影响更加深刻,思想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多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大学生是我国目前5.64亿网民和4.2亿手机网民的绝对“主力军”,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多、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如何有效利用和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契合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传统方法的现实考验

互联网技术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个开放、充满变数的网络新时代,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工作带来深刻影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的传统方法置于多重现实考验中。

考验之一:信度问题——如何更加准确地反映调查对象日趋复杂多变的思想状况。与其他领域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指向的对象是青年学生,旨在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这个年轻群体的思想状况。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个性张扬、特立独行,并略带一丝叛逆,爱走“不寻常路”,是在“网络天空”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数字原住民”①的特征鲜明,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心态开放,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多、意愿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的传统方法是基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特点而形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90后”“网络一代”大学生群体新特点不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的问题。另外,由于长期广泛使用,大学生对传统调研方法的熟知度较高,他们对调研实施者的调研目的、调研技巧、预期调研结果等情况的认知程度和判断能力逐步提高。这种熟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研实施者更加便利、顺利地开展调研,但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即大学生在被调研时会有意无意地发生心态变化,或倾向于填写调研实施者希望得到的答案,导致调研过程中出现较高的“社会期待效应”,②或对传统调研方法产生“审美疲劳感”,应付性地予以回答,进而影响调查信度。此外,随着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当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和“关键期”,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陆续浮出水面,多方面的思想困惑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持续“升温”、“发酵”,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日趋复杂多变。这些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的传统方法的信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考验之二:速度问题——如何更加快速及时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思想动态。网络时代,速度决定成败。“如果说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90年代是注重再设计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信息渠道改变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年代”,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曾做出的论断,已在现实中得到充分印证。互联网技术全面渗透和融入社会生活,不仅让信息自身的增长和传播“提速”,更让人们的思维和思想变化“提速”。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在每一次实施时,从设计到组织实施,到信息的回收汇总、整理分析,再到得出调研结果,所需周期较长,所耗时间较多,“新鲜出炉”的调研结果已不“新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及时反映大学生快速多变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当重大公共事件或特定突发事件等社会热点现象出现时,大学生往往是反应最活跃、最积极、最敏感的群体,乐于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渠道公开表达且与外界在线分享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对这些在网络上实时更新和快速传播扩散的思想动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的传统方法很难在第一时间内捕获和呈现。

考验之三:广度问题——如何更加广泛全面地呈现调查对象的意愿意见。运用一定方法、有目的地从全体调查对象中抽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由部分认识总体”,[2](P118)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常用的方法。但一直以来,由于大规模收集、分类和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的成本高、技术手段不足,抽样调查的样本总量和调查对象的覆盖范围都比较有限,同时,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即样本与总体的一致性,减少抽样误差,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更侧重于在抽样方法的设计和选择上下功夫,很少会增加抽样调查的样本量。不可否认,在抽样方法足够合理和优化的前提下,“小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说明“大问题”,但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对象的日趋复杂,以及调研要求的不断提高,如调研结论要用于决策、要针对多个变量做深度分析、要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复杂的高级分析等,仅仅靠调整抽样方法,一方面很难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即抽样方法上出现任何一点偏差或考虑不周,都会加大抽样误差,另一方面,小规模的样本也将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广泛深入地反映调查对象的意愿意见。③

二、网络发展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

以往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调研方法的革新。譬如,20世纪70年代电话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现和普及,催生了电话调查法及大批专门从事调查研究的机构,帮助调研者实现了调研速度和效率的大幅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调研者采集海量数据和资料提供了新的技术和工具,推动了调研方法领域的新一轮改革浪潮,网络调研就是其中一种新型的调研方法。将网络调研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领域,是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的一种积极探索与尝试,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是网络调研的比较优势能够有效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传统方法的不足。如前文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的传统方法在信度、速度和广度等方面有局限性,引入网络调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弥补现有方法的不足。具体而言,第一,基于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网络调研的样本量和覆盖范围可以更大、更广,调研数据回收和信息反馈的速度可以更快,数据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可以更便捷、更细致、更深入,调研者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开展更高效的调研,及时掌握和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最新思想动态;第二,网络调研的匿名环境和人机对话的虚拟环境,可以适度缓解调研对象在接受调研时的戒备心理,更加轻松、自由、开放地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降低“社会期待效应”;第三,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愿意也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表现出最真实的自我,网络调研可以帮助调研者借助更加贴近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习惯、更容易为之接受的方式,获得更加全面、真实、准确的调研结果。

二是网络调研在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科学研究等领域的运用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提供经验借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内华达州大学商学院的学者朱迪·斯特斯就指出,“无论学术界还是市场调查行业,都在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新调查研究方法而欢欣鼓舞,这种新方法就是各种基于互联网的调查法”,[3](P98)国外研究资料也显示,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专业市场调查机构是最早开始大规模使用网络调研方法的,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运用网络调研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普遍认为网络调研在各种调研方法中发展潜力最大。[3](P152)除了市场调查行业,一些国外知名高校也是运用网络调研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先驱”,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图形、可视化和可用性中心在1994年至1998年期间,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网络调查,[4]用户反馈量超过2300万,围绕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中业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研,调查报告、原始数据集等信息均在网上公开供免费下载使用,并吸引了一些著名公司和网站加盟其专门调查委员会,调查的权威性和研究价值不断提高。网络调研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调查市场中所占份额已从2000年的10%跃至2010年的89%,[5]门户网站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经常可见网络民意调查的“身影”。在看似无序的网络空间,无数网民的声音迅速聚集,只需轻点鼠标或手机屏幕,民意即可瞬间顽强“置顶”。此外,一些与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也纷纷“试水”网络调研,如电信行业在营销调研中使用的网络口碑监测系统、“三屏”调查系统(电视屏幕、计算机屏幕、手机屏幕)等专门的网络调查软件系统和工具。网络调研在这些领域的广泛运用,可以为我们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三、网络调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中的有效运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中创新运用网络调研方法,旨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之“长”补传统调研方式之“短”。根据调研目的和实施操作方式的不同,可以探索运用网络问卷、网络投票、网络讨论和网络观察等形式,面向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一是通过网络问卷测民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中运用网络问卷法,并不只是将传统纸质问卷简单“放上网”,而是要结合大学生群体日常的网络使用习惯、网络语言或行为的表达方式、网络心态与现实心态的差异等多种因素,科学合理地进行问卷的“再设计”和有效发放。在内容设计方面,网络问卷题目和选项的设计要紧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主题,文字描述上要贴近网络用语的特点;在问卷页面设计方面,要遵循“友好反馈界面”原则,运用多种技术和方式增强网络问卷页面的设计感、美观度,如字体字号、页面颜色及美工、分页设置、多媒体技术使用、嵌入式程序设计等,以期更加贴近当前“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需求,适应他们的网络阅读习惯和喜好倾向等,切实提高其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的积极性;在问卷发放方面,通过网络站点Web、移动客户端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渠道发放问卷,尽量让他们能够通过快速便捷、简单易行的方式填写问卷、完成调查。

二是通过网络投票集民意。目前有不少大型网站、门户网站会在网页上设置只有若干问题甚至一个问题的投票调查,优势就在于调研问题明确聚焦,可以相对集中地呈现调查对象对某一问题的意愿意见。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对社会热点现象和问题极易敏感和极易回应的群体,尤其是当社会热点事件、重大公共事件或特定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会通过网络迅速做出反应。为及时获取和反映大学生群体对此类事件的思想动态,可以围绕此类事件设计一个或由若干个题目构成的网络投票,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内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的新鲜信息。此外,网络投票还可以作为网络问卷调查的一种衍生方法,即跳出以整套问卷开展调研的固有思维,将问卷题目进行合理分类或分块,通过若干个网络投票的形式呈现,最终保证每道题能够有足够的样本支持即可。关于网络投票的问题选择和设计,可以尝试选取那些在整套问卷调查中容易引起大学生较高“社会期待效应”的题目,或敏感性、争议性较强的题目等,通过发起网络投票进行调查。这样操作的优势在于,首先,可以有效避免形式化和大题量可能引起的大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回答等行为;其次,这种改变原有问卷题目顺序、变整套问卷填写为零散问题投票的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大学生“被调查”的自我心理暗示,激发其参与调研的兴趣和自由表达想法的冲动。

三是通过网络讨论采民意。网络本身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可以借助即时聊天工具、网络实时交谈(IRC)、聊天室、微博客、BBS、新闻组(NewsGroup)等平台,设计和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络访谈,通过焦点小组在线座谈会、网络会议等形式,组织一对多或多对多的网络讨论。在网络访谈和讨论的过程中,调研者与大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媒介,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加强交流互动,有利于调研者在看似随意的网络讨论过程中“捕获”有效信息,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态度。譬如,调研者可以借助微博平台,主动策划和设置讨论话题,与大学生进行网上微讨论。在这样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虚拟情境中,调研者可以通过网络“头脑风暴”,“收获”到大学生在“自然情境”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感受他们的“真情流露”,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四是通过网络观察淘民意。观察法是调研者直接进入日常生活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搜集记录相关资料,并通过有效分析进而研究被试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有助于帮助调研者获取大量真实可信的一手资料,但如何顺利进入现场,以及如何保证观察现场情境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是影响观察效果的主要因素。网络时代下,微博客、博客等网络社交平台是当代大学生记录日常行为、分享心情感悟、发表意见观点的主要渠道,因此,调研者可以将这些网络社交平台视为观察现场,在不“惊动”大学生正常网络社交行为的情况下,持续进行网络追踪观察,全面记录他们在自然的网络情境下所表现出的各种网络言行。与传统的现场实地观察相比,这种网络观察方式可以有效消除观察者在现场对调查对象无意或有意地影响或干扰,有助于获取更多一手的、反映调查对象真实心理的珍贵资料。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的创新,并不是要对传统调研方法全盘否定,也不是要把网络调研作为传统调研方法的直接替代者。再新颖、再先进的调研方法,都有其固有的优势劣势和特定的适用范围,网络调研方法也不例外,它的比较优势并不能否定和抹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传统方法的固有优势。特别是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复杂多变,仅依靠某一种方法“单枪匹马”地开展调研是不现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关键要坚持“问题先行,方法匹配”的原则,首先明确调研主题,特别要厘清希望通过调研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再结合调研对象的特点,选取与之匹配的调研方法。网络调研也不是网络技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传统方法的简单“拼接”,不能只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传统方法简单搬上网络,要针对网络调研对象的特点,在调研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发挥其特点和比较优势,让调查结果成为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晴雨表”、发现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意愿诉求的“建议书”、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源”。

注释:

①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提出的概念,意为“80后”甚至再年轻些的这代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

②社会期待效应(Social Desirability)是指受访者在参加实验或调查的环境下,为了保持自己的正面形象,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与主流社会相符的行为、观念。在问卷调研中表现为,更愿意在问卷中选择填写那些更符合社会主流意识、更能为社会所接受、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社会形象的选项或答案。

③近年来,其他领域的调研已经开始尝试“扩容”样本量,如: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各方对PMI指数越来越高、越来越细的要求,国家统计局从2012年开始对连续开展7年的PMI 指数(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工作进行调整,逐步将制造业样本量从目前820家扩充到3000家左右,非制造业样本量从目前1200家扩充到8000家左右,并逐步推出诸如冶金、轻工等分行业,东、中、西部等分地区的细化PMI 指数。这样的调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方法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  ;  ;  ;  ;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方法的创新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