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穗现象”与马苏悲剧_马谡论文

“毛穗现象”与马苏悲剧_马谡论文

“毛遂现象”与马谡的悲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剧论文,现象论文,马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际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因为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自荐,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他的大名与妇幼皆知的成语连在一起,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定论:毛遂是“人才”,马谡是“庸才”。

然而,这一定论是有失公正的。人们只看到毛遂自荐的荣耀,却很少知道毛遂的结局并不比马谡好到哪里去。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派大将栗腹大举进犯赵国。 因为毛遂有了自荐的“实绩”,赵相平原君认准了毛遂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力荐毛遂统率大军前往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被栗腹杀得片甲不留,毛遂满腔羞愤,拔剑自刎。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很有点戏剧性,我们不妨称其为“毛遂现象”。“毛遂现象”从表现上看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平原君慧眼发现了毛遂这个人才,但没弄清毛遂虽有凭三寸之舌纵横外交之才,却无仗三尺长剑冲锋陷阵之能。平原君择其不能而为之,于是悲剧就发生了。

再说马谡,千余年来一直蒙受着“庸才”的奇耻大辱,真是冤煞人也。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多建大功。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用的就是马谡的“攻心”策略。试想,马谡如无奇才大略,怎会被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看中?实事求是地分析马谡就不难判断:马谡是个相当称职的高参,出谋划策是他的强项,但他从未真刀真枪地上阵打过仗,没有这方面的实践锻炼,这又是他的弱项。而诸葛亮恰恰误用了他的弱项,这才是街亭失守的悲剧所在。诸葛亮误用马谡实际上是“毛遂现象”的历史重复。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长与短、强与弱、好与差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人在某一方面或者在许多方面具有超群的能力和不凡的见识,我们将这些人称为“人才”。但无论再高明的人才,都有自己的弱项和短处,有未知领域和不及的能力。世上原本就没有无所不通的“全才”,领导者只有谙知其能,避其所短,尽用其才,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成为某一领域的“人才”。如果误将这些“人才”放到他们未知的领域,或者去做他们能力不及的工作,可能就会转化为“庸才”。可见,平原君和诸葛亮都犯了“用才失当”的错误。诸葛亮在总结街亭失守的教训时十分沉痛地说,悔没听刘备的嘱咐,误用了马谡这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庸才。诸葛亮聪明一世,在这里却犯糊涂了。他不是误用了“庸才”,而是误用了“人才”。

标签:;  ;  ;  ;  ;  ;  

“毛穗现象”与马苏悲剧_马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