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_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两种不同视角入手,探讨了如何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作者认为,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中,最根本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根据。作者还认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初级阶段,其实现的重要体现在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应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缓解贫富过分悬殊或地区间经济发展过分悬殊。

从哲学层次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构成这一理论的基石和核心的问题,是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可以说,从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角度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有关键意义的。

一、考察社会主义本质的两种视角

社会主义,这是需要从理论上探讨的问题。不能从现象上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许多人都同意的。那么,从本质上规定社会主义,应当从何着手呢?这里有两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方法或视角可供选择。最常见的视角是对比两类事物,从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中揭示事物的本质。以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例,我们可以把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列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按照这一思路,所比的两类事物共有的东西不可以成为其中某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从环境获取生存资料不构成人的本质,因为这是任何生物存在的共同条件;发展生产力不构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因为这是一切社会形态存在的共同条件。

这种考察事物本质的视角有很大局限性。第一,由此得到的并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或者说,不是哲学层次的本质。而只是两类相关事物之间的相异点。相异点可以很多,但并不深刻。其所以不深刻,因为抓不住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即事物自身存在的根据。关于这一点,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说过:“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这就是说,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说某物是自身同一或异于对方,……而在于表明一物存在即在他物之内,这个他物即是与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质。”〔1〕第二,把这一考察视角应用于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 就会停留在以往只偏重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上层建筑)方面来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的思维定势。这样做,固然可以把两种对立的社会形态区分开,但却排除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最主要的本质。发展生产力之所以是最主要的本质,恰恰因为它是社会形态得以存在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社会形态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它能够发展生产力。否则它就失去存在的根据,最终将会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必须转向另一视角——把事物特有的存在根据作为该事物的本质。黑格尔说:“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据,……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2〕本质就是存在的根据的说法, 要比运用前一参照系所得出的事物本质的规定性要深刻得多。以人的本质为例,人有许多东西是异于动物的,如果把人的本质的规定仅仅局限于列举这些相异之点,那样的本质是不深刻的。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这就是说, 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那许许多多相异之点(理性、宗教、符号运用等),虽然都可以标志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侧面),但人的最深刻的本质的东西,只能是人这个族类赖以存在的根据——人的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众所周知,从环境那里获得生存的资料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特点。但人从环境获取生存资料的特殊方式,是以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消极地适应外部环境。正是生产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起来。实践是人这个族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因而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其他特征,归根到底都可以从实践中得到解释。

如果从后一视角来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其存在的根据就是它的本质。这一观察事物本质的方法论对于正确理解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尤为重要。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认为,只有从前面所说的观察事物本质的第二种视角,才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别是这一本质中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提法。

以往,许多人都是从本文所说的第一种视角即用寻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相异之点的方法论去为社会主义规定其本质。据此,他们列举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但是,他们却不能理解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因为按照单纯寻找两种事物的相异之点的视角或方法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其他社会形态也都可以具有的特点,怎么可以成为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东西呢?但是,如果我们不是停留在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抽象的理解,而是把它看作社会主义的解放生产力(也就是解放被旧制度束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那么它们正是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根据,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关系总和)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当生产力向前推进,而原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它时,新社会形态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了。这种必然性就在于,新社会形态能够解放被旧制度束缚的生产力,能够发挥旧制度已丧失的功能——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这就是新社会形态赖以存在、发展的根据,因而也是它的最重要的本质。

所以,当我们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或者说,它借以存在、发展的根据)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时,我们不是一般地泛指任何一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是指:(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因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而不能进一步发展的生产力;(二)在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枷锁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继续发展生产力。正是上述特定含义上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构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理解的本质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作为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内在存在着的本质”。

上述的社会主义本质甚至不应同其他社会主义特征(或本质特征)并列。因为它们的重要性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假如说,人们建立起这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它既不能解放受旧制度束缚的生产力,又不能发展新生产力,那么它在人类历史上便会失去它的位置,即没有存在的根据。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总体分析

社会主义本质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赖以存在的根据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只是它的一个方面。为了达到全面的理解,我们还要从总体上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谓从总体上分析,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即(一)联系着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方面,(二)联系着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方面和(三)从价值(意义)方面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上面提到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恰恰就包含了这三个方面。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由,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十分注重生产力,但他们主要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来界定社会主义的。联系生产关系,从生产力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本质,即明确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赖以存在的历史根据,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一个贡献。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可以看作是联系着生产力,从生产关系方面规定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二方面不能同第一方面分割开来。因为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在真正起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作用时,才是合乎历史发展需要的。在这个意义上,第二方面的本质又是第一方面本质的实现途径。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冲突。矛盾的解决是废除这种私有制,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至于代之以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可以不必列入。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在理论上应当涵盖全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直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到来。在这过程中,所有制的形式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我们今天难以预料的——虽然它们肯定是非私有制的。同样道理,无产阶级专政只是社会主义全部过程中一定阶段上的政治上层建筑。正如列宁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导向一切国家的消亡”,政治国家将转变为非政治国家。所以不把无产阶级专政列入,也是对的。并非说,在现阶段可以忽视无产阶级专政。

关于第三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上述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揭示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价值理想。前两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由客观历史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属于合规律性的方面。合规律性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社会科学所追求的不仅是“合规律”性,而且还有合理性,即“应当如此”。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它不仅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应当是对人有意义的。社会主义的对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就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涵义。“共同富裕”应当是未来的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中,第二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归根到底受第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制约。而第三方面(价值理想——“共同富裕”)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前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价值要以事实为基础。反过来说,共同富裕的实现又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是为了人类的解放的。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上的理论突破

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如此类推,以至无穷。”〔4〕50年代初, 所谓社会主义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然说不上是接触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后来,人们列举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特征来表述社会主义本质,已是进了一大步。它的优点是从生产关系和政治上层建筑上把握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但它的不足之处是静态的考察,即通过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比,用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异之点的办法来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但这还不是最深刻的本质。黑格尔说得好,辩证法认为,“某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异于对方”。

真正本质的把握要靠动态的考察,即把社会主义放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看它如何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并由此来把握它的本质。我们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一种社会形态。它的本质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来确定。因此在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时,不能撇开发展生产力,只从生产关系方面考察。因为一般说来,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总和,其本质是不可能由它自身来规定的。原因是,生产关系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任何社会的生产活动都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生产关系,另一个方面是生产力。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们都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方能从自然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料。生产力表示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生产活动的内容。生产关系则表示人们以怎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去同自然打交道,是生产活动的形式。内容与形式不可以分割开来。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总是内容决定着形式的性质和本质。因此在生产活动中,离开内容(生产力)与形式的矛盾运动,是无法理解形式(生产关系)的本质的。所以要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必须首先考察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比如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达到彼此不能相容的程度时,人们为了保存生产力就要用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新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这种新生产关系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其根据就在于:它适合新生产力的性质,使生产力能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得到迅速发展,从而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这就是社会主义本质中最根本的东西。社会主义就是以它的这种社会功能而获得自己的“出生证书”的。

只有对社会主义本质做动态的考察,才能获得一个考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视角。正是这个新视角标示着我们在考察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有了理论突破:首先是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内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有利于我们克服把社会主义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在“文革”期间表现为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无疑会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大大有利于我们贯彻“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方针。有人赞成这一根本方针,却反对社会主义本质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殊不知,若没有后者,前者就失去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是对社会主义的全过程(现实社会主义和它的未来发展)的本质的理论概括,是一个普遍性的概括。这一概括自然不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完全实现。

社会主义时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长期性总是估计不足。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往往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件十分简单、轻而易举的事情。以往,我们一方面不懂得必须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规定社会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又不懂得由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社会主义只能属于初级阶段,所以就幻想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公有化水平来“推动”生产力发展,以为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创造生产力。其结果,当然是适得其反。只有在经历了多次挫折之后,才终于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它的初级阶段。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课题,即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其初级阶段如何实现自己。

首先,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因此也缺乏这一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可供社会主义作为进一步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在今天,我们应当把社会主义本质所包括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解为解放被旧的经济体制所束缚的生产力,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经济体制。

其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但这一本质要求转化为现实,则要取决于一定的物质前提,而这种物质前提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环境里,仍然是缺乏的。因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仍然是多元的,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和个体经济成分等非社会主义经济仍然要被社会主义利用来充当发展社会化生产力的辅助和补充力量。因此在现阶段,从生产关系方面来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表现在: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相应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能使社会资源获得优化配置的基础,从而达到效率与效益。这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另一方面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在竞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差别、差距。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差距就会不断扩大,以至于走向两极分化,走向社会主义的反面。因此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积极干预,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所必不可少的。

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三个方面即它的价值(意义)方面——“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那还是遥远未来所能达到的价值理想。所以邓小平使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提法。作为“最终达到”的“共同富裕”应当理解为马克思所说的,使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能达到自由和全面发展。这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来说,当然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另一方面,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表现为对社会公平的重视。这里所说的公平不是作为市场经济机制运行前提的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例如一切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遵守同样的市场规则,禁止市场垄断以牟取暴利等等,它们是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这是保证通过正常市场竞争以获得效率的条件。但是市场经济不能避免另一种性质的不公平,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在个人收入之间和在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拉开过大的距离。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拉开距离同效率都是它的衍生物。二者如同一块银币的两个侧面,人们不能只要一面(效率),不要另一面(拉开距离)。但距离拉开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民内部矛盾激化。不仅如此,过大的距离还会使人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疑问,进而滋长社会离心力。

为了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我们需要抓住在现阶段就能实现的“共同富裕”,这不是“最终达到”的共同富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穷富过分悬殊或地区间经济发展过分悬殊这个意义上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说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是现在就要着手去逐步实施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现阶段的一个重要体现。按照邓小平的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先富起来的地区支持贫困地区,使之向富裕转化)问题。”〔5〕总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虽然与遥远未来的发达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完全相同,但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一点,则是共同的。

注释:

〔1〕〔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9 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25页。

〔4〕列宁:《哲学笔记》,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年版, 第279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374页。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