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湘潭 411101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近3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行管理路径前后分为2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前的50例为对照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后的5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研究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比(1)两组患者入院后至PCI时间。(2)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平均住院院时间及入院后死亡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院入院后至PCI时间分别为(2.7±0.8小时、2.3±1.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能明显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血管再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病死率跃居各大疾病的首位。急性心机梗死发病快,早期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是提高临床治疗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1]认为抢救中开展急诊临床路径有利于无障碍诊断,快速建立绿色通道,减低患者住院期间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近3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再通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07月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从2013年08月至2014年12月收集研究组的病例50例,研究组病例均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照组的病例,采用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研究组平均年龄(46.5±6.4)岁,男性22人,女性28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7.3±5.8)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周岁。(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内科学分会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排除指标:1、家属或患者拒绝CPI治疗者,2、入院时伴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者。
1.4 急诊路径管理方法 患者送入急诊室后,采取先治疗后补办手续、交费的方法。诊治标准采用201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对疑诊患者由心内科和急诊医师一起诊治并决定急诊介入手术时机。导管室人员接到护士通知后直接赶赴导管室,不进入急诊室,避免中间环节。心内科或(和)急诊科医生在急诊科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与患者和家人交流病情,签署CPI相关知情同意书。全程对医务人员采取问责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 分诊护士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输液等治疗,完善心电图、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等相关检查后,高度考虑心肌梗死时电话通知心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会诊,由心内科会诊医师决定是否行CPI治疗,通知导管室急诊值班护士做好手术准备。办理住院手续后转运患者至心内科或导管室,再由心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病情交流、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进行术前准备。
1.6 评价标准 对比(1)两组患者入院后至PCI时间。(2)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1.7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SPSS18.0软件。所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频数描述,用χ2检验法。当P<0.05时,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后至PCI时间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院前发病时间及入院后至PCI时间分别为(2.7±0.8小时、2.3±1.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组别 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
研究组7067.5±1.3
对照组26428.8±2.6
t/χ26.425.826.24
P<0.05<0.05<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的开通闭塞血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3]。因而制订规范急诊路径分析,缩短治疗时间,具有重要意义。急诊心肌梗死路径是一种新接诊模式,依靠医生或护士依照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计划,对患者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服务模式。
本次研究中我们分别对患者实行急诊路径管理与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入院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分析急诊路径管理中,采取对疑诊患者由心内科和急诊科医师共同诊治,在急诊科进行术前准备及医患沟通,减少了重复的治疗中间环节,强调时间截点,依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发挥医护人员主观动力[4]。此外先抢救后补办相关手续,也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因此两组入院后至PCI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急诊路径管理是一种包容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药学护理学以及质量促进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制定急诊路径管理路径表时,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加强了相关科室医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即避免了因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专业方面的差异导致的误诊、误治,也减少了因不同医师与患者进行病情交流导致的不必要误解及纠纷,同时使患者获得了最优化的治疗。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在有限的卫生资源条件下通过诊疗过程规范化、标准化,更加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最终达到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增进医疗效益的目的[5]。使患者从入院到出院都要遵照路径管理,因此大幅提高患者救治率,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
参考文献:
[1]刘彩 栋.临 床 护理 路径 在急 性心 肌 梗死 病 人中 的 应用 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1(6):3-1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87
[3]陈凌,卢海涛.临床护理路径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病人中的应用研究仁[J].实用护理杂志,2011,18(8):2.
[4]符第.27 岁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1例[J].西部医学,2012,21(2):187.
[5]刘彩栋.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1(6):3 ~14.
论文作者:胡艳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急诊论文; 血管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