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调整与调整创新--中国经济调整的基本分析_经济论文

创新调整与调整创新--中国经济调整的基本分析_经济论文

创新的调整与调整的创新——关于我国经济调整的基本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实现“软着陆”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近年来的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同时也暴露了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有必要以积极创新的思路,对国民经济进行较大的战略性调整。

(一)

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我国曾多次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误的。与以往的调整不同,本次经济调整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经济调整的背景发生了改变。

1.本次调整是在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时期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78~1997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8%,高出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6.5个百分点,居世界首位。长期的高速增长,虽然使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也引发了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紧张和资源配置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运行的波动更为明显。“八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2%,比“七五”时期高出4个百分点。经济过热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通货膨胀,使“泡沫经济”开始抬头。从1993年下半年起,政府开始采取紧缩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到1995年下半年,经济运行步入稳定增长轨道;再经进一步调控,实现了经济调整的“软着陆”。按常规,此时的经济应该重新启动,然而,现实中的经济却未能明显回转,进入1998年,经济继续走低,预期普遍看淡,增长回升也显乏力。特别是物价水平逐月回落,投资需求和消费增长都显不足。现实表明,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了一个较大的调整时期。

2.是在买方市场形成背景下的经济调整。由“短缺经济”为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格局的一个深刻变化。目前商品价格基本上实现了由国家定价为主转到了市场定价为主,市场定价已占社会消费品的92.8%,占生产资料的85.3%,占农副产品的83.4%;据国内贸易部提供的最新调查统计,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66.6%,供过于求的商品占31.8%。供不应求的商品占1.6%;不仅消费品市场,而且生产资料市场和基础性产品也相继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的出现在大大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对宏观经济运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以往的经济调整都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进行的,那么,现阶段买方市场的形成,就为经济调整提供了新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对调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3.是在经济结构性矛盾日趋突出条件下的经济调整。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调整的常规性话题,我国目前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大路产品多,低档次产品多;二是企业规模不经济。汽车、机械、钢铁和石化等行业,企业规模较小的问题更为突出。我国100多家汽车整车厂一年产量的总和仅100多万辆,不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的1/5。炼油企业平均年生产规模仅为167万吨,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5%;三是地区经济结构雷同。各地难以形成特色经济,无法实现优势互补,造成了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对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十分不利。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国民经济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多年的积累使这一问题日渐突出。更为严峻的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还面临着来自四个方面的压力:第一个压力,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与买方市场的挑剔性选择增强,许多产品的升级换代往往赶不上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第二个压力,多种形式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外来强大竞争主体的参与,使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变小,必须寻求新的出路;第三个压力,多年结构性矛盾积累越来越多,矛盾的表现也更加突出,这些矛盾的调整和解决,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和讲究方式;第四个压力,过去的“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的后果,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扭曲,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这些压力的存在,决定了结构调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4.是在体制改革巨大效应推动下的经济调整。近20年来,中国发生的令世界瞩目的最大变化,就是全面推进的经济改革。由体制改革引发的大规模的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是自戊戌维新以来,中国在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方面最深刻、最成功而且代价最小的一次。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极为深远。但应该看到,我国的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经济的市场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基础结构和主体框架还不完善;目前的对外开放度已经不低,但在很多方面还无法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企业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仍都处于转变之中;政府制度也有了很大的改革,但仍未摆脱国家社会化和社会国家化的现实;法律建设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要真正实现法治还需走很长的路。因此,在制度变迁方面,面临的任务还极其艰巨,创新的机会也非常多,潜在的收益也是相当巨大的。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的改革尚未完成,还有很大的制度创新空间,其发展和回旋的余地较大,所以,通过调整来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5.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条件下的经济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经济的变化对国内经济的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这方面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二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亚洲金融危机产生以后,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对世界经济运行形成巨大冲击,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极大暴露了出口导向模式的局限,对依靠高投入推动的高增长提出了质疑,同时也对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挑战。如果说在出口导向和高投入的增长中,政府主导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那么,在这二者改变以后,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如何行动和作用,就值得重新研究。我国正处在市场化的进程之中,政府的职能作用也处在调整和转换之中,一些职能需要加强,一些职能则需要弱化。显然,这是一件没有先例和不易做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大量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都要变成沉没成本,甚至被淘汰。建筑在传统产业之上的中国经济,如何面对不可回避的新技术革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为此,需要在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产业理顺和组织形式上作出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二)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各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进行调整是普遍性的规律。如欧美在80年代的调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近30年,90年代进入全面的大调整阶段;东亚各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一场危机逼迫作出全面调整;我国经过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现在也面临着调整。可见,大调整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主题。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目前的调整,既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调整,同时也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调整相区别,而有着自己特殊的定位。

1.这次经济调整是一次主动的调整。一般情况下,经济的较大规模调整大都是在经济危机发生后不得不进行的,被动进行是经济调整的常态。我国在60年代初和70年代末进行的经济调整就是一种被动的调整;目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调整也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被动进行的。但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调整,不是在严重的危机发生之后,而是在经历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主动实施的,是一次主动的调整。选主动调整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第一,从历史经验看,被动的调整往往效果不理想,而且所花费的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从国际经济运行的实际看,被动调整引起的波动和震荡明显,调整的成本和代价过高,往往引起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第三,多年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使政府组织和管理宏观经济的水平日渐提高并趋于成熟,为主动调整创造了主观方面的条件。可见,主动性的调整与以往的被动式的调整具有明显的不同,它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已经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本次经济调整是一次系统的调整。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以往那种局部的、零打碎敲式的调整,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系统的整体的调整策略。这是因为:第一,我国是一个大国,其资源和产业分布面广量大,经济活动内容复杂多变,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这种国情决定了单一的局部调整难以产生系统效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能采取整体的系统调整的方法,才能取得整体效果。第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构成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的特征。虽然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目前我国经济水平除了在个别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之外,在一系列基础领域和基本的方面,我们都还相当落后:无论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还是产业组织和经营管理;无论是物质生产活动,还是社会文化活动;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制造行业和服务产业;无论是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还是市场中介组织,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后发优势。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和调整,把这种后发优势真正释放出来。第三,国民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调整决不仅仅是产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事情,它需要各方面、多领域的协调推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就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整。

3.本次经济调整是一次以市场为主的调整。我国以往进行的经济调整主要是以行政调整为主的,行政手段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经济调整的效果不明显,后遗症较大,表明了行政调整的局限性。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在市场经济的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为经济调整创造了较为充分的市场条件。因此,与以往的调整不同,现阶段的调整主要是市场调整。市场调整是我国经济调整的一个明显变化和创新,它要求十分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来组织和分配资源,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和优化;通过市场来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和同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行政手段的调整虽然仍不可缺少,但一定要自觉依据市场运行的规律。市场调整的全面展开,标志着我国经济调整手段的重大改变,预示着经济调整方面的一次飞跃。

4.当前的经济调整是一次创新的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机遇,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处于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双重过渡之中,这就决定了经济调整不是简单的低水平的,而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创新的过程。从发达国家来看,由于其市场制度基本定型并相对完善,因此,在经济调整中,体制上只需作出很小的补充和边际上的调整,不必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创新;同样,发达国家由于实现了现代化,走出了二元经济的格局,也没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其创新的要求也不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任务,因而其调整的力度、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不同,其复杂性和难度更大。很明显,在这一特殊的背景下,经济调整只能通过高效地创新才能完成。创新调整的另一个定位是相对于以往对经济的简单调整而言的。在以往的调整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创新,经济要素的调整只是一种简单的重新组合与排列,缺少质的飞跃,使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状态,是一种典型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模式。因此,强调创新的调整和调整的创新,其意义重大。

5.本次经济调整还是一次高层次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问题和技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制度问题和政策问题。因此,经济调整不仅是产业及其环境的调整,而首先应该是规则的调整,这是我国经济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现阶段作为规则的调整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规则的调整;另一个是市场规则的调整。二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尤其是在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规则的调整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和作用。现实表明,政府是启动新一轮经济调整的发动者和调节主体,制度的创新和市场创新,要通过政府的推动才能实现。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制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只有政府的运行规则科学合理,才能实现市场运行的合理有序。因此,规则的调整十分重要,它体现着经济调整的运行层次。政府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行政规则、市场规则、竞争规则、法律规则等统一的规则,规范和引导市场主体和各类行为主体,实现经济调整在较高的层次上创新。

(三)

经济调整可以为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也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为此,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好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

1.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增加国内市场消费,是本次经济调整的主攻方向,是针对国际经济变化和我国面临问题的现实选择,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我国是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只能放在国内,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地域辽阔、消费人口多,国内需求大且市场潜力更大,当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冲击时,国内的回旋余地也很大,这与一般的小国家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就目前看,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内仍然不会结束,世界经济是否出现大的衰退尚难预料。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可能被动地去等待国际经济的回暖,而只能主动地去寻求经济发展的新路。

其次,扩大内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内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方面,目前这两大需求都存在广阔的发展余地和空间。据测算,1978~1996年,我国GDP平均每年增加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为34.7%。也就是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再以住宅建设和消费为例,据统计,我国城乡住宅建设每年消耗的钢材占全国钢材总量的14%,消耗水泥占总产量的47%,消耗玻璃占总产量的40%;每年新建3亿平方米(1997年新建面积)所需投资3000亿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实现10000亿元左右的产值。住宅建设具有市场容量大、投入产出周期短、带动经济增长快的特点。加快住宅建设,既能增加投资、促进消费,还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一些长线产品相对过剩的矛盾,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扩大内需还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将使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扩大内需是面对国际经济危机和买方市场变化采取的新对策,必然对原有的经济格局和管理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引起宏观经济运行的某种改变,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从进口替代型内需经济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带来了今日的繁荣,使我国的经济上了一个台阶,那么今天,在继续扩大开放的基础上,转向以内需为主,通过开拓和启动国内市场,我国的经济就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是当前和今后经济调整的主旋律,是一项涉及长远的战略任务。由于产业结构缺陷的积累是较长时间形成的,其改变和调整的难度更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实现产业组织的优化;二是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当然也是长期的。如果说,过去的调整主要是靠政府推动的“关停并转”来进行的话,那么,今天的调整就必须突出资本的纽带作用,发挥资本市场的重组作用和强调中介组织的服务作用。针对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当前要重点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对供过于求和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行业和产品,要坚决实行限产压库,避免无效劳动和资源的浪费;二是实行资产重组,推动资本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品、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为产业调整创造组织条件;三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增强整体素质。我国的制造业面广量大,但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状况相当严重,我们不能再走粗放型经营的老路,而应把重点放在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更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方面,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增长速度从目前的8%左右提高到10%以上,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四是结构调整要与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推进产业的高科技化和高科技的产业化。不仅要在现有产业中采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产业的高科技含量,而且要努力发展一批高科技产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的整体创新。

3.扩大出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出口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同样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得到了迅速发展,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1997年我国出口总额达1827亿美元,增长20.9%,实现贸易顺差403亿美元,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8%,其中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占2.8个百分点。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的出口形势也变得十分严峻。1998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日本、韩国的出口分别下降了12.9%、4.3%和30.2%;全部出口额增长率仅为7.6%,较之以往有较大幅度的下滑。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应该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主动开拓欧美市场,灵活运用多种贸易方式,大力开拓独联体和东欧、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近60%是轻纺产品,而附加值高的深加工、精加工制品所占比重还比较低。因此,要鼓励外贸企业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很显然,在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这样双管齐下,就会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4.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经济调整的实质性推进,需要体制改革的密切配合,只有体制的创新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制度创新的空间仍然较大,借助改革效应去实现增长效应,是当前推动经济调整和创新的紧迫任务。应该看到,目前的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攻坚阶段,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和复杂,其改革的难度也更大。为适应经济调整的需要,当前的体制创新主要是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培育真正的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在经济调整和创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没有企业的配合,经济的调整和创新就是一句空话。要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把国有企业培育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和法人主体,能动地参与市场活动,并能对各种经济调节信息作出灵敏的反应,以培育和造就一大批经济调整的微观基础;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调整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三是改善宏观调控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的大调控离不开政府,政府本身也要进行改革,改变调控方式,把握好经济调整的节奏和方向,并运用统一的组织和规划,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

5.加强政策引导,防范金融风险。在经济调整的总过程中具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给予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提醒我们在经济调整中注意防范各种金融风险。近年来,由于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稳定政策和积极的调控措施,不仅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而且使已经发生的“泡沫经济”没有扩大。但是经济“泡沫”并未消除,而是变成了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呆、坏帐,留在经济机体内,随时可能威胁经济的正常运行,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些风险集中表现为国家风险。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特别是系统风险,是经济调整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当前化解国家风险可考虑采取两条途径:一是适当降低国家控股的比重;二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这方面的改革实践已经展开,对于分散国家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在推进经济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需要引起格外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出现新的通货膨胀。根据以往的经历,目前的通货紧缩并不构成经济调整的主要压力,真正的主要压力仍然来自于通货膨胀,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只要我们适时注意政策的调整和引导,我国的经济调整就一定能取得系统的创新效应。

标签:;  ;  ;  ;  ;  

创新调整与调整创新--中国经济调整的基本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