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绿的大树——托马斯·哈代的精神家园

葱绿的大树——托马斯·哈代的精神家园

祖云鹏[1]2001年在《葱绿的大树——托马斯·哈代的精神家园》文中指出作为跨越十九、二十世纪的伟大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以其名着《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他的这些作品也受到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但是他的早期佳作《绿荫下》(还可译作《葱绿的大树下》)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评论家们大多简单地把它看作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而对它的深刻性认识不足。由于尚没有该书的中译本,很多中国读者甚至并不知道本书的存在。 本文作者把目光聚焦在《绿荫下》这本书中,从书名入手,试图重点分析哈代本人同此书的渊源,以期证明本书内容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简单,而是寄寓了作者的田园理想,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本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引言”概述了该书的付梓过程,主要脉络及评论界对它的基本看法,指出它所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 在第二章“关于《绿荫下》”中,本文作者对该书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首先通过书名的变化,指出哈代创作主题的最后确定:描写田园理想,而不是揭露现实。接着,作者从多方面赏析了这篇优美的“田园诗”,强调了它对传统的展现。最后,再次抓住书的末章中“葱绿的大树”这一意象,指出它与书名遥相呼应,是全书的“题眼”,它折射出作者对宗法制社会生命力的乐观态度。 第叁章“哈代与《绿荫下》”是从哈代本人的早期经历入手,探寻他与《绿荫下》的紧密联系。该书的场景以哈代的家乡为蓝本,人物中有许多是以哈代熟悉的人为原型的。书中人物说的是哈代的家乡话。书中描写的音乐,舞蹈,传统风俗等都是哈代从小耳懦目染的多塞特地区的民风的真实写照。因此,作者的结论是:本书是哈代对其故乡及故乡人的满怀深情的描述。哈代是传统的乡村主活及地方文化的代言人。 第四章“《绿荫下》及其他‘性格与环境小说”’,通过对《绿荫下》同哈代的其他“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相同及不同之处的分析,揭示出本书在代表哈代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独特地位。本文作者认为:《绿荫下》是哈代描写威塞克斯在新旧冲突中的编年史的开篇之作。 第五章“哈代与他的时代”主要通过对哈代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哈代的性情气质的分析,总结出哈代对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旧的宗法制的矛盾心理,尤其指出他对这些变革对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的痛切的惋惜之情。 第六章“哈代与他的威塞克斯”指出哈代的“威塞克斯”在他不同时期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范畴。在其以《绿荫下})为代表的早期作品中,‘“威塞克斯”就是指哈代的故乡。本章着重探讨的是哈代的故乡对他写作的意义以及他对故乡的深深依恋。 第七章“结论”总结前文的观点,指出“葱绿的大树”指代的是古老的宗法制度,尤其是它的传统的习俗与文化,而这正是哈代的精神家园。

周吉[2]2015年在《《绿林荫下》(第四部分)翻译项目报告》文中提出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他的威塞克斯小说独具特色,小说展现纯朴的田园生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的第一部,《绿林荫下》中人物的语言和环境描写也更是富有特点。为了更好地还原原文的语境和顺应原文人物特点,本文以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顺应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原文的交际语境的顺应完成《绿林荫下》第四部分的翻译。维索尔伦认为交际语境是指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在翻译研究方面,交际语境顺应分类为:心理世界的顺应翻译、社交世界的顺应翻译、物理的世界顺应翻译叁个方面。本文将从这叁个方面分别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社会,以及小说中的物理世界进行顺应。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翻译项目,包括翻译项目背景以及项目目标和意义;第二章介绍原文文本,原文作者,原文内容,并且简要分析了原文的风格和特点;第叁章首先简述译前准备和翻译难点,其次是应用翻译理论分析翻译案例;第四章总结翻译报告。本文在交际语境顺应理论指导下,从交际语境的顺应的视角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难点进行处理,并且分析翻译案例,这将为其它类似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葱绿的大树——托马斯·哈代的精神家园[D]. 祖云鹏.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绿林荫下》(第四部分)翻译项目报告[D]. 周吉.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葱绿的大树——托马斯·哈代的精神家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