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独立的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在宏观经济的现代管理和市场信息需求的推动下,信息产业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的艰难发展历程。“七五”期间,国家相继投资约200亿元,重点建设了经济、金融、铁道、电力、民航、统计、财税、海关、气象、灾害防御等12个国家级大型信息系统[1]。据不久前成立的 信息产业部透露,在过去14年里,中国信息产业保持了20%的年增长速度。1997年国家公用通信网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亿门,网络规模居世界第二位,移动电话用户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城乡基本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2]。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信息开发已经明显地具备了产业化的特征,一个初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类型齐全、服务形式多样的独立的信息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信息产业正逐步从国民经济第一、二、三产业中剥离出来,并有望独立成为第四产业。
1.2 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信息市场初步形成
近些年来,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在不断改善。从硬环境来看,在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方面,继1987年研制出KJ-8920大型电子计算机系统后,1992年又成功地自行设计、开发出“银河-Ⅱ”10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在信息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方面,虽然中国信息事业投资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信息投资规模(若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还是逐年有所增加,信息投资结构也在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优化。特别是前已述及的12个国家级大型信息系统的建立,为我国在已经过去的“八五”期间以及当前的“九五”期间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在软环境方面,在经历了几次“信息热”浪潮之后,目前多数人已感受到了信息作为资源、生产力要素和社会财富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一种新的信息观和信息时尚正充溢着我们的社会,一种全新的面向市场的信息观正在形成。199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里,信息产业被列入“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国务院在进行机构调整时又不失时机地成立了信息产业部。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国以信息化姿态迈向21世纪的决心。
1.3 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近些年来,中国信息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据报道,目前中国因特网用户已达到106万人。因特网在中国的风行,不仅为广大信息用户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国际信息资源和最先进的信息交流工具,而且从根本上讲是一场革命,是中国信息产业向国际市场大舞台迈出的重要一步。
2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尽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外相比,其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其间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少,值得有关的决策部门深思。
2.1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薄弱是制约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以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向前发展,但是,由于以往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工业化发展水平很低。目前的实际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还远远低于国外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国外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才是一个国家发展信息产业比较有利的时期;低于这个水平,发展信息产业就会缺少起码的经济基础。然而,目前中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除了港、澳、台地区外,只有北京、上海及一部分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这说明,中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条件还相当有限。尽管中国信息产业已经在这种硬环境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独立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而带来的一些本质性制约因素却一直是其继续优质高速发展的桎梏。
2.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中国信息资源分布分散、存在部门所有和行政依附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政府信息机构拥有信息资源总量的80%,其大部分列入保密范围,仅供内部使用,对外开放服务的信息资源仅占10%左右[3]。信息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数据库信息资源,然而中国迄今没有一个严密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发展规划,没有一个统筹全国各区域、各行业的发展服务网络,数据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式数据库自我生产、自我服务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打破条块和地区界限、面向市场、具有规模经济和统一规划与协调特征的数据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尚未形成。
2.3 政策和法规不完善
信息产业在中国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幼稚产业,国家应当对这类产业实行优惠扶持和倾斜政策,并通过信息法规使其发展规范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环境并不理想,如在信贷和税收方面尚没有明确的优惠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具体措施;在信息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方面也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需要;信息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信息市场交易秩序的维护、信息市场调节与监督活动的实施、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安全和保密等目前都无法可依。这种混乱局面不利于信息产业沿着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发展。
3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以提高信息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提高信息经济效益为中心,就是要在信息经济活动中注意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努力节约资源、降低消耗,要向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当前,提高信息经济效益的关键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采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各种办法,努力克服信息经济运行中流行的“小而全、大而全”的顽症。信息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基础的夯实做出自觉的贡献。如果其它产业部门也能注意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有望有一个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确定发展重点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发展信息产业应当首先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当前中国信息产业的主导产业部门是数据库生产部门、联机及网络信息检索部门、咨询服务部门,瓶颈产业部门是信息传输部门[4]。发展信息产业必须重点发展上述主导产业部门,优先发展瓶颈产业部门。特别是数据库生产部门,在强调生产规模的经济性的同时要注意面向市场,加速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逐步扩大数据库信息资源对外开放和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质量,讲求效益。
上述产业部门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电子计算机、远程通信、网络等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不仅为信息产业各部门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其本身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内容,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象征。因此,信息技术又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
3.3 发展信息教育
当代国与国之间信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智力与人才的竞争。信息人才的培养、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信息教育事业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要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信息专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既广博又精深、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复合型信息人才。
3.4 加强信息产业的管理
信息产业的管理主要有经济、法律和行政三种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各个层次的信息产业管理者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导向作用促使信息产业部门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产业活动的各种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手段是指各个层次的信息产业管理者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用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同信息产业有关的各种活动。在现阶段,中国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迈进。毋庸置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信息产业管理最主要的手段,其运用能使信息产业管理科学化。又由于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信息市场比物质市场复杂得多,因此通过信息立法来规范信息市场行为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尽快制定、颁布和实施保障信息市场有序运作的法律规范,避免信息市场在竞争中出现无序和混乱现象,打击不正当竞争,加强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保证中国信息市场的发展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然而必要的行政手段仍不可或缺,它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点,可以在某些特殊的场合显示出优越性。因此,中国现阶段信息产业的管理应当是: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协调与配合。这是现阶段中国信息产业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