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用于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脉宽保持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源[1](2020)在《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被动雷达导引头是安装在导弹上的一种弹载雷达装置,它是现代高科技导弹武器中的关键性组件。在实际工作中它可以实现对敌方信号的探测截获和参数测量,随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目标进行分选识别,让导弹能够成功跟踪目标。对于这种弹上装置而言,其参数测量的精确度和分选结果的准确度都直接影响导引头的作战性能。本文首先完成对时域、频域、空域参数测量方法的理论研究。在综合考虑被动雷达导引头测向时应具备的宽波束特点和高精度要求后,选取干涉仪测向法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干涉仪测向法的理论影响因素和系统误差,并对实际测向精度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其次针对弹载平台尺寸受限的问题,仿真验证了长短基线和虚拟基线两种方法;最后针对虚拟基线在低信噪比时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虚拟基线解模糊方法,经过验证,该方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也具有良好效果。信号分选也是该弹载装置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其中的单参数分选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比了多种方法包括统计直方图、累积差直方图、PRI变换、改进PRI变换等,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环境,最后针对重频参差辐射源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时延的匹配识别方法,经过验证,该方法对该类辐射源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效果。最后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C++编程语言,对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制作了参数设置界面,形成完备的仿真软件。在设置合理仿真参数的基础上,验证了上述参数测量方法及信号分选算法,并且对该导引头系统建立了从导弹发射到跟踪打击目标的所有功能模块,对后续继续研究导引头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邓瑞静[2](2019)在《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反辐射导引头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敌方辐射源目标信号的探测、截获和角度跟踪,作为反辐射导弹武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件,反辐射导引头的各项技术性能将直接影响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性能。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反辐射导引头系统进行仿真建模,搭建完整的仿真系统,可以快速有效地研究反辐射导引头系统性能和评估反辐射导弹的作战性能,为新时期反辐射导弹的作战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反辐射导弹的作战原理和反辐射导引头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了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总体方案和框架组成结构,并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对系统所有的子模块进行数学建模,包括控制模块、环境模块、天线模块、接收机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比例导引模块等。同时,重点对系统仿真中部分子模块使用的关键技术展开了讨论分析。首先,对天线模块中两种二维平面阵的天线方向图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天线阵型的方向图特性;对比分析了数据处理模块中几种常见的角度跟踪技术,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不同角度跟踪方法的优劣性;对比例导引模块中的比例导引规律和导引方程进行了理论推断和仿真验证,论证了比例导引系数对导弹轨迹的影响;讨论分析了跟踪方向上存在非相干点源干扰时,导弹的飞行轨迹特性和对抗方法。根据对几种关键技术的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选择合适的参数建立系统子模块的数学模型,增强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协调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搭建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平台的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真实地模拟反辐射导引头从接收机到后端信号处理机、从搜索到跟踪、从空域探测到局域抗干扰的整机系统信号级仿真。
彭巧乐,马跃华,罗晨[3](2018)在《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在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现代电子对抗中,数字信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数字信道化技术的宽带数字接收机具有带宽大、体积小、稳定性好的特点。针对传统被动雷达导引头接收机不能处理同时到达多信号问题,提出将数字信道化技术应用于被动雷达导引头接收机,以实现大瞬时带宽和同时到达多信号处理的性能。对数字信道化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且对数字信道化技术在宽带被动雷达导引头应用中的主要指标设计进行了分析。
张家赟[4](2018)在《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战争中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提高,基于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数字信道化接收机作为被动导引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为了提高接收机的频域覆盖带宽和波达方向估计精度,本文对数字信道化和空间谱估计测角等技术进行了研究,同时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小型通用的接收机模块。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阐述了针对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调研了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和基于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简要分析了相关技术。然后,详细介绍了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处理结构,并分析信道化背景下的虚假信号特点;同时研究了信道检测中恒虚警检测和频率测量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空间谱估计的测角算法原理,包含解相干和实值化的预处理方法,以及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Jacobi算法。本文提出了一种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策略,具有大带宽和高测角精度的特点。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阵列信号数字信道化接收机的硬件平台和软件模块。软件模块,主要分为数字信道化和谱估计测角两部分,论文重点针对谱估计算法中特征值分解和谱峰搜索等关键模块的FPGA实现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与MATLAB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FPGA软件模块的正确性。
盛阳[5](2018)在《被动雷达导引头信号分选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动雷达导引头主要应用在反辐射导弹中,需要在相对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快速、实时地更新目标的角度信息,从而引导反辐射导弹对目标进行打击。信号分选是从交错的脉冲流中分选出目标雷达信号的过程,是被动雷达导引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致力于提高被动雷达导引头对多种类型并存信号的快速分选能力。当前体制下的雷达信号分选主要包括预分选和主分选两部分。传统的预分选主要利用不同雷达的脉冲描述字差异对脉冲串进行分层滤波;传统的主分选则是根据滤波后的脉冲到达时间进行级差的计算并设置一定的门限来提取目标的脉冲重复周期。随着当前电磁环境的复杂度的提高,频率捷变、重频参差、重频抖动、脉宽抖动、载频抖动等多种类型信号交叠。传统的分层预分选对选取的首脉冲和参数容差好坏较为敏感,选取不当,容易造成累积误差,最终计算出的参数中心逐渐偏离真实的参数中心。传统的主分选则难以应对频率捷变和大量脉冲丢失的情况。对于预分选本文主要研究了多参数聚类算法来解决传统预分选累积误差的问题,并针对线性可分数据和线性不可分数据的适应性,分别选取了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聚类算法为代表,作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主分选难以适应脉冲丢失及频率捷变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谐波的PRI提取算法。本方法通过构造谐波相似矩阵,充分利用谐波间的相似性提取捷变信号和脉冲丢失信号的重复周期。利用参数相似的准则将离散的捷变频信号进行合并。2.针对模糊聚类算法在相似矩阵处理过程中运算和存储复杂度随着样本数急剧增加问题,本文提出了抽取的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稀释,在保持与原样本数据同分布的情况下,用部分数据代替总体样本完成聚类中心的提取,并计算剩余的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设置一定的门限进行划分。3.针对支持向量聚类算法的簇标定处理过程中时间复杂度庞大问题,本文对稳定平衡点簇标定算法作了改进,提出了夹角余弦的簇标定算法,该算法仅以支持向量点为初始点,利用梯度下降寻求数据空间中离散分布的局部聚类中心。然后构造方向向量,并根据向量相似性将剩余数据点划分到相应的局部聚类中心,大大减少了稳定平衡点算法中的迭代运算次数。
鲍松[6](2017)在《被动雷达导引头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雷达防御系统的不断发展,反辐射导弹的地位日益凸显,常规的作战导弹逐渐发展为兼具探测与跟踪能力的关键武器。因此研究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对系统进行理论验证、可靠性验证以及性能评估,成为发展反辐射导弹的重要途径。首先,本文根据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的仿真流程以及电子侦察模型库,提出了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本文分析了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中各个模型库的原理,并对这些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其中电子侦察模型库主要包括信号模拟、环境模型、信号参数测量、信号到达方向测量、脉内特征分析和信号分选等模块。信号模拟模块主要是模拟电磁环境中的雷达辐射信号。环境模块除了计算时间延迟、多普勒信息和环境增益外,还要计算出目标在测向天线视场内的真实入射角度。信号参数测量是对脉冲的到达时间、脉宽、幅度和载频的测量。信号到达方向的测量是通过二维线阵干涉仪实现对信号方位角和俯仰角的高精度测量。脉内特征分析是用来识别脉冲的脉内调制类型。以上参数的测量结果最终形成统一脉冲描述字。信号分选主要分为预分选和主分选,其中预分选是利用脉冲描述字中的参数实现对脉冲序列的分类,主分选是利用脉冲描述字中的到达时间估计出脉冲重复周期,并利用该重复周期实现对重频固定脉冲串和重频抖动脉冲串的去混叠。最后,基于电子侦察模型库搭建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该仿真系统的正确性与有效性。本文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模块分明,易于修改和移植,兼容性强,可以作为开发综合电子战仿真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时也为被动雷达导引头的仿真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炜珽[7](2016)在《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及原位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是针对非合作方雷达辐射信号进行截获、分析、识别并向载机平台提供告警信息的雷达对抗设备。伴随雷达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出现,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面对的雷达信号愈渐复杂,对接收机性能的要求也愈渐提高。一款定型的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性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接收机内采用哪些新技术来应对复杂的雷达信号;二是接收机是否易于维护且是否能保持良好状态来对应复杂的雷达信号。开展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和原位检测方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装备进行原位检测可极大地降低拆装损耗、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维护效率,目前已成为装备维修保障中故障诊断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立足于某型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原位检测方法的工程实践需求,在深入研究接收机关键性新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系统的研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并以此为据组织实施了原位检测试验。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介绍了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基本组成、技术指标和测向原理,重点研究并仿真了基于信道化高效滤波器组结构的数字中频接收机技术,分析了用于脉内特征分析的CORDIC算法并在FPGA平台上设计实现了该算法的流水结构。(2)介绍了雷达信号模拟器所需的DDS技术,并利用FPGA平台实现了用DDS技术合成线性调频信号。重点研究了 DDS相位截断杂散的来源,提出了在相位截断之前对相位码进行补偿以消除误差的方法实现无相位截断杂散DDS系统,并通过MATLAB仿真、FPGA实践的等多种手段验证了该方法在时域和频域上的正确性。(3)参与研制了一套通用性原位检测系统,可用于多种类型的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原位检测。该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用于模拟发射雷达信号、采集接收机告警信息,硬件部分的核心仪器是雷达信号模拟器。软件部分用于分析、处理以及管理检测数据。同时提出了使用该系统时需注意的指标约束条件与约束关系。(4)提出了一种完整的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检测环境构建和检测实施步骤,并以此方法对告警接收机进行了原位检测实验、给出了检测数据。通过对过程的总结和对检测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该原位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唐怀民,魏飞鸣,宋柯[8](2014)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认为研制采用相控阵技术的雷达导引头是世界各国目前共同关心的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相控阵导引头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相控阵导引头五大关键技术,并探讨了相控阵导引头的相关专利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汤永涛,林鸿生,陈春[9](2014)在《现代导弹导引头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导弹导引头的功能及组成,综述了现代导弹导引头的发展与现状,通过举例说明了当代国外一些典型先进导引头的主要战技指标,最后评述了导弹导引头的发展趋势。
高炜[10](2012)在《基于中频数字接收的被动雷达信号处理机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场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提高雷达性能。在现代雷达设计中,信号处理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硬件平台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接收机因其具有大动态范围、高分辨率、高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灵活可变等许多优点,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本论文以某被动导引头信号处理机研制需求为牵引,在对软件无线电的基础理论、实现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易于工程实现的基于中频数字接收机多DSP并行处理系统结构。信号处理机系统设计时,考虑FPGA、DSP器件特点及各自优势,有机结合,合理划分各自需要实现的功能。本论文设计的处理机采用14位,80MHz的ADC芯片AD9251对60MHz的中频信号进行采样,经过FPGA器件数字下变频处理、用CORDIC算法,采用旋转方式实现多通道相位测量等功能。DSP实现信号分选、跟踪及上报功能。本论文对硬件电路器件选型、电路设计、及测试进行了详细介绍。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本论文还总结了硬件研制过程中高速电路板设计与硬件测试流程。目前已完成处理机工程样机研制。经测试该样机利用高速高精度AD和高性能FPGA,实现8通道中频信号的AD采样,数字下变频和实时相位测量,具有较高的前沿相位测量精度,各通道相位差不超过0.5°。通过对软件流程和实现的优化,该样机每秒钟处理脉冲个数不少于20000个。处理机成功应用在雷达产品中,且随整机已完成环境试验、半实物仿真等多个试验项目,系统测试结果满足要求。测试结果证明了处理机结构紧凑、性能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了预定设计要求。该样机也可用于其他被动型号或主被动信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一种用于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脉宽保持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用于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脉宽保持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1)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被动雷达导引头 |
1.2.2 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方法 |
1.2.3 被动雷达导引头信号分选方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方法 |
2.1 引言 |
2.2 时域测量方法 |
2.3 纯信道化测频方法 |
2.4 空域测向方法 |
2.4.1 全向比幅测角法 |
2.4.2 相位干涉仪测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相位干涉仪测向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相位干涉仪的测向误差 |
3.2.1 测向影响因子 |
3.2.2 系统测向误差分析 |
3.3 相位干涉仪的解模糊方法及仿真 |
3.3.1 长短基线解模糊方法 |
3.3.2 虚拟基线解模糊方法 |
3.4 基于统计容差的虚拟基线测向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PRI分选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际分选需考虑的问题 |
4.2.1 脉冲交错情况 |
4.2.2 脉冲丢失情况 |
4.3 PRI分选算法的研究及仿真 |
4.3.1 统计直方图法 |
4.3.2 累积差直方图法 |
4.3.3 PRI变换法 |
4.3.4 改进PRI变换法 |
4.4 脉冲时延匹配分选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建模仿真 |
5.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5.2 仿真软件设计 |
5.2.1 参数配置方法 |
5.2.2 参数配置界面 |
5.2.3 系统模块编写 |
5.3 仿真系统测试及分析 |
5.3.1 系统主要性能评估指标 |
5.3.2 系统参数设置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辐射导弹的研究现状 |
1.2.2 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
1.2.3 反辐射导引头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反辐射导弹工作原理 |
2.2 反辐射导引头的组成与工作过程 |
2.3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总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反辐射导引头关键技术研究 |
3.1 坐标系和天线阵型 |
3.1.1 坐标系的选取和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
3.1.2 天线阵型的特性研究 |
3.1.3 建模与仿真分析 |
3.2 角度跟踪技术 |
3.2.1 角误差跟踪方法 |
3.2.2 扩展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 |
3.2.3 无迹卡尔曼滤波跟踪算法 |
3.2.4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3 比例导引技术 |
3.3.1 比例导引法原理和导引方程 |
3.3.2 比例导引系数的选择和导弹轨迹特性 |
3.3.3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4 抗点源干扰技术 |
3.4.1 导引头对两点源干扰的跟踪特性 |
3.4.2 非相干两点源诱偏原理 |
3.4.3 利用导引头分辨角特性对抗点源干扰 |
3.4.4 建模与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辐射导引头仿真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
4.1 仿真系统的搭建 |
4.1.1 仿真参数的设置 |
4.1.2 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法 |
4.2 系统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在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信道化算法原理 |
1.1 信道化处理基本原理 |
1.2 抽取倍数 |
1.3 信道化处理增益 |
2 数字信道化技术与被动雷达导引头中指标设计 |
2.1 瞬时带宽与采样率 |
2.2 灵敏度与信道个数 |
2.3 动态范围与分辨率 |
3 结束语 |
(4)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数字信道化接收机发展趋势 |
1.2.2 基于阵列信号的波达方向估计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理论 |
2.1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 |
2.1.1 多速率信号处理技术 |
2.1.2 多相滤波的信道化实现结构 |
2.1.3 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
2.1.4 信道化背景下的虚假信号 |
2.2 信道检测的关键技术 |
2.2.1 恒虚警检测 |
2.2.2 高精度测频技术 |
2.2.3 旋转坐标法原理 |
2.2.4 高精度正余弦算法 |
2.3 基于空间谱的DOA估计 |
2.3.1 经典MUSIC算法原理 |
2.3.2 高效协方差矩阵构造 |
2.3.3 基于Jacobi的特征值分解 |
2.3.4 信道化背景下的信源数目估计 |
2.4 阵列信号的数字信道化接收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宽带阵列中频接收机的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宽带多通带中频接收机硬件方案设计 |
3.1.1 系统组成 |
3.1.2 系统功能分析 |
3.1.3 系统工作流程 |
3.2 接收机信号采集模块 |
3.2.1 低速ADC电路设计与实现 |
3.2.2 高速ADC电路设计与实现 |
3.3 接收机母板FPGA模块 |
3.3.1 芯片选型 |
3.3.2 FPGA的加载电路设计 |
3.3.3 时钟电路设计 |
3.3.4 GTX以及自定义接口设计 |
3.3.5 FPGA的 BANK分配 |
3.4 信号处理子板模块 |
3.4.1 子板DSP模块 |
3.4.2 子板FPGA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阵列信号接收机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接收机软件架构 |
4.2 数字信道化分析模块 |
4.2.1 原型滤波器 |
4.2.2 多相滤波模块 |
4.2.3 FFT模块 |
4.3 信道检测的相关模块 |
4.3.1 瞬时幅度测量 |
4.3.2 过门限检测与信道选择 |
4.3.3 瞬时自相关测频 |
4.4 基于改进MUSIC的测向模块 |
4.4.1 自相关矩阵生成 |
4.4.2 特征值分解 |
4.4.3 空间谱构造与搜索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被动雷达导引头信号分选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到达时间的单参数分选算法研究 |
1.3.2 基于PDW的多参数聚类分选算法研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单参数分选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脉冲描述字 |
2.3 典型雷达信号及PRI描述 |
2.3.1 常规雷达信号 |
2.3.2 脉间捷变雷达信号 |
2.3.3 脉组捷变雷达信号 |
2.3.4 参差雷达信号 |
2.4 传统预分选算法 |
2.5 传统主分选算法 |
2.5.1 动态关联法 |
2.5.2 差值直方图算法 |
2.5.3 累积差值直方图算法(CDIF) |
2.5.4 序列差值直方图算法(SDIF) |
2.5.5 相关函数法 |
2.5.6 PRI变换法 |
2.6 基于谐波的PRI提取算法 |
2.6.1 基本原理 |
2.6.2 实现步骤 |
2.6.3 仿真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聚类的多参数预分选 |
3.1 引言 |
3.2 模糊聚类算法原理 |
3.3 改进的模糊聚类算法 |
3.3.1 数据抽取 |
3.3.2 跟踪法聚类 |
3.3.3 各个分类下PRI提取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支持向量聚类的多参数预分选 |
4.1 引言 |
4.2 支持向量聚类算法原理 |
4.2.1 SVC计算 |
4.2.2 常用簇标定算法 |
4.2.3 改进的簇标定算法(ISEP)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被动雷达导引头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2.1 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1 被动雷达导引头工作流程 |
2.1.2 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
2.1.3 电子侦察模型库构成 |
2.1.4 信号级仿真部署 |
2.2 模型开发工具 |
2.2.1 仿真平台定位 |
2.2.2 开发软件介绍 |
2.2.3 面向对象编程 |
2.2.4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
2.2.5 基于TCP的Socekt编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侦察模型库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电磁环境模型 |
3.1.1 信号模拟 |
3.1.2 环境模块 |
3.2 时域参数测量模型 |
3.2.1 脉冲到达时间测量的基本原理 |
3.2.2 脉冲宽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
3.2.3 脉冲幅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
3.2.4 检测门限估计 |
3.3 频域参数测量模型 |
3.3.1 基于比相法的瞬时测频 |
3.3.2 仿真分析 |
3.4 雷达信号到达方向测量模型 |
3.4.1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 |
3.4.2 二维线阵干涉仪测向 |
3.4.3 仿真分析 |
3.5 脉内特征分析模型 |
3.5.1 瞬时自相关算法 |
3.5.2 仿真分析 |
3.6 雷达信号主分选模型 |
3.6.1 统计直方图法 |
3.6.2 累积差直方图法 |
3.6.3 序列差直方图法 |
3.6.4 PRI变换法 |
3.6.5 改进的PRI变换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1 性能指标 |
4.2 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显控台 |
4.2.1 参数设置界面 |
4.2.2 结果显示界面 |
4.3 被动雷达导引头仿真系统测试与分析 |
4.3.1 系统仿真参数 |
4.3.2 系统仿真场景设计 |
4.3.3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及原位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发展 |
1.2.2 数字信道化中频宽带接收技术的发展 |
1.2.3 DDS技术的发展 |
1.2.4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的发展 |
1.3 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
第2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 |
2.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基本原理与主要技术手段 |
2.1.1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基本组成 |
2.1.2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主要技术指标 |
2.1.3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测向原理 |
2.2 数字信道化中频宽带接收技术 |
2.2.1 数字信道化滤波器组 |
2.2.2 高效的数字信道化滤波器组结构分析 |
2.2.3 输入实信号时的高效信道化结构仿真 |
2.3 基于CORDIC算法的脉内信息处理技术 |
2.3.1 圆周CORDIC算法原理 |
2.3.2 圆周CORDIC算法检测脉冲幅度、相位与频率 |
2.3.3 流水型结构圆周CORDIC电路在FPGA上的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DS技术合成雷达基带信号的研究 |
3.1 DDS技术原理与FPGA实现 |
3.1.1 DDS技术基本原理 |
3.1.2 DDS合成LFM信号的原理 |
3.1.3 用FPGA实现DDS |
3.2 基于相位补偿法消除DDS相位截断杂散的研究 |
3.2.1 抑制相位截断杂散常见技术手段的介绍 |
3.2.2 相位截断DDS原理与杂散来源分析 |
3.2.3 相位码补偿法消除相位截断杂散的原理 |
3.2.4 基于MATLAB仿真的效果分析 |
3.2.5 相位码补偿法消除相位截断杂散在FPGA上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系统研究 |
4.1 通用雷达信号模拟器的基本组成与主要指标约束关系 |
4.1.1 基本组成 |
4.1.2 主要指标约束条件与约束关系 |
4.2 便携式多用途接收机原位检测系统 |
4.2.1 硬件部分 |
4.2.2 软件部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原位检测方法研究 |
5.1 原位检测环境的构建 |
5.1.1 辐射法原位检测环境构建条件 |
5.1.2 辐射法原位检测环境构建场景与构建步骤 |
5.1.3 构建检测环境所需器材 |
5.1.4 馈入法原位检测环境的构建 |
5.2 原位检测目标对象的分析 |
5.2.1 对象指标检测方法分析 |
5.2.2 检测对象保障条件分析 |
5.3 原位检测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
5.3.1 对空域覆盖范围和测向精度的原位检测 |
5.3.2 对频率覆盖范围和测频精度的原位检测 |
5.3.3 对脉宽和脉冲重频(周)适应能力的原位检测 |
5.3.4 对接收机灵敏度的原位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各国技术发展现状 |
1.1 美国 |
1.2 俄罗斯 |
1.3 欧洲 |
1.4 日本 |
1.5 中国 |
2 相控阵导引头关键技术 |
(1)相控阵天线阵列配置 |
(2)T/R组件技术 |
(3)天线阵列的热设计 |
(4)微波馈电网络的收发一体化设计 |
(5)捷联去耦 |
3 发展趋势 |
(1)引领新一代雷达导引头的发展方向 |
(2)多模复合导引技术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
(3)相控阵天线阵列与T/R组件是发展重点 |
(4)相控阵小型化低成本是发展方向 |
4 结束语 |
(9)现代导弹导引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导引头的功能及组成 |
1.1 导引头的功能 |
1.2 导引头的组成 |
2 现代导弹导引头发展现状 |
2.1 电视导引头 |
2.2 雷达导引头 |
2.3 红外导引头 |
2.4 红外成像导引头 |
2.5 激光导引头 |
2.6 毫米波导引头 |
2.7 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
2.8 多模复合导引头 |
3 导弹导引头的发展趋势 |
3.1 复合导引头成为未来发展主流 |
3.2 向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及多功能方向发展 |
3.3 采用更先进的技术 |
4 结束语 |
(10)基于中频数字接收的被动雷达信号处理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1.2.1 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宽带中频数字接收机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字接收机基础理论 |
2.1 信号采样的理论 |
2.1.1 Nyquist 采样定理 |
2.1.2 带通采样定理 |
2.2 数字下变频技术 |
2.2.1 数字控制振荡器 |
2.2.2 数字滤波器设计 |
2.3 CORDIC 算法求取相位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频数字接收机设计与实现 |
3.1 中频数字接收机工作原理 |
3.2 中频数字接收机设计 |
3.2.1 功能和技术指标要求 |
3.2.2 NCO 设计 |
3.2.3 ADC 采样电路 |
3.2.4 低通滤波 |
3.2.5 相位测量 |
3.3 中频数字接收机硬件实现 |
3.3.1 ADC 采样电路 |
3.3.2 时钟管理电路 |
3.3.3 SDRAM |
3.3.4 FPGA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号处理机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要求 |
4.2 系统硬件原理框图 |
4.3 硬件设计 |
4.3.1 主控单元硬件设计 |
4.3.2 视频接口单元 |
4.4 高速电路板设计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优化 |
5.1 系统软件设计 |
5.1.1 工作流程 |
5.1.2 分选模块 |
5.1.3 截获判断模块 |
5.1.4 跟踪模块 |
5.2 系统软件工程应用优化 |
5.2.1 提高脉冲处理速度的策略 |
5.2.2 实现方法 |
5.2.3 优化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硬件调试 |
6.1.1 调试使用仪器设备 |
6.1.2 硬件调试项目 |
6.1.3 硬件调试结果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系统性能测试目的 |
6.2.2 系统性能测试使用仪器设备 |
6.2.3 系统性能测试场地布置 |
6.2.4 系统性能测试项目及数据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论文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一种用于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脉宽保持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被动雷达导引头参数测量及分选方法研究[D]. 吴思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反辐射导引头系统仿真及关键技术研究[D]. 邓瑞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3]宽带数字信道化技术在被动雷达导引头中的应用[J]. 彭巧乐,马跃华,罗晨. 航天电子对抗, 2018(06)
- [4]阵列信号的信道化接收技术研究[D]. 张家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被动雷达导引头信号分选算法研究[D]. 盛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6]被动雷达导引头建模与仿真研究[D]. 鲍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7]被动雷达告警接收机关键技术及原位检测方法研究[D]. 王炜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8]相控阵雷达导引头技术发展现状分析[J]. 唐怀民,魏飞鸣,宋柯. 制导与引信, 2014(03)
- [9]现代导弹导引头发展综述[J]. 汤永涛,林鸿生,陈春. 制导与引信, 2014(01)
- [10]基于中频数字接收的被动雷达信号处理机设计与实现[D]. 高炜.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