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 贵州 铜仁 554100)
【摘要】目的:探讨扶正清热凉血法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的综合治疗,观察组采取扶正清热凉血法治疗。比较两组的APACHEⅡ评分、Marshall评分和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APTT、PLT、TT、FIB、PT、D-D和INR均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扶正清热凉血法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关键词】扶正清热凉血法;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1-0225-02
脓毒症是因感染而造成的一种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有研究表明,其病死率高达30~50%,一旦合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会更高[1]。中医药可以在抗凝、抗炎和清热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对于该病具有一定的作用[2]。本研究旨在探讨扶正清热凉血法治疗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8月在我院的60例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排除各种疾病终末阶段患者,治疗未超过48小时死亡或出院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6.73±6.24)岁;APACHEⅡ评分平均(19.93±3.42)分。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7.14±6.39)岁;APACHEⅡ评分平均(19.13±3.35)分。两组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按照脓毒症治疗指南西医常规的综合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液体复苏、免疫调节和控制血糖等,当情况必要时,可采取持续血液净化以及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扶正清热凉血法治疗,使用具有扶正益气、清热解毒、化瘀凉血功效的中药(具体药物组方包括黄芪、虎杖、升麻、干姜等),疗程为7天。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的APACHEⅡ评分和 Marshall 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D-二聚体(D-D)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行t检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APACHEⅡ评分和 Marshall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比较(x-±s,分)
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APTT、PLT、TT、FIB、PT、D-D和INR均显著改善(P<0.05),同时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脓毒症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是通过下调生理抗凝机制、激活组织因子和抑制纤溶途径而导致[3]。中医认为,脓毒血症属于“脱证”和“热病”的范畴,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则属“血瘀证”的范畴。本研究采用的中药中,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虎杖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作用,升麻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作用,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益气、清热解毒、化瘀凉血的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扶正清热凉血法能使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得到一定的改善。而随着凝血功能的改善,机体的气血得以运行畅通,各脏器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改善,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也发生率明显的降低。
综上所述,扶正清热凉血法对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立成,韩志海.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障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7,10(2):125-129.
[2]巩美鱼,刘保社,段淑琴,等.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0):1934-1936.
[3]周袁申,陈昱志,李婷,等.参麦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血瘀证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3):240-244.
论文作者:杨安军,高雪燕,吴江华,曽曼杰,石昌熙,羊春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凝血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评分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清热解毒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