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形成与其矫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陷论文,后进生论文,智力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素质尽管各有所异,甚至大相径庭,但其智力因素却差异甚微。作为中学生群体,也无不如此。也就是说,在同等的认知条件下,除了为数极少的高智能和低智能者外,绝大多数学生,在通过数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后,其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应该是能够达到或基本达到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之要求标准的。然而,现实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证明,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尚未达到教纲要求的所谓“后进生”,不仅大有人在,而且甚至较之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和严重。导致这一严重后果,其因素固然诸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后进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存在着极为明显而突出的缺陷。这一缺陷的形成与存在,不但直接造成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形成障碍”、导致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兴味索然、效率低下、效果低差,而且还严重干扰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对后进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乃至对其心身的健康发展,也无不产生消极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后进生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形成,以及探究矫正这一缺陷的有效方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就这一缺陷的形成作一探究,并从中探求为之矫正的有效途径。
一、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心理因素一般表现为认知和非认知两个方面。所谓非智力因素,系指除认知因素之外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及注意力等心理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缺陷则正是由这些诸多心理因素障碍集结的一种综合反映。
1.学习动机“形成障碍”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自于个体内部的一种需要,或者出自外部环境的推动力被个体所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内部需要的动因。它既反映了社会教育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学生自身学习行为本身的理解、掌握和作用于实践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鲜明的学习动机,不仅会使学生对所学对象或内容产生兴趣、注意力,而且还会使他们具备在学习行为中遇到困难时产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因此,教学效果的优劣、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生是否形成这种明确、稳定、持久和完整的学习动机。但笔者发现,在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所有的后进生都没有形成这种完整的学习动机。他们的所谓“学习动机”,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由各种心理障碍凝结而成的非正常心态而已。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二:
(1)好奇→生厌→惧怕→放弃。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对英语往往由“神秘感”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种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而转化为他们自身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了此阶段的英语学习,其效果也较为明显。可是,时间一长,内容递增、知识深化,孰优孰劣,泾渭分明。由此被分化出来的后进生,非但学习停滞不前,而且渐渐视英语学习为沉重负担,甚至感到十分苦恼,从而产生厌意;随着就读年级升高,英语教学内容加深、层次多、难度大,困难积存日多,克服已属不易,于是惧怕情绪滋生,学习英语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最后,困难重重,认为学好英语无望,只好将其放弃。虽说他们形式上接受了各种学习目的的教育,但在学习效应上并没有使他们从主观内部产生积极、持久的动力,更没有使他们产生以学习英语为中心的注意力。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后进生学习动机“形成障碍”的表现。
(2)外部压力→被动学习→效果低下。当前,为数不少的中学依然追循着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人均分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犹如弥天的大雾依然顽固地笼罩着英语教学课堂。因而,致使后进生的学习动机长期停留在短浅被动的水平上而呈现出“残缺”状态。具体表现在,后进生中一些人学习英语仅迫于社会、学校或家长的压力,一些人出自于升学考试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出自于混文凭便于求职就业的目的等等。这些片面而非正常的动机,往往从外部构成了一种固若金汤的阻力,从内部扭曲了后进生的动机意识,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完善,从而使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学习处于被动或放任自流,作业靠抄袭,考试靠舞弊。其结果,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效果低差。
2.兴趣波动,“四性”悬殊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为活跃和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它决定着人的大脑工作的频率,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积极性就越高涨。因为兴趣不但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强烈的迷恋和向往,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学习行为形成一种执着追求和探求进取的心理指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之根本所在。可是,后进生在英语学习中却往往缺乏兴趣这位“良师益友”,他们既无热情,也无向往,更没有在心理上形成追求奋进的指向。他们学习英语的所谓“兴趣”,通常却表现为以下两种反常形式:
(1)始“热”后“冷”,“冷”无“热”还。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因英语新鲜而发生兴趣,可能曾一度出现过所谓的“英语热”。然而,随着英语教学循序渐进,语言知识纵横交错、教学难度加深和语言技能多层次训练的强化,原有的“兴趣”也就随着他们逐渐滋生的畏难情绪而荡然无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于是,就出现了兴味索然的“英语冷”。“冷”的时间一长,纵使再度升温,也终因冰冻三尺而无济于事,再无“热”还了。
(2)“四性”残缺,差异悬殊。众所周知,兴趣具有“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和“效能性”。兴趣的这“四性”往往伴随着学生对某事物发生兴趣而产生并得以巩固。凡是学习英语主动自觉而成绩斐然者,无一不是这“四性”完美统一和互为作用的结果。而后进生学习英语,其兴趣的“四性”却常常表现为残缺不齐,且差异悬殊。他们中,有的只对英语听、说、读、写中某一项感兴趣,对全面提高“四会”能力却兴味索然;有的仅对讲解语法规则感兴趣,对有针对性的操练和实践运用却感到枯燥无味;有的只对用母语教学感兴趣,而对用英语组织教学生厌。他们的兴趣时浓时淡,既不稳定,也难持久。由于存在上述的“残缺”和“悬殊”,后进生自然就失去了正常的学习兴趣。而无兴趣,就不能对其产生爱好,而无爱好,也就不能产生理想的学习效果。
3.心理“逆反”,情感抑制
随着学习英语兴趣的消失和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后进生对学校、师长及同学的情感也逐渐淡漠,继而发展到对抗情绪。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提问,后进生往往站而不答或不站也不答,并且认为教师提问是有意出他们的“洋相”,甚至认为是有意让他们“过不去”。从而,加速了他们“逆反心理”的形成。此种“逆反心理”的形成,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进程、影响有兴趣的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其情感受到严重的抑制和伤害。其结果,必然致使后进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更加“失望”而自暴自弃。
4.分心走神,注意力分散
在后进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而发展到自暴自弃之后,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是属于分散型的。他们一般总是在上课几分钟或一开始就分心走神,虽口头念英语,却心不在焉。有的索性做其他功课,或做小动作,甚至做恶作剧,以致发展到以低级趣味取乐。其结果,必然是学不用功,学而无获。
5.心灰意懒,意志衰退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产生于完整和正确的学习动机。由于后进生的学习动机“残缺”,其意志力往往锐减,变得心灰意懒。其主要表现在于:无自控力、无自觉性和无恒心。他们学习英语既不努力更欠刻苦,一遇困难或受外界刺激,就很快失去自控力;难以自觉预习和主动复习功课;更难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实践。上课,缺乏自觉主动的进取精神,课后放任自流;既无信心也无恒心,更不能锲而不舍地按照要求进行口头和笔头的基础训练。
二、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矫正途径
从上述的探究与分析,显而易见,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形成与存在,在英语教学中,其消极作用之大,危害性之严重,影响之深,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有效地矫正呢?
1.循循诱导,促使后进生形成完整的学习动机
(1)坚定信念,变“歧”为“爱”。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研究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仅仅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掌握的时间的快慢。这就是说,后进生并非天生不能学好英语。只要教育者在教学中能给予后进生较之其他学生更为充裕的时间,那么其学习效能及其英语知识水平也可无异于中、上等生。因此,英语教育者应按照这一心理学原理,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这不但是帮助后进生从根本上克服心理障碍和痊愈其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而且也是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
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后进生呢?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思想上根除对他们的“不可救药”的认识,从而坚定每个后进生都可以学好英语的信念。然后,在行动上,要变歧视为热爱、变漠不关心为热情帮助。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上来。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方面又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诱导,并实施有针对性的补救实践训练。这样,后进生就会倍感亲切和关怀备至,从而使其自觉地去排除自己的心理障碍、愈合其心灵“伤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为后进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平等、和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不致因为所谓的“差”而再度遭受冷嘲热讽的打击。如此内外因相结合与互为作用的结果,必然会使他们再度意识到学习英语是客观实际的一种需要而重新激起他们的兴趣,并由此转化为推动他们学好英语的驱动力。
(2)激励为主、正面引导。无庸讳言,后进生既怕同学挖苦中伤,也怕家长非难责备,更怕教师揭“短”亮“底”。因此,教师要“诲人不倦”,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无论在任何场合,绝不能揭他们的“老底”,算他们的“旧帐”,也不以考分排队划线。此外,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肯定其成绩和进步;在总结工作、向家长汇报,以及写评语,均要以优点为主。积极鼓励他们自找差距。在教师的信任和帮助下,让他们意识到这种差距是完全可以缩短的,从而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英语的信心。
(3)开辟后进生语言实践的用“武”之地。创设语言环境,开辟后进生语言实践的用“武”之地,是使其获取英语语言技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他们的智力活动内容,把提高他们的质疑、发问、分析和推断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并且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有“出头露面”的表演机会,使其练有所求,练有所获。课外,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点进行巩固性的操练。
2.激发兴趣,促使后进生热爱英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然,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是使他们热爱英语的根本关键。因为只有想方设法使后进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才能使其产生学习英语的驱动力和自觉性。他们一旦获得了这种驱动力和自觉性,就会使他们重新扬起学习英语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1)降低难度,循序渐进。教学实践证明,按照现行的常规教学,后进生是难以听懂、学好英语的。面对这一客观现实,教师必须要结合后进生的实际水平,降低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重点辅导。也就是说,要把后进生从学习到掌握知识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交叉进行,以旧带新,以新温旧,不断复习与巩固;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补充“营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渐养成主动自觉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2)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幽默感。无庸置疑,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某事物的好奇心一旦被诱发,往往就会使人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有意识地寓趣味性与幽默感于英语教学之中,同样是激发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努力加强备课,特别要注意结合后进生的英语基础及其水平,尽量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因素,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次,在施教中,尽量采取拓宽知识面与强化语言技能训练的方法,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幽默感,从而达到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采取直观教学法,诱发新鲜感。常言道:“触景虫生情”。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紧扣教材内容,创设不同的语言情景,并将教学活动尽可能地置于语言情景中去进行。这是对后进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不仅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且还能大大增强英语“四会”操练的真实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挂图、幻灯、简笔画、收录机等辅以教学。随着语言场景和直观教具的更替,就能有效地促使后进生不断地自我克服“乏味生厌”的心理障碍,进而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之目的。
毫无疑问,后进生群体的出现与存在,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缺陷的形成正是产生这一群体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所以,作为在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善教者,唯有正视现实,不断重视和加强对后进生学习心理的发展与其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切实对他们动之以情、导之有方、教之有理和训练有素,才能尽快有效地矫正其非智力因素的缺陷,使其面貌为之一新,从而开创大面积,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局面。
收稿日期:1994-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