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伊斯兰教研究_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2000年中国伊斯兰教研究_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2000年我国的伊斯兰教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斯兰教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斯兰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之一,至今在我国流传也有千余年的历史。2000年,我国学者撰写了伊斯兰教的研究著作一共有16本。这些著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当前国际伊斯兰教思潮的研究,另一类是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

对当前国际伊斯兰教思潮的研究,是吴云贵、周燮藩著《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93页)和刘靖华、东方晓著《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社会文献出版社,2000.1,329页)两本。

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由于其影响对世界政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以从8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就开始涉入到这些问题。参与这部分研究的人一是一些从事宗教研究的人文学者,他们从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历史方面切入,试图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宗教的根源。例如《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即为代表,它对泛伊斯兰主义、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及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和运动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首次做了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视野相当开阔,资料丰富翔实,理论客观公允,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准。书中对革命前伊朗政教关系的论述、霍梅尼关于建立伊斯兰政府思想的论述以及对革命后伊朗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的评估上,相当充分、系统、客观,很有特色。对新苏非主义,作者提出,所谓新苏非主义是指具有改革思想倾向、按照正统派路线发展、体现为一种运动意义的一些苏非教团。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型,一种是改革型。前者在回归“纯正的苏非主义”的同时,它在“动”,加强了反对本国统治者和反抗外来殖民者的斗争。后者即改革型苏非教团则遍布南亚、东南亚、西非、中非和东非,有的甚至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作者认为,新苏非主义的改革思想以重新解释苏非之道最为重要,按其新的诠释,苏非功修(赞念)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与真主合一,而是为了与先知的精神或人格合一,因此他们都自称为“穆罕默德之道”,或“穆罕默德教团”。这意味着苏非主义必须严格遵循先知确立的传统,即《古兰经》和先知的逊奈。这样便缩短了制度化的伊斯兰教与苏非主义传统的距离,模糊了苏非教团“遵法派”与“非遵法派”之间的界限。与此同时,新苏非主义反对苦行、禁欲、遁世的传统苏非思想,注重积极参与社会和宗教改革。作者对新苏非教团的评述和介绍;提供了一些前所未闻的新资料,开阔了研究视野;对新苏非主义的界定和分析,从理论思考角度深化了对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的认识。作者在深入研究近现代伊斯兰教历史时不落俗套,提出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值得注意。例如,人们通常认为18世纪是伊斯兰教的“黑暗时期”,而作者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许多事实表明,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和经济扩张及西方观念的冲击下,伊斯兰教并未失去生存的活力。影响当代复兴运动的各种思潮和运动,都可追溯到18世纪。因此,从新的角度看,18世纪是“伊斯兰教在某些方面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化的世纪”。与这一观点相呼应,作者对19世纪穆斯林社会四种类型的区分也颇有新意,避免了简单化的倾向。这四种类型是:1、政治上独立或表面上仍保持独立的国家;2、穆斯林政权趋于解体、统治者无力推行改革的地区或国家;3、传统的社会结构尚未解体,地方领袖有能力在伊斯兰教旗帜下抵御殖民主义入侵的国家;4、19世纪前期欧洲殖民主义势力尚未进入的国家或地区。此外,作者在揭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前史”时,也注意到历史的复杂性,花了很大精力去发掘新苏非主义与圣战运动的关联,而这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应该说,此书是探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根源最有份量、最有深度的一部著作。

另一些是从事国际政治或区域研究的学者,他们从国际政治与世界格局的关系方面切入,试图在现实中剖析各国政治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例如《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对西方学者说的“威胁论”,并不是给予澄清或解释,而是认为不如承认挑战,即从理论思想的挑战、制度性、决策等三个方面来做文章。

总之,两者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存在着明显的交叉现象。宗教作为一种长期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必然对当代现实社会有所反映,特别是伊斯兰教这种在历史上曾经属于政教合一的宗教,更为如此。

中国伊斯兰教一直是中国学者研究的强项。但是取得大面积丰收的还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2000年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可以说是一次世纪性的历史大总结。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首推的是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通著《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2000.4,166页)、《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4,391页)、《丝绸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2000.5,227页)、《中国伊斯兰教基本特征》(2000.5,157页)四本书。马通先生是我国伊斯兰教研究的著名学者,这次出版的几本书虽然是过去的旧作再版,但这次出版前重新修订,有了不少改动,较之过去,资料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更加突显出它的学术价值。

陈慧生主编《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册,423、439页),全书70余万字,本书根据历史文献和现有资料,论述了伊斯兰教在新疆传入、传播、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现状,是迄今为止内容较为丰富的一本历史性著作。付统先著《中国回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6,156页)、马以愚著《中国回教史鉴》(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6,146页)和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6,141页)三本回族史著作,虽然是以民族史为题材而撰写的史书,但是由于回民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特殊性,因此三书与中国伊斯兰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为前辈学者的著作,至今仍有经典的作用,故不可小看。孙振玉著《王岱舆及其伊斯兰思想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36页)研究中国伊斯兰教人物与思想的著作,因之有着个案研究的意义。杨启辰主编《〈古兰经〉哲学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271页)则是近年来对《古兰经》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此外,马平军编著《宁夏清真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6,75页)对了解宁夏地区的清真寺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属于工具书的性质。米寿江,尤佳著《中国伊斯兰教简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11,245页)共五章,除了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伊斯兰教的崛起、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及其发展史以外,还介绍了有关伊斯兰教的经典、派别、门宦、制度、节日等等。本书的特点首先是时限较完整,拉到了20世纪,作了一个历史的简略回顾。其次是文字平实,语言流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这一年发表的伊斯兰教研究的学术文章有100篇。从内容上看,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大,其中又以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为多。对国外的伊斯兰教研究,已经不再像过去主要集中在中东阿拉伯地区的问题上了,对东南亚地区的伊斯兰教的研究文章渐次增多。同时,伊斯兰教研究的范围也正在扩大,像伊斯兰经济、未来伊斯兰教的发展、伊斯兰教的经典等都有不同的文章,这就说明了我国的学术界正在日益成熟,学术风格与特点也开始形成,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文借鉴了秦惠彬先生的资料和观点,特此鸣谢。)

标签:;  ;  

2000年中国伊斯兰教研究_中国伊斯兰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