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节能环保成为了全人类所共同关心的话题,生态建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提出的。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技为人服务,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本文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来看,对生态建筑和设计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技术
一、生态建筑简介
所谓生态建筑,即生态和建筑的结合。1869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首先将“生态”这一概念用于科学意义,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我们从多方面研究生态学,以生态系统至个体层级递减,结构由复杂至简化。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将生态学与建筑学相结合,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高端的名词,也不止是高科技的手段。事实上,典型的生态建筑是由世界各地民居根据当地气候、材料及文化,所创造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演化而来,传统民居便是生态建筑的原型。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也带来随之而来的环境破坏,而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一直由工业革命演化到了现在。生态建筑便是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寻找人与生态环境间的良性循环。
这一观点在1933年《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得到了体现,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大工业城市中人与环境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建筑中融合人文环境,注重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整体思想。而之后1999年UIA大会的三个趋势,即: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生态环境与建筑设计、新技术与建筑设计,都与生态建筑概念紧密相关。
二、设计目标和生态建筑的原则
1.讲求生态和谐与节能生态建筑
首先要遵循的当然是讲求生态和谐与节能原则,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例如,要尽可能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并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地热等无污染型能源。建筑材料使用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资源,同时还要严格做到建材的无害化(无污染,无辐射)。生态住宅的设计,要求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的平衡,构建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2.科学设计,以人为本
这是因为人毕竟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追求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以往设计的一些太阳能住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服务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其室内热舒适度较低。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低标准的“生态”住宅很难再有所发展。
3.善于因地制宜地利用
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交地利用自然资源。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物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
三、生态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墙体技术生态化
现代化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的中空玻璃。中空玻璃有两层和三层之分,两层中空玻璃由两层玻璃加密封框架,形成一个夹层空间;三层玻璃则是由三层玻璃构成两个夹层空间。中空玻璃具有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据测量,当室外温度为-10℃时,单层玻璃窗前的温度为-2℃,而使用三层中空玻璃的室内温度为13℃。而在夏天,两层中空玻璃可以挡住90%的太阳辐射热。阳光依然可以透过玻璃幕墙,但晒在身上大多不会感到炎热。使用中空玻璃幕墙的房间可以做到冬暖夏凉,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
2.通风系统生态化
采取“顺应”的方式适应自然变化,通过对建筑造型、结构、构件的改进,大大减低能耗,同时利用“主动”的设备进行通风,对抗较恶劣的气候条件,实现公共建筑通风设计的生态化。对于通风生态化设计,可以将常见的生态式通风方式约略分成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类。它们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建筑生态化通风发挥自己的作用。大循环,指的是从建筑物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造型上对通风的考虑。大循环主要指的是在建筑尺度上的通风循环,实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林茨的会议展览大厅的屋顶结构设计成一个扁平的、由玻璃表面覆盖的拱。钢梁架使屋顶结构可以承受荷载,跨度达到76m,覆盖了一个204m×80m的范围。小循环,指的是从房间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替换式通风等形式。小循环的典型方式包括最近国外正流行的一种替换式通风,在这种方式下,比室内气温约低1℃的空气从地板下以很低的速率(一般0.2m/s)提供。这些空气被使用者体温、计算机等设备和照明光源加热,然后上升通过天花板和高窗排出,提供更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程度。坐落于英国伦敦的HELICON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一建筑占据了伦敦一整个街区。包括6层办公室以及其下的5层零售商店(其中2层位于地下)。微循环,指的是从建筑构件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双层幕墙等形式。微循环的一种典型的形式是双层外墙系统。外墙是建筑室内外环境之间的分界,其设计往往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质量和建筑在生态方面的表现,特别是玻璃幕墙。外墙应该能满足自然光照、太阳能的主动或被动利用防止过度热辐射、减少室内热损失。在新时代的公共建筑中,通风生态化设计正在被日益广泛地采用,它在不同尺度上把握建筑的形体、结构与构造,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使改善建筑内部微气候,保护使用者的健康。
3.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绿色”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滤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总结: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生态建筑理论使建筑与人、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可.生态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与设计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3.
[2]王鑫,郑卫.生态建筑的整体性设计问题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39(04)
[3]段刚强.生态建筑技术的适应性研究[J].山西建筑,2017,43(31)
论文作者:李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生态论文; 建筑论文; 中空玻璃论文; 自然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这一论文; 小循环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