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论文_刘天尧,兰凯,王宇,靳伟东

浅谈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论文_刘天尧,兰凯,王宇,靳伟东

哈尔滨市血液中心 150056

摘要:目的:对血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进行控制。方法:制定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做好检验项目,采集标本及时送检等手段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结论:实践工作中进行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在是临床检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准确可靠的血液检验报告是临床医师与患者的共同需求。质量控制对提高临床血液检验分析前的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血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监测与保证临床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血液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误差以致影响疾病的诊治。因此检验分析前阶段,需要正确的选择检验项目,采集、运送和保存血标本,尽量控制好影响标本成分变化的各种因素,本文以2012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的血液标本为对照阶段,以2013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的血液标本为观察阶段,现将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以本血站2012年2月~2012年12月期间的患者做为对照阶段,共收集血液标本2030份。其中收集男性血液标本为1235份,收集女性血液标本为795份,献血者年龄在20~45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8.4±1.2)岁;以本血站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作为观察组,观察阶段共收集血液标本2245份。其中收集男性血液标本为1456 份,收集女性血液标本为789份,献血者年龄在21~46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28.6±2.7)岁。对照阶段、观察阶段所收集的血液资料对比没有明显差异。

1.2方法

1.2.1对照阶段。血液检验分析前对照阶段未实施标本质量控制。

1.2.2 观察阶段血液检验分析前实施标本质量控制措施。具体质量控制:一是依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对护士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发现问题及时跟踪验证;二是制定了血液标签贴签的操作规程,根据无偿献血登记表对献血者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规定一名护士不能同时采集两袋血液,核对完献血者基本信息后观察血流是否通畅,在采血结束时留取血液检测标本,在留取的过程中核对血袋的全血收集袋上的标签和血液检测标本试管的标签是否一致。同时注意用止血钳夹住靠针头的辫子,避免留取速度过快而溶血,标本留够后拔出夹子,为了防止血液溅出,必须采取用止血钳夹住辫子进行标本留取;三是严格执行标本的交接程序,标本采集后,尽快隔离密封包装,包装材料应易于消毒处理。装箱时应记录箱内的温度,实验室有专人接收时,需要对标本的来源、采集时间进行记录。;标本量、标签与运输温度;同时观察标本量是否足或没被稀释,如果发现有乳糜血、溶血等必须拒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血液检验分析前对照阶段未实施标本质量的,抗凝剂与所采血液的比例不规范,误差例为3,患者,活动度26%,国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5.1s,血浆凝血酶时间为11.97s;而血液检验分析前实施标本质量控制措施的,检测结果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32..7s,活动度127%。

3讨论

在治疗前,医师会对患者血液进行抽检检测,根据病情制定相关治疗方案。血液检验前的质量控制关系到疾病判断,要提高标本的合格率,就必须保证标本合格率。从血液标本检验的角度上来说,为了降低检验数据的误差问题,在血液检验前除了要重视质量控制工作以外,还要制定的各种质量体系文件和标准操作规程,对采集回来的标本在做完检测后,对不合格拒收的标本要进行自查自纠,从而更好的为临床提供安全的血液。

3.1采血时间的控制。病房采血时要按医嘱随时采血,当患者正在输液时要根据输液时间的长短来决定适时采血,如果患者的病情重要在患者输液肢体的对侧采血。检验中采血应在禁食8h一12h后为宜。在日常急诊检验中,医生要掌握咀脂的采血要求避开饭后采血,从而有效减少临床误诊。

3.2标本采集时的质量控制:对所有的临床护士要进行检验标本采集的培训。采血前核对好患者的姓名、项目,避免出现差错。采血时,使用止血带最好不超过1min,防止破坏体液和血细胞间的平衡,造成局部激活凝血系统的溶血,溶血可造成血钾、乳酸脱氢酶等,导致检验结果偏高。

3.3血液检验分析前的运输储存控制。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送检的,或分析,必须冷藏,且必须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由于血液具有生物危险性,如果采血的试管没有管盖,更应该在采血后1小时内准备血涂片。应严格减少运输时间,运输中要避免晃动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且隔绝空气。

3.4注意事项。在对患者进行抽检时,必须保证血液采集完后都必须做好标记,尽量避免溶血,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需加入抗凝剂,确保血液和抗凝剂能够充分融合;标本的处理及运送:血样采集后应尽快送检。采集标本的容器应清洁干燥,同时注意保温,以免病原菌死亡。血培养的标本要经无菌操作。

3.5加强管理。护士采集时要避免漏抽、重抽、错抽。在采集血液标本时,根据要求正确选择不同的采血管,尽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对水肿患者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要留心多抽吸一些血液,避免因标本量不够增加患者的痛苦与不快。采血前前一餐要求饮食清淡,避免剧烈运动,严格掌握采血时间,拔针后告诉患者正确的压迫时间和部位。

总之,强化血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数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

[2]卫生部.关于印发《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 版)》的通知(卫医政发〔2012〕1 号.2011-12-31

[3]韩慧,蔡于旭.献血者血液标本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2)

[4]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 】.检验医学,2006.21(1):87

[5]徐国莉.护理工作中检验标本的不规范采集及对策f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l(1):

论文作者:刘天尧,兰凯,王宇,靳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浅谈血液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论文_刘天尧,兰凯,王宇,靳伟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