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中的科学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政策论文,行政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公共政策是公共行政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准则
所谓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公共政策是政府所采取的对公私行动的指导”;“公共政策是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减轻国家的问题和政府的忧虑”;“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规定和指导准则,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意志的表达,而且关系到国家意志的执行,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全局性的和方向性的影响。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表现,它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过程,而这种目标是旨在处理和解决正在发生的各种社会问题。所以,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因此,从公共政策的科学含义上可以看出,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是不可分的,两者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为了履行公共行政职能,必须借助公共政策的手段。由此找到了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中的定位。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政策科学与公共行政学日益相融合,并最终导致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密切相关,难分彼此。公共行政必须借助公共政策来加以推行,公共政策又在公共行政中得以实现。
公共行政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客体是依法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其核心是进行公共权力与资源的有效配置,追求高绩效,其主要手段是靠制定公共政策。公共权力是公共行政的基石,公共利益是公共行政的宗旨,公共事务是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责任是公共行政的灵魂。公共行政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决策、执行、反馈来完成权力和资源的最佳配置,树立政府自身的形象,而制定公共政策则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环节。
公共政策是一个国家的公共组织为了公共利益,制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取某种方案的过程或行为。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包括宪政结构和党政结构系统,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机构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而执行机构则是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是公共行政的决策机关,其下属工作部门是政策的执行机关。负责公共政策执行事务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虽然是中国公共政策的最高执行机关,但是它所拥有的权力绝不仅限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拥有制定公共政策的权力。
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行政命令和决定;有权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有权负责具体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仅就其负责的公共事务方面制定的公共政策就占所有行政法规的90%以上。
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核心结构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委。在公共政策决策的实际过程中,基本上是党占主导地位;执行的实际过程,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政府在决策方面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党政结构与宪政结构彼此相联,甚至许多地方相同,有着相同的静动态结构和决策执行的核心原则,有时表现为党在前台,有时表现为政府在前台。通过以党的文件制定公共政策或以政府文件发布行政决策。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系统是指政府机构利用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根据一套指定的制度规范,为实现其所期望的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加以贯彻实施,由此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运行体系。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首先,深入分析、比较、仔细筛选用以实现特定阶级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践蓝图。其次,综合政治智慧、政治经验、政治技巧和政治策略来行使政治决策权力,谋划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特定阶级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方案。再次,最终确定行之有效的行政公务要求、社会政治准则和社会公共规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到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及各种政治团体和社会集团的活动,对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 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群众利益原则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原则,它高于其它原则,这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行政决策目标的集中体现。
实事求是原则:公共政策的决策必须以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眼光对现存系统进行考察和诊断,特别是要勇于指出系统存在的缺陷和弊病,而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必须考虑到系统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和变量,特别是国家的具体情况,要根据现实需要和具备的条件制定公共政策。
产出优先原则:公共政策制定要把政策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放在首要位置。公共政策制定的形式必须根据其能否促进系统的产出来确定。把公共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作为根本出发点。
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公共政策制定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激进主义和渐进主义两个对立范畴。在制定政策目标时应经过认真研究和周密考虑,选择好目标,在短时间内,带动整个系统的提高。
综合协调原则:制定公共政策要对系统内外各方面的情况做通盘考虑和安排,在把握系统整体的前提下,实行科学的分析和总体的综合,以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总体目标。
远期与近期成效兼顾的原则:制定公共政策在总体规划前提下,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使远期与近期成效达成兼而有之的原则。
3 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中的运用与实践
在我国大量的社会实践中,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从改革之初,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呼唤党的富民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带动了一大批人的劳动致富的热情,以至于农民担心政策变,成为当时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可见人们对政策的关心程度。可以说是党和国家坚持农村改革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和政府公布了有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企业中实行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抓大放小等一系列政策,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活力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特别是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必将带来企业的生机与活力。
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建立公务员制度,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政策,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有序推进改革的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目标的实现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就是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调控政策。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大量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政策投入,实际上意味着资源的投入,往往一项重要政策的出台,将带来一个领域的巨大变化。例如:一项“利好”的政策会带动股市的飚升;一项房改政策的出台会激活房地产市场;一个高校扩招政策的公布,会使更多的学生走进高校的大门,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一项增加国家公休日的政策,都会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刺激消费品市场,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