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变迁与党的建设_社会组织论文

社会阶层变迁与党的建设_社会组织论文

社会阶层变化与党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化与论文,社会阶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的自身建设以及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变化和影响,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新课题。

一、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呈现的特点

目前社会再也不是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社会成员职业归属也不再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等五种类别了。笔者认为,这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至少表现出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社会阶层类别的多样性。随着市场化、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从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成员中分化出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其归纳为六个新的社会阶层。社会阶层层数增多,显现出多样性。

二是社会阶层变化的持续性。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必将引起主要社会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各种因素都在继续发挥作用,社会阶层变化还将长期持续。

三是社会阶层间贫富的差距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各阶层间收入差距拉大。这几年虽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四是社会阶层变化的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阶层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而言,由于竞争激烈、风险不可预测以及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等,社会地位并不稳定。

五是社会阶层间利益诉求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各社会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但不同的社会阶层间也出现了不同的具体利益诉求。

二、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

阶级和阶层是党存在的社会环境。社会阶层发生的变化给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都带来了新挑战。

社会阶层变化使党的组织建设难度增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党员的结构、类型、分布和活动都呈现出了复杂化特点,再加上有些党组织对自身建设不够重视,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等因素,都使党组织建设的难度增大。特别是在新社会阶层较为集中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建设要克服的困难更多。

社会阶层变化使党员队伍建设难度增大。近年来,党组织开始广泛吸收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入党,使党员队伍活力增强,素质提高,但是党员队伍建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功利心明显;部分地区党员队伍中工人数量减少、比例下降;一些地方农村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党在农村的事业后继乏人;党员的个体差异性明显、流动党员增多等,都给党组织教育和管理党员带来诸多困难。

社会阶层变化给党的团结统一带来挑战。比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世界观、价值观迷失;有些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热衷于跑官要官,灯红酒绿,甚至腐败堕落,失去了党员的本色和操守。党员工作差异性增大、经济收入差别明显,一些党员遭遇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地位降低,产生离心倾向。

社会阶层变化给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带来挑战。各阶层都有其自身的组成特点、利益追求和视野局限,多种利益主体需求的复杂和冲突给各级党组织制定政策,带领群众凝心聚力、共同发展带来了挑战。怎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调动各阶层成员的积极性,是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现实难题。一些别有用心者对领导干部腐蚀拉拢加剧,怎样抵御各种诱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员干部面临的挑战。

社会阶层变化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稳固遭遇挑战。一部分工人由于社会地位难以提升,对党的感情发生变化。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对群众态度恶劣,甚至与民争利,致使党群关系疏远。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告诫全党“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三、积极应对社会阶层变化,着力加强党建工作的基本思路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政治动员和政治整合功能。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当前,社会阶层分化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越是这样,越是需要主流话语的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必然伴生新的意识,如竞争、效率、公平、公正等都是在新社会阶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凸显的理念,我们应该予以接纳和吸收,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开放、包容、与时俱进,从而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三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是干部作风建设最核心的内容。领导干部要切实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亲人,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深入基层,了解分析社会阶层的构成类型、特征、需求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善于同群众沟通,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是加快推动科学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形态出现向“橄榄型”转化的趋势,但还远没有进入理想的形态,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大,底层人数太多。因此,要积极构建、完善利益均衡机制,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政策等,缩小贫富差别,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二是增强社会公平、公正性建设,提高社会阶层间的和谐度。除了要在经济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外,还要在政治上保护底层社会成员的权益,制定符合社会各阶层共同发展的政治参与模式和沟通路径;进一步深化户籍、劳动用工、教育公平、干部人事等制度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各种矛盾、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征、形成规律和发展趋势等,从坚决维护群众利益、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爱等方面入手,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随着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壮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党建力量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领导团结各阶层成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扩大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的覆盖面。根据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属性、规模大小和党员人数的不同情况,采取单建、联建和挂靠建等方式,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规模小、党员人数少、分布面散的社会组织可以统一纳入属地管理,以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注册门槛高、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等,可以采取“行业协会+党组织”模式,以促进党务与业务两相长、共发展。加快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各方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各项保障机制。尽快解决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在其所在单位的地位、作用、职责等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党组织工作规范,保障党组织应有的地位。完善民主选举制度,选好配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党组织负责人培训并从物质、精神等方面构建起党务干部的激励和保障体系,提高其积极性。从机关、国企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中选聘素质高、有党务工作经验的人作为党建工作指导员,进驻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同时,加强对党建工作指导员的管理与监督,鞭策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党建工作中。做好物质条件保障工作。通过把部分党费、赞助等集中起来,通过已建立党组织的所在单位、业务主管部门及挂靠单位的经费支持,通过提取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上缴税利的一定比例的资金等方式,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党员活动阵地。

拓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渠道。围绕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等,展开培训和比赛活动,以提高组织内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推动所在单位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党组织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推进所在单位的文化建设;通过领导并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积极协调劳资关系,维护业主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实现多方共赢。建立党员信息库,全面了解党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内关怀服务,保障党员各项权利。

3.加强党内外民主建设

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制定完善党员权利实施的具体程序和办法,以刚性法规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选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增加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增强党员的主体地位。完善党内选举,扩大基层党组织直接选举范围,改革和完善选举程序和方法,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不断总结各地、各类型的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党代表常任制度,加快制定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会和党代表作用发挥的刚性规定。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党和国家的重大事务、重大决策,应先在党内作充分的讨论,广泛听取各级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意见;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应交由广大党员讨论或充分听取党员意见。完善民主集中制,切实处理好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辩证关系,使民主充分、集中正确。

切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真正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提高群众的参政水平。凡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听取群众意见;广开渠道收集群众的意见,在发挥原有制度、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机构,收集群众诉求,分析、研究群众需要,提供给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保障群众的选举权,让人民群众按自己的意愿选举当家人。加强监督,推进党务、政务等信息公开工作,建立与群众定期的沟通、通报机制,主动接受媒体、群众等的监督。充分尊重和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规范行业行为、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拓宽民意来源渠道,提高社会民主意识。

标签:;  ;  ;  ;  ;  

社会阶层变迁与党的建设_社会组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