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论文_谭蕾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论文_谭蕾

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 150080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发展,微信、微博逐渐走进大学生日常生活,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网络信息传播的新平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本文在分析“微时代”特点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据中商情报网讯:8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人,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量为2968万人,与2017年相比增长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

在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及使用情况中,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37亿人,与2017年末相比增长2140万人,在整体网民数量中微博用户数比例达到42.1%。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为微信、微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提供了可能,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微信、微博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微时代”背景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就尤为重要,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效性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机遇

(一)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平台,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动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理论灌输的形式,缺少双向的交流与反馈,所以教育引导是单边的和单向的。随着微薄、微信的发展,利用微薄、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为直接、方式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效性,有利于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微信、微博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传播媒介,有直观的视觉效果,更有利于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一特点将思想政治教枯燥的理论内容直观、生动和富有感染力传播给教育受众,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理论输入,有效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动教育。

(二)提升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外化的过程。

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客体地位,但在受教育过程中也有客体向主体地位的转变。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输知识的手段扩展了,方式创新了,受教育者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求知探索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洗礼和灌输,从而使受教育者实现了客体向主体的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还体现在教育者可以将理论学习的内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发表在微博、微信上,利用此平台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的“评论”、“转发”等功能实现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化转化,其次,教育者还可以培养榜样典型,认同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朋辈群体的影响,发挥教育引领的作用。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微信、微博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随着手机等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网络走进并充斥着大学生的生活,能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浏览和发布信息的需要,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具有极大帮助。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的灌输理论学习的过程,比如在学校的官网和官微平台上发布思想教育认知内容和社会热点解析,可以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管理权,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极化和舆情的“次生灾害”。

另外,通过“关注”学生的微博、微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对于关注点和疑惑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和排除,达到贴近青年、引领青年,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微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微信、微博的实时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本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传统载体对于当今90、00后青年来说比较单调和枯燥,容易产生距离感,失去亲和力。也无法适应大学生对于“微时代”的需求。

(二)微信、微博消息的真实性分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微信、微博在带给我们消息的便捷性同时也带来关于消息真实性辨别的挑战,信息的冗杂和信息传播者多样化的特点容易造成信息泛滥和负面信息的充斥,当未经证实的信息扩散时,极易引起青年的思想波动,产生网络暴力或者无意被网络谣言所煽导。

(三)微信、微博的互动性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性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微信、微博在互动性方面就比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线上线下双向互动,这种互动性也是及时的、双边的、有效的。

三、“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品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阵地。微信、微博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捷的渠道,所以要充分挖掘“微”平台和“微”资源,形成资源的整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性,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信息,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和平台,发掘特色优势,结合青年特点,树立品牌网络思政育人项目,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阵地。

(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拉近与受教育群体的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善于抓住大学生对网络新鲜事物探索的好奇特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来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微博、微信的运用正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的拓展,拓展了以往单调、枯燥的传播方式,更迎合当代青年的接受度。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跟新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性会极大的缩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微博、微信平台的使用能够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且更新畅通和及时,与大学生上网习惯相符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部分,教育者可以有意识的将教育内容用能贴近大学生、走进大学生内心的语言传递,增加大学生的关注度,让大学生愿意主动去了解、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可以优化内容结构设置。准确把握青年心理特点,根据不同阶段青年的不同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媒介上可以每天发布针对不同问题的不同板块内容,既提高青年对于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同时又结合自身获取相应的学习内容,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四)建设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性。

发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主阵地的作用,需要教育者建设具有鲜明个性的网络空间、个人微信公众号等,成为思政教育的“微达人”,引领青年思想;同时注重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影响作用,注重“意见领袖”的塑造和观察,让同辈群体去影响同辈,更好的达到网络思政开展的效果。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者的“微素养”。

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为了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目标,就必须要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识水平,又要有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同时还要把握住当代青年的思想动态,要掌握融入青年的方式方法。

教育者应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预警能力,增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控力。还要时时构筑起微博、微信防火墙,将恶意信息或者虚假信息有效筛查。同时也做好对信息的预警能力,做好预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马 洁,佟 丞.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

本论文为2017年黑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学生工作)项目编号:XGW201713

论文作者:谭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  ;  ;  ;  ;  ;  ;  ;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论文_谭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