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_化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_化学论文

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能力差论文,制约因素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因此化学学习中经过学生思考,提出存在于化学事物内部或者化学事物之间的问题,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基本活动方法,也是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化学学习效果的一种基本方法。“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问题越少,那么制约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调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调查方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学生座谈会以及找学生个别谈心的形式确立问卷内容),对我校初三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对我校316名初三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归纳出造成初三学生化学学习中提问能力差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敢问

农村中学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

2.不会问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的被动状态和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根本就没想过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老师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至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才会向教师请教该题怎么做?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大多数教师在解答时,也很少反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只是把答案呈现给学生。教师的教学思想上只注意启发学生答问的能力,而很少注意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提问和质疑的准备。再者很多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怎样提出问题的训练,因而造成学生不知道在课堂学习中应如何提出问题。

3.没机会问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发展,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由于是在“听课”,加上教师备课和教学时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一般不会安排一个时间给学生问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即使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想提出来,但没有提问的机会,等到课后,想到办公室去问,一则受时间的限制,二则教师太多又不好进去问。一般只能由同学间相互交流,如果交流后还不能解决,那么问题也只有留给自己了,时间长了之后就失去了提问的兴趣和热情。

4.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上以教为中心“注入式”“灌输式”的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比较普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从而严重扼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创造精神缺乏。

四、对策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和乐于探究的过程,就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提问,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提问教学策略:

1.提供“问题生长”的土壤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成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正是“问题生长”的土壤,要想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必须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热爱、尊重学生,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经过深入的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允许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因此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简单或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切忌挖苦讽刺,要鼓励,要有耐心,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影响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心灵的自由才会产生思维的自由。对那些成绩好,问题提的多且质量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并作为典型,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以带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问,在这种氛围中,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数量就会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提问能力就得到强化。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为“问题生长”提供了心理安全。

(2)转变教学方式

要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倡导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课堂上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探索,在相互交流、合作中相互启迪,促进问题的提出,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答问”的时间,分配一些给学生“提问”,以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条件。每节课在结束时留给学生一定的提问时间。如在学习“金属的活动性”时,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发现和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很多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深入。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问题的生长”提供了心理自由。

2.训练“问题形成”的方法

很多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并不表示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受过产生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提问技能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去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得出是在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的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2)对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提出问题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CO[,2]气体不能使浸过紫色液的干燥的纸花变色,而如果向干燥的纸花喷水,再通入CO[,2]气体,紫色会变成红色,为什么?

②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无水硫酸和浓H[,2]SO[,4]都吸水,原理是否相同。

③假定条件,寻求结果。例如实验要制取CO[,2],如果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结果会怎样?

④改变命题提问。例如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变为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⑤从“异常”中发现问题。例如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为什么没有铜析出?

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冬天为什么不能将煤炉搬进浴室内?重大庆典活动,为什么不能用氢气充气球?

(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同学把石灰水滴入少量的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4)对于化学计算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提问

在完成一道计算题的基础上,要经常反思下面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这样做?②不这样做行不行?③有没有其它替代的方法?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⑤条件增减后会怎样?⑥与它相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⑦条件和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题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通过以上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一些方法,在学习化学各部分内容的知识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问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从而能不断地提出问题。

3.畅通“问题解决”的渠道

对于学生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明确解答。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应及时向学生说明,但在课后也要通过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及时给学生一个较满意的答案,切忌不了了之,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还让学生准备专门“问题本”,这是因为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产生的问题受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制约,没能及时提出;有些问题是学生在课后的阅读、训练中出现的,学生可利用“问题本”随时记录下来,随时间教师,或通过夹在作业本中上交到教师处,教师在“问题本”上给予详细的解答。如果遇到有价值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向全班公布,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并认真深入地思考化学,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渠道畅通后,学生提问的兴趣和热情都会比较高涨,学生愿意不断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当学生在翻看“问题本”时,可以感受学习化学的艰辛历程和成长的轨迹。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社会、学校、家庭也要倡导提出问题的氛围,把“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作为衡量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追求使学生形成有效产生问题、进入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未来可以创造性地应答没有遇到过的挑战,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

标签:;  ;  

化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