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形态论文,路径论文,吸引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1)02-0032-0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党在思想精神领域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为社会转型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核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何,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否具有科学性、包容性、时代感和民族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P16)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根本保证和理论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指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实际、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包容性和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鼓舞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在共同的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共同的理想追求,才有可能团结一心,克难攻坚,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精神支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是凝聚人心、激扬斗志的强大动力,改革创新是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引领转型时期的社会风尚树立了道德标杆,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要通过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坚持以德立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党德建设

党德就是指政党的道德水平,一个政党道德水平如何,往往决定着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强弱。党德代表了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导向,只有以德立党,以德建党,立党才能立得牢,执政才能执得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道德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加强道德建设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为全面加强党德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强调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党的道德包括每一个党员的道德、党的领导干部的道德以及全党的整体道德。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2](P20)党的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是党德的具体实践者和体现者,全党要通过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以德立党的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党德建设的全过程,不断巩固和提升党的道德水准和道德影响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新时期加强党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全党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需要正确的理论、纲领、路线和政策的贯彻,而且需要全体党员在思想、道德、精神、情操等方面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共产党员作为先进人群,应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标杆。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的程度决定着整个社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力度。要通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全体党员不仅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还要做群众的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全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世界观的树立和改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胡锦涛同志在《领导干部要带头增强党性》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和坚持,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会随着党龄增加和职位上升而自然获得,必须经历一个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的过程,一个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理论、投身社会实践和自觉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这三条基本途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过程。”全党应当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时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来进一步推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共产党人所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全党要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在社会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共产党员的价值观也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趋势协调。全党应当在坚持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同时,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应的新的价值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确立民主法治观念,崇尚服务,崇尚科学,树立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加强党德建设提供了新的精神资源。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德建设,需要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开掘新的精神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形成,标志着党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也标志着党德建设的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有了新的、更为深厚的精神资源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向全党明确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的思想建设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加强党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蕴涵着理想和信念两层含义。在理想层面,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向全人类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在信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心和执著信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长远目标与现实追求的统一;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反映了一种为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始终是引领全党加强党德建设的宝贵精神资源。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的结晶,也是广大共产党员应该弘扬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德引导民德,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关乎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政组织必须把加强党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全社会道德风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加强教育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宏观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在转型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效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被各个社会阶层所接受和认同,发挥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一个新的理论要想获得广泛认同,就必须进行理论灌输和宣传引导。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提出到获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同样也需要宣传教育和正确引导。教育引导的目的是让全社会都能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从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思潮、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许多本来很清晰的价值认同现在却变得模糊起来,许多本来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念现在却受到了广泛置疑,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在全社会确立一个核心价值理念,这个核心价值理念不仅仅是在执政党内部得到认同,更重要的是能让全社会都能认同和接受。执政党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代替人们去表达思想观念和心理诉求,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性日益增强,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广泛认同。

从宣传教育的角度看,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不可能使每一个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达到同等的整齐划一的水平。宣传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强求思想的硬性统一,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有比较才有鉴别,不管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自动就会让人接受的,只有拿出来让人们进行比较,才能鉴别出哪种价值观念更先进更科学,哪种价值观念更值得坚守。即使是一种非常先进科学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接受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必须坚持把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统一起来,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阶层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先进性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内得到一致的支持和认同,不允许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言行,要把是否能身体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评判党员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虽然不同的党员个体之间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但是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含糊。试想,如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都不能切实践行我们党自己提出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充满疑问,摇摆不定,那么如何谈得上让其他人去认真对待和信奉党提出的这个核心价值理念呢?全党上下都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并把是否能有效推动、宣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是否符合一个共产党员要求的根本标准。广泛性的要求主要是针对党外群众而言的。向党外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使他们能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最起码要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抵触、不反感、不置疑,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引导,使他们能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先进性的要求和广泛性的要求是统一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P9)在宣传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也要牢牢抓住人们对执政党的期待和愿望这个根本,创新宣传手段,创新宣传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不断掀起全社会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社会思潮占据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

从舆论引导的角度看,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获得广泛认同,还必须高度重视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在舆论宣传领域,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一定要树立阵地意识,强化舆论宣传,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据各种媒体的主阵地,形成强势舆论氛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化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1](P15)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善于做媒体工作,善于在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交锋的条件下把握主动权,唱响宣传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媒体宣传虽然要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但是对各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各种不良现象也要予以正面回应,使人们在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和鉴别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和引领性。单纯地限制所谓的负面报道是不可取的,应该抱着“凡是有利于促进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报道都是正面的,凡是不利于促进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报道都是负面的”的新型媒体观来进行客观的宣传报道。近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成为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新兴媒体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覆盖面广、影响程度深、即时性强、信息量大、形式灵活等特点,具有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党要充分运用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大对新兴媒体发展的扶持、引导和管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于新兴媒体之中,取得在新兴媒体宣传导向上的主导权、主动权。无论是传统媒体也好,新兴媒体也好,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式上都要灵活多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另外,还要针对国际上媒体竞争的新形势,加大媒体建设力度,突出我国媒体宣传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在国际上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和认同。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6月26日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所强调指出的那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任务更为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三、推动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微观规范作用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外化为人们的自觉实践,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为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行为具体规范,不但要靠宣传引导,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感召力、说服力和科学性,还要靠制度手段,推动制度创新,从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等层面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相对于宣传引导,制度建设是一个相对规范的硬性约束手段,是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新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宣传、舆论引导来发挥其宏观引领作用是必要的,但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被感知、被领会,还必须有必要的制度化的载体来支撑并作保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微观规范作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考虑到在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中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基本要求,使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体现出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社会管理的全过程。政策、制度、法规、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轨迹和方向,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刚性规范,也要同时注意灵活性和有效性,不能让人们理解成为是一种强制灌输和硬性推进。制度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忽视了人们的心理诉求和主观感受,在实际推进中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政策层面,主要包括党的政策和政府的政策两个方面。在党内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决议、决定中首先要有直接针对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要体现出连贯性、一致性和持久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定位、目标及要求要阐述清楚,更多从宏观方面着眼,为具体的操作提出明确的规划和方向。另外,还要制定专门的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逐渐形成为全党全民共识,突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政府政策层面,就要重点突出具体的操作性规范的制定。按照党的政策确定的方向,在具体的细节处着手,出台具有执行效力的政策。在执行层面,要保证党和政府出台的每一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策都能落到实处,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以及考核评价机制;这里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效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过是一项软任务,可抓可不抓,可管可不管,这种错误思想倾向是万万要不得的。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中,体现在具体的执政行为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促进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在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等。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领域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并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贯彻落实,那么就有必要在宪法和法律上体现出来。不一定要制定专门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法律,但是在法律的制定中要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要在宪法中体现出这一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理论创新,自然要通过法定的程序,上升为宪法的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多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主要靠的是人们的内心认同,不可能靠具体的法律条文强制人们来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因此,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中只能体现出一定的导向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在具体的法规条文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有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和义务,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这一点,以促进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外,还要创新思路,在司法实践中,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只要是不与法律相冲突,不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同样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可以作为司法裁判的重要依据。因此,如果在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的制定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那么就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社会管理体制层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4](P2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团结力量、凝聚人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要求社会管理体制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上要坚持解放思想,既要确保社会稳定,也要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在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病,增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弹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要重视民间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民间组织的发展成长,坚持开放性思维,使各种民间组织能成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在社会转型期,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不断提高,党要给予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造宽松的空间和宽容的氛围,鼓励、引导公众参与,使社会和谐的目标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思想基础贯穿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全过程。

标签:;  ;  ;  ;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的路径分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