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肖耀根[1]2003年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正确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方法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较好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总结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科学心理学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种类、运行的网络、制度、要求、原则和途径等问题,是在方法论问题上所进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王畅[2]2014年在《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经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存在着跟现代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实效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不断进行创新,自觉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创新求发展,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的超越,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总结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做了详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必须依靠人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体的要求与教育客体的需求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深入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内涵。本文从一般方法的概念和特性入手,逐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特征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关系,又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特征和结构体系,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叁个方面概括了方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状,论文首先肯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的成绩,表现在其科学性和现代化发展趋势方面都有明显地增强,并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多学科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者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未能实现有机结合、方法的实施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以及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等几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影响,另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下进行创新,这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整、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与创新,要以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和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叁方面的层次结构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中,体现为以理服人的理论教育法、主客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法和体现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中,体现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示范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教育法和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中,体现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学方法、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教育法和“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只有将以人为本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张微[3]2015年在《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这就意味着围绕“怎么办”展开的方法操作性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决定了方法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但是,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剧烈变化,面对效果弱化和学科边缘化的压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目标、内容、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现代学术研究系统的交织化和复杂化使得学科间理论交流、融合、借鉴、延伸成为必要和可能,心理学因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似的人学课题和在深入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规律上取得的成果而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人性化、操作化的借鉴视野。为此,本文系统研究了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相关概念、现状与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借鉴依据、借鉴原则、借鉴目标、借鉴途径和借鉴成果,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思考成果和实践操作体系,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这一基础理论的研究视角。1.论文阐述了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概念,明确了其内涵和研究范畴,分析其功能与特点;梳理了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审视其发展成就,深入分析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存在的问题,认为各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咨询技术大量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但心理学方法论如何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补充,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解构这种借鉴,还需进一步准确定位和精细研究,也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和实践体系奠定了基础。2.论文分析了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建构的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认为在心理学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进行创新和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和心理学方法论中抽取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认为借鉴的可能性源于二者方法论运用目标具有关联性、方法论原则具有相似性、方法论内容具有可补充性、方法论一般层次具有共通性,明确了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现实性、理论性、主体性”的叁重建构目标,树立了“总体性对话、本土化衔接、同质性对接、异质性并存、断裂处补合”的学科方法论对接原则。3.论文构建了由原则、立场、视野、理论思考及实践应用构成的完整借鉴模型,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借鉴是学科方法论层面的,研究目标是力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完善,主要手段是吸收借鉴,拓展途径是从心理学视角透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行整合与再生;在借鉴过程中梳理出心理学现象学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以及整合立场的方法论为借鉴视野中的资源,达到了完善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丰富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要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维走向的超越的叁重效果,并展望了未来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发展方向。4.论文注重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解决了方法论理论的落地问题,构建了心理学方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要素实现其方法渗透和作用发挥的操作体系,细化了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应用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塑造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补充作用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营造渲染。论文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方法论体系,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彭立春[4]2012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业创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影响千万家庭的生活、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已成为高等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个性化辅导,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构建价值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开发职业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和促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帮助大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内容的社会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促进职业生涯教育创新,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和组织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化解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通过现实考察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现实困顿,通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和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的现状的调查,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和原则内容和方法、载体和机制的创新。本研究对职业、就业、创业、就业指导、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教育等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依据,回顾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分析了以美国为例的国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历史概况和主要特征,以湖南省高校为例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观念现状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实证调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诉求。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切入点与规律、结构和功能,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与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职业生涯理论为重点的理论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职业理想教育,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的职业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方法价值引导法、价值渗透法、价值干预法,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有课程载体、活动载体、辅导载体、网络载体。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机制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涵与方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的推进和创新做了有益的探索,从理论上探索构建价值制导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李蔚然[5]2013年在《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之多元文化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从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对大学生产生重大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方面属于尚不太成熟的群体,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被一些负面言论和反动势力煽动利用,如不及时加以防范、引导和教育,对学校管理乃至社会稳定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高校肩负着培育祖国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突发事件的产生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任务与新挑战。由此,考察新时期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得失、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建构策略,在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为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与丰富的案例支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与有效性,维护社会与校园的安全稳定。本研究将从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展开,具体探明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从问题出发,明确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嬗变发展、借鉴启示、现状问题、构成要素、目标设定、内容形式、方法创新、运行过程、实施途径,并从国外经验、历史回溯和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与思考,构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体系。本文首先从突发事件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入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调研,选取了武汉地区高校作为样本区域进行小范围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了解认识情况,分析其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和在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中及存在的问题,在历史研究与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相关结论。在理论研究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高校应急教育体系,最后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实现的路径。整篇文章分为八章来讨论上述问题,具体内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章导论。阐述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选题来源、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不足,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本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源自对博士生承担的两项中国科协科研项目内容的思考与深化研究。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试图完善突发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帮助高校科学应对当前各类突发事件,加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第二,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叁,了解剖析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改进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第二章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论。首先,从突发事件的概念分析入手,总结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与新时期突发事件的新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复杂关联、普遍关注、处理紧急、严重危害、影响滞后的特征,新时期突发事件又呈现出数量多、传播快,紧扣民生问题,伴随谣言,危机政府信誉等新特征。目前,我国突发事件呈现出了高发频发的趋势,灾害疫情,事故灾难,食品安全等问题尤为突出,突发事件造成的重大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社会损耗、严重的心理影响、政府形象的损耗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同时也危及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随后,本文分析了形成的背景、原因,同时对社会突发事件与高校校园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归纳。在体制改革与杜会转型带来的冲击,网络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新变革,多元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的大背景下,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原因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变化加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法制与监管相对滞后;内部原因主要表现在不科学的改造自然,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封建迷信思想,崇尚伪权威,网络平台的谣言散播,社会心理演变与媒体不实报道等。与此同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改革发展探索作中的失误与困难,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以及青年学生自身的弱点被利用等都是导致突发事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造成影响的原因。在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一贯重视从思想上、政治上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新时期大学生呈现出了矛盾性、多元性、功利性、自主性交融的新特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与手段落后都对突发事件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叁章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本章主要试图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分析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原理和质量互变规律、人的本质的学说、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突发事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样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指导。同时,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危机管理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的教育环境论、社会适应理论、人格自律理论,以及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体系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及法律上理论支持。通过分析突发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得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社会动员、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是化解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同时,突发事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适宜环境、事件性契机与丰富素材,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二者是一种互促互进的关系。第四章基于突发事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经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类型及途径,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基本看法。接着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应急预案设立普遍增多,制度逐步完善,普遍组建临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构,且注重阻隔不良信息的传播,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重应对轻预防、缺乏迅速及时的信息沟通渠道、未建立系统的应急教育体系等,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教育内容缺失尤为明显。随后,通过分析了我党在基于突发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和美国高校应急管理的相关经验后,得出对我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与借鉴。第五章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首先,分析了开展基于突发事件的高校应急教育的紧迫性,主要源自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产生冲击,真相不明与媒介恐慌对大学生科学认知产生阻碍,社会负面影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感产生动摇,突发事件易引发大规模学生群体性事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感下降,亟需从思想上、科学普及上、政治上、管理上对大学生进行疏导与教育,发挥大学生在公众中的表率与积极作用。其次,根据社会现状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将针对突发事件开展的高校应急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了应急生命教育、应急科普教育、应急心理健康教育、应急思想政治教育和奉献教育这五个层次,通过提高预见性、体系常态化、应对多样化、培养后备军的策略进行实施。随后,通过分析大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高校应急教育全过程的定位。第六章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章集中论述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制度等的问题,针对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其体系构建进行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具体分析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过程性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人本性、差异性、务实性、效率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理论教育、案例强化、心理辅导、榜样激励、实践体验等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背景中的效果实施。第七章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根据前面六章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本章从学校层面与社会层面提出了路径建设的思路。就高校而言,第一,继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建立应急预案;第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案例的补充更新;第叁,根据高校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积极运用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活动载体开展体验学习;第四,加强网络舆论的监控与引导,增强学生对反动、虚假、煽动信息的识别与阻断能力;第五,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阶段式的心理干预;第六,搭建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资源利用、更新与评估机制;第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创新工作的方法与手段。就社会而言,应当发挥政府管理、大众传媒、法规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在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维护政府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第八章是结语。本章对全文的观点、创新点及研究的局限性作出总结。

刘妍[6]2012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和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强,社会、人才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从数量上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趋紧,质量上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心理上承载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造成了畏难、抑郁、苦闷、孤独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和谐教育重大而紧迫。高等学校要把心理和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着力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使之成为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理想信念,而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状况,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心理和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问题,培养大学生和谐的心理机制和良好的情绪、意志,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的价值认同感、成就认同感。有了意志品质的和谐,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和谐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本论文的具体结论有以下几个和相应的对策建议。(1).当代大学生的畏难、抑郁、焦虑和孤独心理等问题日渐突出,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度逐渐下降,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也造成了很多的不利因素。(2).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分不开。(3).要想彻底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和谐发展,首先,应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来为大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意识,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第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悦纳自己的潜在意识、自我意识,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现实,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抗压能力;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恰当的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将老师作为自己的知己。(4).在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大学生应该学会自我调整和相互接纳;第二,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友爱、相互尊重;第叁,处理问题应该有自己的立场,不应该盲目的随从。

蒋翠云[7]2012年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和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着过于关注大学生问题和缺点,忽视大学生固有和潜在积极力量与美德发展的消极教育倾向与特征,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教育效果不佳的困境。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引入新的理论和理念,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思潮,它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人本身固有的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与美德,以促进人自身积极力量和潜能的开发,使人生活得更幸福。论文介绍和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并将积极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加积极的教育理念,即积极观、幸福观和发展观,以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实施。将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导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树立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是学习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其内在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论文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和大学生心理过程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机制。这些内在机制分别是:积极认知,包括关注自身积极力量、形成高度自尊感和具有良好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感、对现在的主观幸福感、对未来的乐观情绪;积极品质,包括智慧、乐观、希望和卓越;积极行为,包括见德思齐、良好习惯和慎独。用积极心理学来关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及其思想、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笔者初步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具体策略,它们分别是:建立大学生积极认知的方法,激发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方法,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行为的方法,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环境系统的方法。

胡恒钊[8]2012年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结合当前网络时代的背景,在梳理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契机与挑战、剖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缺陷、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困的基础上,对高校现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了反思。然后从系统的视角来审视构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各个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尝试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主要维度,按照组织者、参与者所起的主次作用不同,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划分为:教育工作者主导的网络“叁育人”方法、受教育者主动的网络自我教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参与的网络双向互动方法、师生员工共同营造的网络环境优化方法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网络合力育人方法这五大类基本实施方法。最后本文阐明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科学发展趋势。

张海兰[9]2017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迅速开展,社会利益格局打破重组,社会急剧变化,生活节奏加快,一系列变化使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致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动摇,思想道德失范行为频发,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人格分裂不断加剧,自杀事件呈上升趋势,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本。实践证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健康心理的支持,心理教育关系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因而,心理咨询作为长期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心理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当前,其功效再次引起广大学者进一步审视和研究,但目前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依旧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知识,广泛吸收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的运用实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文章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的概述。本部分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基础,进而明晰相关概念,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等。同时理清心理咨询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法运用特点,为心理咨询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问题及归因分析提供理论指导。第二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中的问题及归因。这部分以问题为中心,以提升心理咨询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效果为目标,依据心理咨询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特点,结合文献资料、相关研究资料以及实践,从教育主体、方式、过程、评价等方面,探寻心理咨询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第叁部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实效的策略。最后部分以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目标,从运用的原则、运用的科学性、运用的专业性、运用的系统等四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这一章集中体现了本论文的创新点。

于钦明[10]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有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提升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力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内外各地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也极大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由长期的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这是个最大的不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方法要想“管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从满足人精神世界的知、情、意心理需要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建构视阈、内容体系、程序机制以及实践应用等问题,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期的要求,具体的方法结构、过程、内容体系、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四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的历史梳理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体现人“知、情、意”心理活动的“疏”和体现人的思想意识要求的“导”为双维视阈,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启发思维、疏通心理、引导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澄清思想困惑、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自我教育而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虽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实践。本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笔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思想道德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也对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阈,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和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并对每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认识性和交流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过程及运行机制也应该体现一定的交流性要求。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分为内涵结构、过程要素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对相关的结构要素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力求把“知、情、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行”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唤醒情感、启发思维、引导需求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最后,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对策,提出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叁个结合”实践途径,探讨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独特作用。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诠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D]. 肖耀根. 武汉大学. 2003

[2]. 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 王畅. 辽宁大学. 2014

[3].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D]. 张微.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 彭立春. 中南大学. 2012

[5]. 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蔚然. 中国地质大学. 2013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和谐研究[D]. 刘妍. 吉林农业大学. 2012

[7].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 蒋翠云. 中南大学. 2012

[8].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D]. 胡恒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

[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法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海兰. 西南大学. 2017

[10].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 于钦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