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鼎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各个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得不说四通八达的道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路桥施工不仅是建筑行业所重视的一个问题,它同时还牵涉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软土路基施工技术是保证良好地基的关键因素,但同时也是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只有将市政道路工程软土路基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改善,才能够保证路面的安全,尤其是车辆以及行人行驶的安全。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大量的道路工程建设工作中,其最为常见的地质为软土地基。实现软土地基的优化处理,能保证工程的质量。当其产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不仅会降低道路工程的质量,也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掌握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将促使其工程质量的提升。
2 软土地基的特点
由于软土本身的特征,它对地基施工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在这里,从软土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1)软土中含有很多的水分,这样会使地基的承载力大大的减小,软土中还含有一些表面带负电荷的粒子,比如粘土粒组,粉土粒组等。这些粒子会与周围的阳离子以及水分形成一层水膜,加大了软土中的含水量。(2)软土地基没有良好的透水性,这样会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固结的速度受到影响,在软土中的有机物质超过了限制时,土体会有气泡产生,就会造成土体水分渗透通道的堵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房屋的建筑的时候,应该将地基沉降的一定水平才能稳固下来。(3)当土地的荷载剪应力作用到软土地基上,就会产生缓慢的剪切形变,降低了抗剪强度,呈现流变性状态,这样就有可能在出现主固结沉降之后,再出现次固结沉降。软土存在的这些问题,对道路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会影响道路的平整,这样不仅会使人们在行驶过程中感觉到不舒服,而且可能会对人们的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另外一个是软土可能会造成地基的沉降,对道路造成整体性的破坏。
3 软土路基的危害
3.1 施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大
道路施工后沉降或不均匀沉降较大,导致道路竣工后,路基沉降造成各种路面病害,如裂缝、错台、坑洞、桥头跳车等,降低车辆行驶舒适性,影响行车速度,减小道路使用寿命,增加道路后期维修及养护费用,严重时,危及行人及驾驶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
3.2 施工及运营期间路基稳定性差
路堤填筑期间,上部的填土产生的附加应力加载过大或过快,底部的土体越软,其竖向压缩变形的同时伴随有较大的侧向变形,当软土的附加剪应力大于抗剪强度时,发生失稳剪切破坏,路堤垮塌、滑坡、塌方。一般软土路基下伏软基分布不均,厚度不等,而作为整体的路基在道路运营期间,基础在不断进行着差异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变形过大,路堤整体性不足,就会发生失稳破坏。
4 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
软土的地基施工技术根据当地不同的情况来制定相对应的方案,不能以偏概全。因为软土地基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建设者要充分了解当地软土的特点,然后利用适合当地地基的施工技术进行建造。在施工前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地基的沉降与稳定。地基的固结和地基的变形会引起地基的沉降。为了防止地基的沉降,建设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下面是几种针对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以供大家参考使用。
4.1 表层处理法
表层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对软土地基的表层做出分析。在大多数发展情况下,主要是为其添加一些合适的材料,并增加排水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确保能将软土地基中存在的大量水分排出去,也能减少表层上的含水量,确保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以达到良好的处理目的。在该方法使用期间,其具备的优点能够实现软土地基的优化处理,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也能在深层次范围内,实现软土地基的处理工作,避免其对土质结构产生很大影响,确保在积极防范基础上,降低对土质结构产生的影响,也能实现软土地基切变现象的防范工作。在该方法使用期间发现,不仅能将软土地基表层上的水分进行排除,也能促进沙土处理工作的完成。在排水处理工作中,也能通过对施工现场实际发展情况的分析,挖一个排水槽,确保排水工作的完善性。
4.2 浅层处理
浅层处理法是一种处理软基的物理方法,其施工技术难度小,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浅层软土路段及不满足路面结构及路基对地基强度要求的低填、浅挖路段,如表层存在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的路基段落。常用浅层处理形式有排水垫层、浅层置换、浅层加固、抛石挤淤等。路基浅层软土深度小于3.0m的路段,处理形式可选择排水垫层、浅层置换或浅层加固;路基填筑高度小于2.0m的路段及浅挖路段,处理形式可选择排水垫层、浅层加固;浜塘、河滩及常年积水的洼地,表层为流塑状软土且厚度较薄时,处理形式可选择抛石挤淤。
4.3 复合地基法
复合地基法在实际应用期间,其具体的执行流程是将一些结构体比较强的结构装置到天然的软土地基中,保证能实现结构体和天然土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都能承担上部结构的负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看出,该方法不仅能使软土地基得以置换,促使其密度符合一定密度,也能保证其获得良好的建设成果。在对复合地基法进行使用期间,还需要注意到相关问题,如:对结构体的装置方法、材料等科学选择,确保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满足地基的置换作用和密实程度,也能在不同发展程度上促进软土地基承载能力和强度的提升。
4.4 复合地基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或被改良的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在荷载作用下,基体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作用。复合地基种类有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灰土挤密桩及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一般情况下,复合地基的处理方式参照地区土质情况拟定。水泥搅拌桩适用于十字板抗剪强度不小于10kPa、路基填土高度不大于6m的软土路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15m,当有机质含量大于5%,塑性指数大于25或地下水具有腐蚀性时,需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高压旋喷桩根据其加固作用确定其适用范围,该方法可提高地基强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流塑、软塑或可塑黏性土、粉土、砂土、黄土、素填土等软基,处理深度可达20m。对土中含有较多大粒径块石、坚硬黏性土、植物根茎或有机质的,对淤泥和泥炭土以及已有建筑物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通过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
5 结束语
道路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出行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人们的生活出行变的方便,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道路的质量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保障。道路的质量关键是看路基的情况,只有保障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才能使人们的出行安全得到保证。在建设路基的过程中,道路软土地基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对象,道路建设者需要了解当地软土的特征,根据情况来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许昭萍.浅析市政道路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江西建材,2016(03):184+188.
[2] 于达,杨秋萍.市政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5(11):31-33+11-12.
[3] 高建.探析市政道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17):184.
论文作者:肖丹,刘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地基论文; 土地论文; 路基论文; 道路论文; 土路论文; 表层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