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给力课堂论文_刘灿斌

融入生活 给力课堂论文_刘灿斌

刘灿斌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 362122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从‘生活’到‘教学’,再从‘教学’到‘生活’”这一良性循环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同仁所认可并加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超越时空,为我们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以一具体的“生活化教学”为例,通过设置“导入情境”、组织“探究互动”、创设“体验情境”、引导“自我反思”、安排“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丰富、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历程,唱响了“融入生活,给力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融入 “生活化” 给力 课堂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从‘生活’到‘教学’,再从‘教学’到‘生活’”这一良性循环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同仁所认可并加以实践。在这方面,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揭示了教育的客观规律,超越时空,对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他所说的“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便是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融入生活,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增强学习兴趣,把握学习规律,掌握知识技能,收获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教学”,这样的课堂才“给力”。

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人教版)中《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例谈“生活化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在导入情境中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唤起兴味。学生有兴味,就肯定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那么如何启发引导,使学生乐学呢?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人的学习都要在一定的心境及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自主、有效地进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条件,通过播放电视剧片断、时政要闻或组织学生排练节目、表演小品或介绍那些发生在身边有意义、有影响的生活实例和社会现象等多种形式,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对本课题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进入本课前,笔者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纪录片——《魅力泉州》,然后小结导入:“片子的导演和制片人是用什么来展示泉州的魅力呢?是用一个个劳动成果,是泉州人民用辛勤劳动创造了如此极具魅力的泉州。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多媒体放映故宫、长城、长江三峡、埃及金字塔等照片),劳动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对个人而言,劳动也是谋生的手段。所以,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要从小树立这样一种荣辱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光荣的劳动者,主要途径是就业,但不是每个求职者都能如愿以偿,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社会上存在一种‘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这与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求职者的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新时代劳动者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进入《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学习。”这环节中,该纪录片的素材源于生活,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可感可知,架设了从“生活”到“教学”的桥梁,拉近了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形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体现了“用生活来教育”的要求,不仅使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有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端,而且初步形成“劳动光荣”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探究互动中感知生活

遵循“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自学、整体感知教材后,安排学生围绕“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就业观念有哪些?”“参加工作前,我们应做哪些准备?为什么?如何促进就业?”“参加工作后,可能遭遇哪些侵权行为?如何应对?”等三方面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探究、合作互动。这些问题源于生活,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学生讨论起来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自身的经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及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提出许多富有个性的见解,增强了课堂的活力,达到了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求真务实态度、多元思维品质及升华情感的目的。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对“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体会也就更加真切和深刻。

三、在情境创设中体验生活

情境体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在情境中体验与思考,从情景模拟中认识生活现象、领悟理论观点,解决生活问题,是“生活化教学”的直接要求和生动体现。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按照“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要求,在安排学生表演了一个反映“生活中一位求职者在某次招聘会上的求职经历及求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偏差”的小品后,设计了如下练习:“小品中求职者观念属于什么样的择业观?如果在这个招聘会上没有找到工作,你会建议他通过哪些方式去找工作?如果没有一家单位愿意跟他签约,你会向他推荐什么工作?”这样,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生活化”场境与教师的开放性设问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形成了从“教学”到“生活”的纽带。学生在从“学”到“用”的和谐氛围中,感受到“经济常识”就在我们生活中,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到成功产生的愉悦。

四、在自我反思中总结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有所思想,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发现不合理,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使自己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本课课堂小结后,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反思:“我们以前的劳动观、就业观、维权观科学吗?有什么不足?你如何看待父母、亲戚等身边人群的工作?你对他们的当前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你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回忆一下并再次体会其含义。”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自主监控,在反思学习方法中学会扬长避短,在审视已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实现内化,在自我反思中总结生活,对构建和谐课堂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同时,课堂的活力也在反思中彰显出张力。

五、在实践延伸中走进生活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观点与新课程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本课教学结束前,笔者安排这么一项课后实践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的民工劳动保障情况,写出建议政府、企业、民工如何增强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调查报告。”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生活,自觉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在课后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消化本课难点,提高实践能力,提升知识水平,使课堂的活力得以延伸。

总之,“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六大解放”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课堂上,通过设置“导入情景”、组织“探究互动”、 创设“体验情境”、引导“自我反思”、安排“课后实践”等一系列活动融入生活,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丰富、提升了学生的生命历程。

论文作者:刘灿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融入生活 给力课堂论文_刘灿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