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商及其商数_卡耐基论文

论情商及其商数_卡耐基论文

试论情绪智能及其商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数论文,试论论文,情绪论文,智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评介情绪智能及其商数的由来入手,给情绪智能的定义作了具体的阐释,给情绪商列出了一条公式,并对卡耐基的“成功式子”的问题作出必要的剖析。

【关键词】 情绪智能 情绪商数 智商 七情 六欲 五觉 和合

情绪智能、情绪商数这两个术语,是90年代初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萨洛韦和纽罕布什大学的约翰·迈耶提出的,是他们研究个体走向成功时为表述某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而使用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前者占20%,后者占80%,还列举不少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美国科普作家戈尔曼以《情绪智能》为名写了一本书,对它作了洋洋洒洒的阐发,还提出“情绪商数”的问题,在美国社会广为传播,引起诸多议论。这些术语和观点,近期已传入我国,看来也不无影响。但是,何谓情绪智能?何谓情绪商数?非但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界定,反而两个术语有混为一谈之嫌。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由专门的学科专业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的转变,如何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水平?正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而传入来的术语及其观点,与我们所要实施的素质教育又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术语和观点作出具体分析,不能人云亦云,带来误导。

一、情绪智能的基本含义

何谓情绪智能?戈尔曼没有正面回答,但他提到“情绪智能的原素有四: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控制欲念、与别人融合相处、及在遇到挫折时屡败屡战,不气馁。”〔1 〕香港大学赵志裕和香港科技大学康萤仪认为,“情绪智能是指能在适当的时候,合理地、恰如其分地向适当的对象抒发个人的感情。”〔2〕国内学者吴雯芳也述及, 情绪智能是指“人们调节情绪、控制情绪的能力”〔3〕。这几种说法, 只能使人们对情绪智能产生一种模糊的简单化认识,还达不到对它从整体上有一个本质性的把握。其实,关于调节、控制情绪和理智抒发感情的问题,我国学者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只要把这些论述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就可为情绪智能给出一个符合科学的定义。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工作,思之再三,认为可以给情绪智能以下述的定义:所谓情绪智能,是指人具有一种善于调适五觉感受、平衡六欲取值、控制七情抒发及保持八方和合的理智和能力。具体分述如下:

所谓调适五觉感受,是指调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感受,使其与外界的各种刺激相适应。我们知道,五觉不仅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或信息的刺激)的传导器,而且是沟通心灵感受这些刺激的分辨器。如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诸颜色,就是由视觉接收、传导进去,并经心灵感受、分辨出来的;又如甜、酸、苦、辣、咸、涩等滋味,就是由味觉接收、传导进去,并经心灵感受、分辨出来的。五觉属生理感受称为感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灵感受,属心理感受称为知觉。知觉比感觉更复杂细腻,因而很难描述,如甜、酸、苦、辣本属生理感受,但作家们却用它们来描述人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尽管多种多样,但是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种:感到舒服的谓“好受”;感到不舒服的谓“难受”。一个人在进取中遇到挫折或失败,就会感到“难受”,就需要“情绪智能”来调适了。有的人所以能做到“难不倒”、“败不馁”,表明他不仅具有这种“情绪智能”,而且已经在其间发挥了作用。有的时候,“好受”也需要情绪智能作出必要的调适,所谓“胜不骄”,就是不要让胜利冲昏了头脑,以免闹出“乐极生悲”的恶果来。

所谓平衡六欲取值,现实地说,六欲主要指人的食欲、性欲、知欲、名欲、利欲、权欲(或称官欲)。但也有人认为好胜者的胜欲,爱美者的美欲,也是现实的人欲。其实人的欲求是千种万样的,故现行词典给“六欲”以“人的各种欲望”的诠释。欲望具有深刻的主观性和个性,正因为如此,它是个体主动追求客体刺激的启动点。欲望一经启动,什么动机、兴趣、意志、感情等心理因素必将被带动起来,围绕欲望的实现展开各自的活动,为其尽忠效劳。欲望向目标进取时,可能是只有一种欲望“单枪匹马”的“孤军作战”,也可能是多种欲望“并驾齐驱”的“联合进军”。在进取的各种欲望中,其取值也有高、低的不同。一般来说,进取的欲望种类过多,取值过高,就很难得满足,从而使主体感到不满和难受。为了消除这种不满和难受,同样需要情绪智能作出调适,对进取欲望的数量关系作出平衡,主要是减少种类、降低取值,使其与外界可能提供的满足程度保持相对的平衡。

所谓控制七情抒发,七情,各家说法不尽相同:儒家指的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中医学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也有六情之说,指喜、怒、哀、乐、爱、恶;还有四情之说,指喜、怒、哀、乐;等等。其实,人的感情是极其细腻的、微妙的,即便同一种感情,也有深与浅、厚与薄、刚与柔的不同,汉语用于描述感情的词汇甚多,无法枚举。这里仅以“七情”泛指各种各样的感情。无论何种感情都是个体内在的东西,在未表现出来之时,谁都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所说喜、怒、哀、乐之情,实际上是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才被发现的。也就是说,感情需要通过人的脸色、眼神、态度及言行举止才能外化,表现为一种情绪,所谓“察言观色”,就是要借助于情绪的表现,来探测其内在感情的真谛。那么,感情是怎样外化的?总的来说,感情外化有两种方式:一是本能性的自然流露,如通常所说的“情不自禁”;二是智能性的自控抒发,所谓“情绪智能”,就是指这种有意识的自控抒发感情的理智和能力,如“欲言又止”。这种自控抒发感情又存在五种不同的具体抒发方式,即:(1)如实表现真情(这与自然流露有智能与本能,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2)强化渲染真情;(3)弱化掩饰真情;(4 )虚拟假设真情(如演员在舞台上哭笑那样);(5 )反向表现真情(如运动员在领奖台上高兴地流着泪举起奖杯那样)。

自控抒发感情,是情绪智能的天职,但以何种抒发方式表现感情为好呢?有的个体仅仅以保持自己的良好感受,或以有利于欲望的实现来表现,这是片面的。只有既考虑自己,又考虑他人,考虑社会,考虑自然界才是全面的。

所谓保持八方和合,是指抒发感情时保证与四面八方维持和谐、协调的良好关系。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和合作为一种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和者,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和霭、和衷共济等含义;合者,包括汇合、结合、联合、组合、融合、志同道合等含义。和合连起来使用,除了明确肯定了团结、协作的意义外,更有其向心、凝聚的深层含义。但是,和合不是只有共性而无个性的混同体,也不是纯之又纯的“无差别境界”;和合自始至终是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是求同存异的系统整体,如太阳的白光那样,能折射出七色斑斓的彩虹。我国古代先哲们曾经述及:“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意思说:一种声音不成音乐,没有听头;一种颜色不成文彩,没有看头;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品头。可见,和合作为一种文化,正是人的五觉的需求,也是感情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国内外的华人学者已提出“开掘中华和合文化”的倡议,在走向21世纪和在世界和平发展的局势下,弘扬中华和合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有助于我们识别和消除由商品社会恶性争夺所造成的种种弊端。和合精神应当成为人们支配情绪智能的主导思想,无论是调适感受、平衡欲望值,还是抒发感情,归根结底都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一种举措,循着和合思想而为,必然能导出积极向前、达观开朗的美好感情来。

二、情绪商数的一条公式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情绪智能与情绪商数是有所区别的,不宜混为一谈。它们反映的虽属同一个对象,但它们具体所指有所不同:前者指对象本身,后者指对象的数量关系,即指情绪智能的定量关系的数据。那么,情绪商数指的是怎样的数据呢?戈尔曼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他把情绪商数缩写为“EQ”,与智力商数的缩写“IQ”并列相提,看来不无暗示之意。智力商数是由下式得到的:

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足年龄×100若按同样的思路,情绪商数应由下式得到:

情绪商数=X÷Y×100

只要知道式中的X与Y各指代什么及其数据,那么,情绪商数的“庐山真面目”就“尽收眼底”了。可惜的是,在迄今为止的诸多议论中还没有“庐山”的踪影,当然X与Y至今依然是未知数。这就给人们留下可供探讨的余地。

按照“个人成功”“情绪智能比智商影响更大”〔4〕的观点, 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就蕴涵着如下式子:

个人成功=20%的智力+80%的情绪智能

无独有偶,这种式子,我们还可从美国《成功之路》一书中看到,作者卡耐基在书中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此说的式子是:

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

以上两式除百分数稍有不同外,其包含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即“个人成功”由两个要素组成。(智力和专业技能为一个要素,可用专业技能表示;情绪智能和“人际关系及处世技巧”为另一个要素,可用情绪智能表示)

但是,我们认为:个人成功的这两个要素不宜用加法来连结,因为它们在个人成功的过程中不是一种简单的迭加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具体说,好的情绪智能对专业技能的发挥有促进的积极作用;不好的情绪智能对专业技能的发挥有限制的消极作用。这种关系,只要规定好的情绪智能取值为1, 不好的情绪智能取值为小于1(如在0.9至0.1之间);专业技能的取值据实确定,那么, 就可用乘法来表示:

个人成功值=专业技能值×情绪智能值

为说明问题,有必要代入所需数值一试。现设专业技能值高、低两种,高值为10、低值为3;情绪智能值好的为1,不好的为0.2。 代入上式有:

A.10×1=10a.10×0.2=2

B.3×1=3 b.3×0.2=0.6

这些式子的数据充分说明: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无论高低,只要具有好的情绪智能,就可获得充分的发挥, 并取得相应的成功业绩 (如A、B两式)。但是,如果情绪智能不好,即便专业技能水平再高,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如a、b两式)。可见,这条式子能有效反映专业技能、情绪智能和个人成功之间的因果联系的。

有了这条式子,要知道情绪商数是什么就易如反掌了。在“专业技能值×情绪智能值=个人成功值”的等式中,只要在等号两边同时除以“专业技能值”,则等式必然变成:

情绪智能值=个人成功值÷专业技能值

在此式中,等号左边的“情绪智能值”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数,即情绪智能商数,简为情绪商数或情绪商。等号右边的“个人成功值”和“专业技能值”恰好正是前文所说的两个未知数——X和Y。因此,我们把它称为“情绪商公式”。

至此,我们的探讨,不仅突破了此前研究的困境,发现了“庐山真面目”,而且还获得以下的新认识:

在情绪商公式中,专业技能和个人成功无论取什么数值(一般应为正值),情绪商数不外乎三种情况,并说明三个问题:

(1)当EQ<1时,说明情绪智能不好;

(2)当EQ=1时,说明情绪智能很好;

(3)当EQ>1时,不仅说明情绪智能很好,而且还说明“专业技能”具有潜力,并在很好的情绪智能的促进下转化为“显力”。这种“显力”是专业技能在发挥作用过程中的增殖现象,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因此可说:情绪商数愈大(指大于1的商数), 专业技能的创造力也愈大。

三、成功之路的若干问题

卡耐基的《成功之路》一书,近期已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书中的“成功观点”,即15%的专业技能和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等于个人成功的观点,对读者来说必然会有所影响。令人不无担忧的是,当前社会上“一些文化层次不高、没有技术的人,短时间内成了暴发户,使技术无用,不学技术照样发家致富的想法,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5〕。在高校学生中, 也有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不感兴趣,成绩低下,而对唱卡拉OK、跳迪斯科等却津津乐道,说什么这是练就待人处世本领、走向成功的最佳“捷径”。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成功之路》发行后才发生的,但它的发行就有可能为这种现象提供“理论根据”,甚至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为避免误导,就必要对这种“成功观点”的问题作出剖析。

首先是“成功观点”的普适性问题。在美国社会中,我们不怀疑有些专业技能低下而善于钻营的人,在商品社会里做成一两件事,成为富有者,也不怀疑“在学校里最聪明的学生最终没有成为最富有的或最成功的人”〔6〕。 但我们并不认为卡耐基的“成功式子”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因为这种“成功式子”是从有限的实例中概括出来的一种结论,从理论上说,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全称命题”,实际上是“假命题”,由“特称命题”所冒充。“特称命题”只能在“特定区间”适用,范围是很有限的。从事实上说,以我国人民所熟知的实例来说:陈景润的成功,即摘取被誉称为“皇冠上明珠”的(1+2),除了靠他深厚的数学专业功底和百折不挠、勇于攀登的精神外,难道还有什么“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起作用么?邓亚萍的成功,难道其专业技能的含量只占有15%么?回答都是否定的。再以世人所周知的实例来说:被世人称为“炸药大王”的瑞典著名科学家发明家诺贝尔,100 年前他拥有355项专利,11家大工厂,是当时的大富豪〔7〕;又如现今的世界首富、被世人称“软件大王”的美国著名新闻人物比尔·盖茨,他的成功发端于他设计的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磁盘,即所谓“DOS 命令”,后来的发迹使他的微软公司由员工40名增为1.6万名,占据34.7 %的世界软件市场,相当于10个主要竞争对手所占比例的总和〔8〕。 这两位“最富有”和“最成功”的形象是什么?是“15%的专业技能与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的迭加么?显然不是。他们成功的发端主要靠掌握着当时堪称一流的科学技术;他们成功的发迹,是市场竞争的优胜,靠什么呢?还是科学技术。世人深知:今后要在市场中竞争取胜,非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可。

其次是“成功式子”的完整性问题。前文述及,专业技能与情绪智能作为个人成功的两个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迭加,不宜用加法表示,但卡耐基的式子为什么使用加法来表示呢?唯一可成为理由的是:把两个要素视为人的素质结构,是逻辑上“同属异种”的并列关系,加法才能成立。这就是说,只有把“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当作人需要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使之与另一要素——专业技能相并列,表示这个人需要掌握这两种专业技能,才适用加法。事实也正是如此:“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是卡耐基在美国“为职业界人士所开设的讲演术的课程”〔9〕,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 是要求听课者掌握的专业技能。因为在此之前,美国的大学还没有开设过这门课程,所以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称道:“他(指卡耐基——笔者注)创造了一种课程,不但非常真实而且非常有趣”,“是一种讲演术、推销术、人类关系及实用心理学的惊人的混合”〔10〕。现在看来,开设这门课程就不算什么新奇了,如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人际关系学》(吴正平、邹统钎著),不少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都采用,当然也是要求学员们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由是观之,卡耐基式子的“15%的专业技能与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的相加,实际上是“专业技能A 与专业技能B”的相加,所得之和是“专业技能”的A+B, 所能表达的不过是这样的意义:不管你学什么专业,若能再学“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门专业,你今后成功的把握将更大。但是,要使卡耐基的式子成为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实际的真命题——真正的“成功公式”,就必须增补情绪智能这个“临场”发挥作用的要素,把式子写成:

个人成功值=(专业技能A+专业技能B)×情绪商数

比如一名为国争光而在世界体坛拼搏的体育健将,即便他专业技能A与B都具备,但在参赛拼搏时,不是有一个“临场”“精神状态”好不好的问题吗?这与他所能取得的参赛成绩密切相关。这里的“精神状态”好与坏,实际上就是情绪智能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或消极限制作用的问题,故式子必须增补“乘以情绪商数”的环节,才是完整的。

可以认为:一个人具有的潜力(包括他拥有知识形态的各种专业技能)转化为“显力”的过程,情绪智能都在其间的现场发挥着作用,只是有自觉与不自觉两种情况罢了。拥有情绪智能的知识和经验的人,一般都能较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并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跨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完善及其培养,既要重视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也要重视优化他们的情绪智能这种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所掌握的各种专业技能获得充分发挥,并富有创造性,才能让他们所取得成功业绩达到最高层次,实现最佳水平,成为“最成功”者。

本文于1997年3月1日收到。

注释:

〔1〕〔2〕〔4〕《亚洲周刊》1995年11月5日,第14页。

〔3〕〔6〕《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第52页。

〔5〕《光明日报》1997年1月30日,第1版。

〔7〕《家庭》1997年第2期,第55页。

〔8〕《世界博览》1995年第10期,第16页。

〔9〕〔10〕卡耐基著、石花译:《处世的艺术》, 广东旅游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1页、12—13页。

标签:;  

论情商及其商数_卡耐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