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流变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国主义论文,中国论文,传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中国历史悠久,其间不乏波澜和曲折,所以爱国主义内容也极其丰富多彩。今天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对我国传统爱国主义作一系统考察,究其源流,以明确其不同时期的特点,更准确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
“祖国是个历史的概念”[2]。祖,即祖先。《诗·大雅》:“生民,尊祖也”。《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已所从始也”。祖国,即祖籍所在之地,是从氏族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先民形成明确的民族、国家而出现的一个历史概念。在古代宗法制的背景下,一个民族的族长,又是该族建立起国家的国君,故在政权、族权合一的氛围中,人们念祖爱国必忠君。君,即君王,始指天子或诸侯。国君(王),当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内陆国家或半海洋国家,中国文明社会是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孕育出来的,故以原始农业发达著称的中国居民,率先步入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我国人民浓烈的爱自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眷恋家乡之情。这样,中国人民念祖爱国忠君恋乡,构成了传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念祖之情,爱国之心,忠君之忱,恋乡之切,是汉族前身华夏族与各个民族所共有的。不过,由于楚族的特殊历史背景,对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则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商末周初,楚族建国后,对自己族国的依恋之情,至今仍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楚族的先祖定居在今丹水之北,名丹阳。其后向南发展,至荆山、枝江、秭归,均以丹阳命名,以不忘先祖初创之功。楚文王定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后,一直以“郢”为名。公元前278年秦白起拔郢后,东徙陈,亦名郢(郢陈)。公元前241年楚避秦兵,又迁都寿春,仍名郢(寿郢),亦不忘先祖立国之业。先祖迁到那里,就把原有地名搬到那里,这在中外历史上确实是独特的。
楚人,上自国君(王)、令尹、司马,下至工商庶人,以社稷为重,保家卫国,其感情之炽烈,态度之严肃,在中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如率先称王的楚武王为彻底服随,公开与周王朝对峙,不顾出征前“心荡”,仍领军远征。其夫人邓曼竟亦“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3]相鼓励。结果楚武王虽死于途中,随则臣服。楚文王御巴人失利败归,大阍鬻拳以为羞辱了先祖,不让进城。楚文王转而伐黄,凯旋而归,却病死途中。鬻拳安葬了楚文王,随即自尽。公元前559年,楚令尹子囊伐吴,败绩,途中自尽,临终前遗言城郢以备吴,仍念念不忘都国的安全。
主持国政者如此,一般臣民亦如此。公元前506年吴人入郢,国破家亡。申包胥不畏艰辛,翻山涉水,向秦求援,“立依于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4],秦终出兵相救。蒙谷大智大勇,在危难之际为国保存了“鸡欢之典”。出身卑贱的屠羊说则大义凛然,挺身而出护卫楚昭王出逃。其时,楚国军民皆“奋臂为之斗……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5],谱写了一页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堪称我国古代最早一次的反蹂躏奴役的正义自卫战。
入战国后,群雄争斗,都想以自己的族国来一统寰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内主革新,外主联齐抗秦,虽遭奸宄暗算,仍矢志不渝,为祖国的存亡而奔走呼号。公元前278年5月,当他在流亡途中得知国破家亡,悲伤已极,吟道:“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6]。表现了对祖国、人民和国君的无限怀念,至死犹不忘家国,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最光辉典范。楚人如此念祖爱国,究其原因,一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在荒蛮之地辛勤开发、奋斗出来的,故对先祖艰辛创业精神特别怀念;二是当时华夏之国视楚人为“蛮夷”,其国亦为蛮夷之邦。楚人不甘落后,立志北上图霸,融夷、夏为一体,故对先祖的光荣传统也特别敬仰。这种创业奋斗精神、拼搏进取精神、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光荣感,正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思想源泉。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华夏各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精神的缩影,奠定了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的基础。
秦、汉统一后,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此,中国人民念祖爱国之情就寄寓于这一统大国之中。由于华夏文明历来先进,故率先建立统一王朝的是华夏族及后来汉族。又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民族关系纷繁复杂,故一部中华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和融合史。在民族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突出的民族英雄。他们以其高尚的民族情操、为国英勇献身的精神,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内容。如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30年,对击败匈奴、联络西域各族人民的情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此后,人人皆碑的精忠报国的一代爱国名将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浩然的文天祥;机智灵活而又不屈不挠的爱国使者和科学家沈括;视死如归、全身是胆的少年英雄夏完淳,都是在民族斗争中大义凛然的英雄。当然,上面列举的都是汉族,这是因为汉族自秦汉后所建立的统一的封建大国,不仅文明先进,而且这一封建大国也代表了中华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挑起民族斗争,反抗统一国家,显然是一种倒退行为,破坏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汉族的爱国志士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坚决反击,制止对先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破坏,不仅保护了汉族人民的利益,也同时保护了各个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进步,是有利的。无疑地,这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主线。
在肯定汉族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掘和肯定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一统祖国的作用,“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8]。如鲜卑族对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契丹族、党项族对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开发;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巩固和发展,其贡献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各族涌现出的杰出首领,如冯太后、北魏孝文帝、耶律阿保机、李元昊、成吉思汗、康熙帝等亦应充分肯定。这里应该指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也有很多是汉族地主阶级和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而引起的,对这种行为应该谴责,对少数民族的正义斗争,应该正面肯定。在民族关系中,还要充分注意到不仅有斗争的一面,还有和平友好的一面,各族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对各民族间的友好相处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突出人物。
毛泽东早在半世纪以前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辉文献中就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流泽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爱国主义散发出巨大威力的真正原因所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尽管遇到多么大的曲折和风浪,中国人民就是凭借这一纯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坚贞不屈,化险为夷,几千年来一直以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姿态而屹立在世界东方,任何敌人都动摇不了它。
二
明中叶后,我国沿海地区和西方有些国家沿海地区一样,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相对稳定和其他各种原因,这种资本主义萌芽只是缓慢地发展着,并未迅速地演变成新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样,中国开始落后了,首先发展起来的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开始对我国进行掠夺和入侵。1840年英国侵略者首先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后,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就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由于中国封建主义的腐朽没落性,对外国侵略者实行妥协投降路线,所以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同时,又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故传统的爱国主义,在近现代史中,又集中表现在反帝反封的斗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9]。我国人民传统的爱国主义,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以其蕴藏的强大威力,“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10]。中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综观中国近现代的传统爱国主义,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由于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原来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转变为全民族的向外来入侵异族的斗争,而且随着反侵略战争的深入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巩固,更加团结,也更加强大起来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充满了生机活力,激励着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和外国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搏斗,终于挽救了民族和国家。在这一百余年的斗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如林则徐在鸦片非法走私的恶浪中,决心“冀为中原除此巨患”[11],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光辉一页。在中法战争中,70岁老将冯子材取得了威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率受伤战舰全体官兵,舍身冲向敌舰,壮烈牺牲。台湾苗栗人徐骧在反对日本入占台湾时,领导台湾人民英勇抗敌,最后在曾文溪阻击战中阵亡。1878年左宗棠一举粉碎俄、英侵略阴谋,收复新疆,完全是由于维吾尔族、回族等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取得的,谱写下了一首各族人民协同作战的胜利凯歌。藏族人民面临英、俄入侵者的威胁,“誓死抵御,决无二心”[12],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鸦片战争中,两江总督裕谦(蒙古族)在战前集众宣誓,与镇海共存亡,镇海失守,愤而投水殉国。在镇江保卫战中,副都统海龄(满族)率军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白刃战,不幸城陷,海龄举火自焚,壮烈牺牲者数百人。恩格斯为镇江保卫战的英雄精神所感动,热烈赞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13]。显然,中国传统爱国主义已具有鲜明的全民族性,原来兄弟民族之间的内部斗争,已转变为全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反抗外来入侵者的斗争。从此,狭隘的民族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古代爱国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爱国主义转变为现代爱国主义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其次,同样地,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传统爱国主义在近现代史中,亦表现出最广泛的人民性。在古代社会中,爱国与忠君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的爱国热情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情况则不同,面对外国侵略者的肆虐,中国人民大众,义愤填膺,不顾统治者的阻挠,自发地起来进行反抗斗争。如早在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就“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14],奋起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侮的英雄气慨。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搜括下,全国各族人民纷起斗争,终于汇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已显示出它的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和组织能力,与一般的自发斗争是有区别的,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封反帝斗争的初步觉醒。在此同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清军爱国官兵、清政府一些保有民族气节的官吏,在外国入侵者面前,也能以社稷为重,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反抗斗争。左宗棠在祖国边疆危机时,不顾年老体弱,仍率兵出征,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力主抵抗,起用冯子材,痛击法国侵略者。而洋务派的主张“富”、“强”并重,办军事工业,练新式海军,显然有图强爱国一面,这是不容忽略的。凡此表明,随着外患的加深,中国劳动人民、中国各阶级、阶层不同出身的人们,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汇聚成巨大的洪流,共同抗击外国侵略者,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最广泛的人民性。
其三,知识分子的觉醒。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一大特点是以身许国。但他们受忠君思想的支配,无法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近代的知识分子则不一样,他们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力图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胸怀坦荡,视野开阔,把注意力投向世界舞台,从对比中总结经验教训,求得出路。如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旨在“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强国御侮作出了最早的探索。太平天国的知识分子代表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设法用人”,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与旧地主阶级分子不同,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要进行“兵战”,还要进行“商战”。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所发动和领导的戊戌变法,既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早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冲破封建思想牢笼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主张进行民主革命,推翻腐朽没落的满族贵族统治,爱的是“中华国”,而不是清王朝。孙中山早在1903年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5]主张,标志着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新的觉醒,为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彻底进行反帝反封斗争、建立起崭新的中国奠定了基础。从林则徐、魏源直至孙中山,他们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的觉醒,反映了我国古代爱国主义到现代爱国主义的深刻转变。
其四,1919年五四运动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后,无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更富有生命力。中国人民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为取得反帝反封的彻底胜利,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胜利。其后又领导人民推翻了投靠外国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者,又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从此,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爱国主义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业绩是永垂史册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国传统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光辉典范。
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各族人民最虔诚的信念和最崇高的感情。海外侨胞、华人后裔,对祖国翻天复地的变化和强大,感到欢欣鼓舞,也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纷纷回国寻根探祖,以不同的方式,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贡献。1957反右斗争扩大化至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泛滥,给祖国建设造成损失,给知识分子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则始终坚信不移,在任何困难情况下,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忘我劳动着工作着。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巨大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爱国主义所特具的魅力,是人类史上所罕见的。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此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得更加紧密,也更加和谐一致。今天,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更加自觉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必将使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基本特征。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面伟大的旗帜。
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与世界各国民族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爱国主义又必然与国际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早在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指出:“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而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一首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胜利凯歌。中国人民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楷模,在人类史上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我国目前正在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内特别强调民族团结,对外又坚持实行开放原则,所以爱国主义又必然具有这一新的时代特征。在国内民族关系上,要自觉地克服历史遗留下的偏见,既反对历史上的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要时时保持民族大团结。中国各个民族是经过长期融合而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对祖国的历史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不同于世界各国民族关系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少数人在外国敌对势力的煽动下,企图破坏民族团结、背离祖国的阴谋,将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谴责,是永远不能得逞的。几千年来的历史事实一再表明,爱国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任何力量都动摇不了它。
今天,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坚持爱国主义,保持民族气节,科学地辨别是非。1989年,邓小平在《结束严峻的中美关系要由美国采取主动》一文中指出:“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邓小平同志这些谆谆的教导,是我们当代正确地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原则。由于爱国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论的指引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无论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承继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还是与外国和平共处、吸收外国文化成果方面,都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注释:
[1]《列宁全集》卷28,第168—169页。
[2]《列宁全集》卷35,第238页。
[3]《左传·庄公四年》。
[4]《左传·定公四年》。
[5]《淮南子·泰族训》。
[6]《九章·哀郢》。
[7]《左传·宣公十三年》。
[8]《毛泽东选集》卷5,第278页。
[9][10]《毛泽东选集》卷1,第147页。
[11]《鸦片战争》第2册,第570页。
[12]《清季筹藏奏牍·升泰奏牍》卷2。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2,第190页。
[14]《鸦片战争》第4册,第14页。
[15]《革命逸史》卷3,第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