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基督徒知识分子办刊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督徒论文,知识分子论文,中国近代论文,办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代传教士报刊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显学,中国学者从宗教学、历史学、哲学、文学、新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旨在揭示传教士报刊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认为中国近代报刊发端于外人之手,表明传教士报刊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中的开创作用[1]。传教士报刊在传播新知、开启民智、教导国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民国,随着一批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的崛起,他们面对纷呈复杂的中国时局,怀着积极改革中国教会的想法,创办刊物,表达看法,宣传思想。在此背景下,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创办的刊物应运而生,《真理周刊》即是显例。但长期以来,《真理周刊》未受到重视,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出版的时间不长,只出版了三年157期;另一方面是它往往被视为政论性的基督教期刊,对来华传教士所主导的中国教会提出挑战,被烙上了“叛逆”的痕迹。[2]但作为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希望主导中国教会舆论的刊物,《真理周刊》在回应非基督教运动、推动中国教会改革、创立“本色教会”等方面贡献卓著。本文试图在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上,对《真理周刊》的发展历程、社论特色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突出中国近代基督徒知识分子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一、《真理周刊》的缘起与发展 (一)历史发展与时代背景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亦标志着传教士中文报刊开启了中国的旅程。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中国全面落地生根,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影响已不如先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刊物的崛起。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不满于传教士在中国教会的绝对话语权地位,他们希望中国基督徒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导中国教会的发展。与此同时,1920年代初,基督教在中国快速发展,华人基督徒群体扩大和教堂数量增多,从事宣教活动的教会组织机构和教职人员增加,基督教的外在形象在民国转型社会期间得到改观。以上发展为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取得中国教会的主导权起到了推动作用。1922年,中国爆发了“非基督教运动”,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认为斯时正是应对中国时局与外国差会、改造中国教会的最好时机,而最佳的方式是从文字方面出发,宣传华人基督徒自己的声音。在此背景下,《真理周刊》应运而生。 (二)真理社的成立及《真理周刊》的创刊 《真理周刊》由1922年12月成立的真理社于1923年4月1日在北京发行,每周日出版,共出版157期。真理社早期成员包括胡学诚、吴雷川、宝广林、张钦士、彭锦章、吴耀宗、陈国梁。中国著名基督徒知识分子刘廷芳与胡学诚商议“集合几位同道,组织一个小团体,作灵修及讨论教会问题之辅助”[3]。但刘廷芳后因个人原因未参加真理社的组建。1922年12月,胡学诚与吴雷川、宝广林、张钦士、彭锦章、吴耀宗、陈国梁因“时常聚谈,每谈必及教会及国家的问题。讨论愈久,兴味愈浓,深觉有多得同志,谋永久结合的必要,于是北京有一个小小的团体诞生”,此团体就是真理社。他们认为要改变教会发展不利的局面,“先从文字事业人手,发行一种周刊”。 1924年2月,李荣芳加入真理社。1924年8月,胡学诚、吴耀宗赴美进修,离开真理社的阵营。同年9月,刘廷芳、徐宝谦、简又文先后加入。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26年3月《真理周刊》与《生命》月刊合并,因此,《真理周刊》人数最少六人,最多九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基督徒同人刊物”。 关于《真理周刊》创刊的目的及意义,吴雷川在《真理周刊》发刊词中作了具体而生动的阐述:“教会改造中国教会的声浪正在极高的时候,我们为教会前途计觉得对于教会中的种种问题均需有一番精细的研究,统盘的计划,方能规定进行的前途。”“中国的政局、社会的道德腐败已达极点,我们做基督徒的既受了建设天国的使命,抱改造社会的宏愿,对于这样的时局,应当时时予以警告,唤醒那迷梦沉沉、忠厚老实的同胞,振起他们的精神,一同来建设我们理想中的国家。”[4]后这一宗旨被归纳为“联合信徒同志,以耶稣无畏的精神,为真理作证,谋教会革新,促中国改造”。[5]可以说,中国的时局和教会的发展是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的重点关注之所在。 1926年4月,《真理周刊》和另一基督徒同人刊物《生命》月刊合并,其原因是“本社同人集议,以为北京基督徒的文字工作,应当谋求集中,而本社同志十一人中有十人为北京生命社社员,此十人中,且有五人担任生命月刊编辑职务,精力既分,工作上甚不精济,爰提议将《真理周刊》与《生命》月刊两种刊物,合并为《真理与生命》半月刊,经与生命社同人协商同意,即决定自四月起实行合并。”[6]合并后的真理与生命杂志社阵容更加强大,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中国基督教运动和帮助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7] (三)真理社重要成员简介 真理社成员在总体上有十一人,他们属于中国自由主义基督徒知识分子。其中,吴雷川、刘廷芳、徐宝谦、吴耀宗、简又文等五人享誉中外教会界,又属于《真理周刊》和《生命》月刊的中间力量,对他们的介绍有助于理解《真理周刊》的精神真谛。 吴雷川(1870—1944),本名吴震春,浙江杭州人。受中国传统教育影响至深。1888年进士及第,入翰林院。1915年,受洗入教。1922年,加盟燕京大学。1923年,发起并创办《真理周刊》。1929年,出掌燕京大学校长职务。1944年,病逝。应元道称为“教会界中最有思想的一人”。[8]代表作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墨翟与耶稣》、《耶稣的社会理想》。 刘廷芳(1891—1947),浙江温州永嘉人。一家三代为基督徒。1910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18年,获耶鲁大学神学院神学学位。192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随司徒雷登北上,共谋基督教事业。1921年,担任燕京大学神科学长。1924年,加入真理社,成为《真理周刊》编辑。1925年,燕京大学神科改为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刘廷芳任宗教学院首任华人院长。1936年,编辑大型圣歌集《普天颂赞》。1947年,于美国去世。代表作《为什么要研究中国》(Why Study China?)。 徐宝谦(1892—1944),浙江上虞人,国学基础深厚。1914年,受洗入教。1915年,担任北京青年会学生干事。1921年,入美深造。1924年,回国后加盟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同时加入真理社。1935年,前往江西黎川试验农村重建的工作。1936年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抗战爆发后赴成都,参与拟订基督教典籍翻译工作。1944年,因车祸去世。主要贡献在于乡村服务和文字传道。 吴耀宗(1893—1979),广东佛山人。1918年,受洗入教。1920年,任北京青年会干事,从此一生服务于中国教会。1923年底,加入真理社。1924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27年回国。1949年后,成为三自爱国运动的发起人及领袖。1979年于上海去世。查时杰认为他是“中国基督教的先知”、“杰出的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的典范”、“中国基督徒的楷模”。[9] 简又文(1896—1978),广东广州人。1910年,在广州岭南中学读书时受洗入教。1913年,赴美留学。1921年,回国后投身上海青年会工作,编辑《青年进步》。1924年,加盟燕京大学,随即加入真理社。1926年,追随冯玉祥北伐。1945年,任教中山大学。1949年,迁香港,从事太平天国的学术研究。1978年,于香港去世。 他们五人是中国教会界的名人。除此之外,他们有区别于其他基督徒的特质:第一,除吴耀宗外,其余四人为燕京大学教授。第二,除吴雷川外,其余四人曾先后赴美留学。在留学之前,五人都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第三,他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调和“中国人”和“基督徒”的两重身份。 二、《真理周刊》的主要内容与刊物特色 (一)《真理周刊》的主要内容流变 《真理周刊》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六项,一、社论;二、说教;三、教会新闻;四、国内外大事记;五、随感录;六、杂说。分列这六项的目的在于“一方面用基督教的眼光评论国家社会间种种事实,造成公正舆论;一方面本着现代的需要,研究基督教会中一切组织规制,以及遗传的信条和解释是否确当使一般社会明白基督教的真精神,并借以谋教会的改造;一方面介绍新闻和各种知识,并贡献我们随时的感想,是教会所有的信徒多得着参考和研究的材料、见闻,不至于惘然,我们更设讨论一门,凡是对于本周刊有所建议或质问的,我们都愿意登载。”[10]而社论排在首位,可见“社论”一栏在整个周刊中的重要之所在。 但上述栏目并非一成不变,如国内外大事在第3期改为时评,第20期新增读者来信,第41期将说教改为圣经研究和教义研究。此外,值得肯定的是,《真理周刊》在第二年结束时,编辑《真理周刊第二年总目》,从第三年开始,《真理周刊》每年会编辑目录,使读者一目了然。 为扩大《真理周刊》的影响,《真理周刊》经常在另一基督教同人刊物《生命》月刊上登载广告。如《真理周刊》出版前三个月在《生命》上有这样一则广告:“请注意,真理周刊,是北京几个基督徒办的。宗旨:研究和批评教会中的几种问题;发表我们对于政治,社会的主张。”[11]此外,《生命》月刊在“介绍读物”中对《真理周刊》进行介绍,以此表明证道团成员对《真理周刊》的重视。 《生命》月刊不仅为《真理周刊》打广告,而且向教会界同人大力推荐《真理周刊》。如1923年4月《生命》载:“本社定购《真理周刊》多分,奉送定阅《生命》二年以上诸君,藉示有待之意。此后按期随《生命》附寄,请收阅是要。生命月刊社启。”[12]又如1925年7月《生命》载:“真理周刊,有大胆无畏的论说,有专门的圣经研究,有幽默多文的随感,有通俗易解的说教,有新确简要的新闻,长篇短著篇篇精采。”[13]可以说,《生命》月刊对《真理周刊》的推荐促使更多的基督徒开始关注和阅读《真理周刊》,使其在中国教会界的影响有了质的发展。 《生命》月刊大力推荐《真理周刊》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成员多属两社,如刘廷芳、吴雷川、吴耀宗、简又文等。另一方面在于两社的奋斗目标相近:“最近一年中北京的《真理周刊》,广东的《尽言周刊》相继产生……只要能抱定公开的宗旨,有问题当讨论的便无畏地去讨论,有话当说的便老老实实的说,不被经济的威权所压制,不为组织的势利所吓噤,不为个人身家的私情所蒙蔽,用诚恳的态度,本基督的爱心和同道相见,求天国的进步,这就是教会有生机的征象。积极做去年长日久,不怕不发生影响,不怕不结成好果的。生命月刊对于这几种出版物真诚的:祝愿三一的灵永远呵护他们。”[14]《生命》月刊和《真理周刊》就像两架马车,引领着基督徒回应时代,推动中国教会的革新,而其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以后合并奠定了基础。 真理社成员属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耶稣无畏的精神”发文,对中国教会的种种问题进行讨论,试图革新中国教会。但由于中国教会界还处于保守势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的举措并未引起反响,反而招致批评和疑惑,使胡学诚愤慨:“可惜这冷冰冰的教会中,对我们能‘不吝赐教’的,真是为数太少,使我们大失所望。……总之我们已往的一年,完全过了单调的生活,有唱而不和,我不知道是因为教会‘麻木不仁’,或是我们‘言不及义’。”[15]虽招致批评,但读者的回应也许是给真理社成员最大的安慰。简又文在未加入真理社之前曾对《真理周刊》的批评表示同情:“这一年来,主持的诸君,苦心孤诣,任劳任怨,本着求真理的精神,放着大无畏的胆子,来批评及讨论,并求改造基督教,真足令我佩服。倘若国内信教的人,不肯在笼罩于闭关的制度下作盲教徒,而有多些人敢抱着同样的精神放胆去干这事业。我深信这是基督教‘重生’的希望和征兆。”[16] 尽管《真理周刊》饱受争议,但其依然保持较高的自我期望,不因困难而有所改变。在这方面,刘廷芳加入真理社时就表明了心迹:“始终抱定有话当说便说的宗旨,把批评和反对仅看做讨论问题的手续,和清理思想的方法;始终力求事实的广博和精确;始终以爱为一切议论的经纬;始终以科学家的暂论式作一切问题讨论的方法;始终试验进取而同时能保守一切已得的真理;始终能用祈祷为一切手续的根本手续;始终能以基督为万事的中心。”[17] (二)《真理周刊》社论分类 《真理周刊》以社论见长,大多讨论与中国教会相关的社论。根据笔者的统计,《真理周刊》在发行的157期中,共发表了107篇社论,分别如下:吴雷川,26篇,宝广林,18篇,陈国梁,11篇,彭锦章,12篇,胡学诚,7篇,简又文,7篇,徐宝谦,7篇,吴耀宗,5篇,张钦士,5篇,刘廷芳,3篇,李荣芳,2篇,太简,1篇,范朗西,1篇,匿名,2篇。笔者将社论根据讨论的重点分为以下几类:中国基督教教会事业、中国基督教现状与前途、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非基督教运动与基督教、其他。近代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出版研究_基督教论文
近代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出版研究_基督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