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坚持论文,稳健论文,货币政策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面对通货紧缩的压力和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而不是消极地收紧银根。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1996年5月以来七次降息, 1998年初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1998年3月和1999年11 月两次降低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出台一系列信贷政策等等,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9年以来,中央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度增加了货币供应量。首先,央行于11月21日再次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释放出大约2000亿元可用资金,增加货币供应量,对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及时雨。第二,中央银行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款支持。这一政策的重点应当是扶持优质盈利的中小金融机构。第三,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存款利率的管制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主要在贷款利率的逐步放开上。第四,加大公开市场业务,吐出基础货币。
尽管这样,还是有一些朋友非常着急,大声疾呼:“中国已经陷入了全面的通货紧缩,货币当局为什么不实行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呢?”
事实上,1996年5月以来, 中国货币政策一直显示放松银根的取向。如何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一直是把握货币政策的关键。我理解,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上持如此稳健的原则是基于以下理由:
1、谁都知道通货紧缩不好,最理想的目标是有2%左右的轻微通胀。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近来的物价水平下降有其必然(合理)性,是对1993—1994年高通货膨胀的纠正,是向均衡价格水平的回归。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普遍短缺变为供求大体平衡,在某些领域内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由追求速度的短缺经济下的卖方市场转变为要求不断创新,质量至上的买方市场。在此期间,由于结构调整的滞后,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有其合理因素。
2、目前中国主要是经济结构问题。 通货紧缩的压力来自生产能力过剩。我们在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不能有效地淘汰过剩的落后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可能造成一些职工下岗。货币政策的取向是,坚持贷款条件,服从稳定大局。社会保障问题已经超出了货币政策的范围。如果要货币政策协调的话,原则上应当是救人不救厂。因为第一,安置职工的费用一般说来大大低于维持一个亏损企业运行的成本。第二,维持效益差的企业妨碍结构调整。
3、造成目前通货紧缩压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我国的货币供给中有一块无效货币(不良资产)。银行的贷款能力取决于新增存款的流入速度和贷款可以按时还本付息的比例(当然中央银行的再贷款也可以是资金来源之一)。我国贷款的增长率为13%左右,这个数并不低,因为这是按贷款总余额计算的。如果把不良贷款去掉,按正常贷款余额计算,增长率要高许多。这些不良资产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需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我们要从防范金融风险的全局,从我国整个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4、都说商业银行惜贷或慎贷,不可否认, 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确有问题。但我要强调,绝大多数规范化的改革都带有紧缩效应。以前贷款的审批手续很简单,甚至某个行长在烟盒上签个字就行了。现在贷款需要一套审批程序,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审贷分离制度,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须由审贷委员会审批。现在贷款程序比原来当然要复杂一些。是不是建立审贷分离的制度错了?当然不是。金融系统和银行业在由不规范走向规范的过程中,这个成本是要付的。
5、有些朋友批评目前银行系统中存在的12000多亿元的存差,而在1995年以前,我国一直是贷差。其实,存差是正常的。首先,商业银行要交6%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还要有5%左右的超额准备金用于清算。其次,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有利于预期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商业银行购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都是支持国家建设。再次,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89%,远高于《商业银行法》中规定的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要求。而且近年来,货币当局没有要求商业银行达到这一比率的时间表,一直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要以贷款立行。
6、改革开放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8%;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6.7%;广义货币(M2 )年平均增长率为24%,远高于GDP和通货膨胀率之和。 广义货币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M2/GDP)由1978年的0.32增长到1998年的1.25, 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们把这一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货币化过程。按经济发展规律,货币化过程会逐步慢下来,广义货币的增长率不可能永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率之和。货币政策主要是短期政策,但也要有全局观和长远的考虑。
7、有朋友批评由于货币政策过紧,使我国农产品, 特别是粮食价格下降;而粮食价格是食品价格的基础,粮食价格的下降导致食品价格的下降;食品价格在零售物价指数中占将近一半的权数,所以,我国物价总水平下降。这一推论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我国主要粮食价格都不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其中玉米是大大高于国际市场水平,水稻和小麦与国际市场价格基本持平,国内标准粮食的价格没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第二,我国粮食连年供大于求,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如果再人为地提高粮价的话,势必进一步增加粮食的供给,抑制需求,从而进一步加剧我国低品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8、把需求由低到高排序则依次为:食品,一般制造品, 高档制造品,服务,娱乐,旅游等。在温饱都有问题时,排在前面的需求应占较大权数。随着社会的发展,排在后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走势已反映出这一点。如何在新形势下准确反映物价水平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同时要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奖励守信用的个人和企业,依法打击金融犯罪。通货紧缩的深层原因是信用制度的破坏,建立并完善中国的信用制度才是治理通货紧缩的根本。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央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