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刘军昌

刘军昌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心身科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要】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研究其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分别选取我院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50例,分别为抑郁组和健康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由2名精神科专家为其评定HAMD和BDI得分,之后同时采集所有患者的清晨空腹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其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抑郁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远远高于健康组(P<0.05);首发型抑郁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复发型(P<0.05),有过自杀抑郁患者的HAMD、BDI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没有自杀过的患者(P<0.05);抑郁症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HAMD、BDI得分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且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c-反应蛋白;抑郁症;炎症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214-02

抑郁症是目前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1]。由于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2],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出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会发生变化[3],因此,本次研究将通过研究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来探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3月到我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50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研究开始前2周之内没有进行过抗抑郁或者其他精神疾病药物治疗;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评分不低于17分,并经2名精神科专家确诊为抑郁症患者;没有合并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或者其他器官组织病症。另外选取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为健康组作为对照,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由2名精神科专家评定患者的HAMD和BDI。

c-反应蛋白的测定:早上7点,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液,以2000r/min的速率离心10min,将上清液移到另一干净容器中,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对比

抑郁组和健康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的P值均小于0.05,没有显著差异;抑郁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健康组患者相比较高,P值小于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

首发型抑郁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复发型(P<0.05),有过自杀抑郁患者的HAMD、BDI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没有自杀过的患者(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 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经过分析,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HAMD之间的r=-0.297,P=0.006,与BDI之间的r=-0.469,P=0.002,均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3.结论

抑郁症不仅会使患者的神经功能遭受很大的损伤,而且还会导致患者作出自残、自杀等行为[4-6],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学者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也不相同,由此,他们推测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到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并在其中起很大的作用[7]。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健康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远远低于抑郁组,由此可推断,抑郁症患者发病后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另外,我们还将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HAMD、BDI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首发型抑郁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复发型,有过自杀抑郁患者的HAMD、BDI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没有自杀过的患者,由于患者在第一次发病时与复发时相比神经功能损伤较轻,因此以上结果说明了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有关。最后,我们还发现c-反应蛋白水平与HAMD、BDI得分呈现负相关的关系,这充分证明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且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8]。抑郁反应的发生非常隐蔽,不易被察觉,有些病人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使抑郁症状不能被检出,往往直到意外事件发生后才知道[9],因此,在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测定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来对患者是否患有抑郁症进行判断。但是c-反应蛋白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不清楚[10],其相关研究还需要在以后逐渐涉及和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泮民,张永东,薛闽等.舍曲林与文拉法辛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2):1083-1085.

[2] Yoshimura R,Ikenouchi -Sugita A,Hori H,et al.Blood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J].Seishin Shinkeigaku Zasshi,2010,112(10):982-985.

[3] 梁炜,张红梅,张红亚等.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与自杀行为的关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0):726-730.

[4] Sher L.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J].World J Pediatr,2011,7(3):197-198.

[5] Hamani C,Machado DC,Hipolide DC,et al.Deep brain stimulation reverses anhedonic-like behavior in a chronic model of depression:role of serotonin an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J].Biol Psychiatry.2012,71(1):30-35.

[6] 张玉梅,张志珺,沙维伟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42(4):210-214.

[7] Lee BH,Kim YK.The roles of BDNF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in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J].Psychiatry Investig ,2010,7(4):231-235.

[8] Roland von Kanel,Robert MC,Zhao ST,et al.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biomarker s of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findings from the heart and soul study [J]. Clin Res Cardiol,2011,100(3):241-247.

[9] Kemp AH,Quintana DS,Gray MA,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Biological Psychiatry,2010,67(11):1067-1074.

[10] 孙喜蓉,瞿正万,蔡正宜等.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相关因素[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4):341-343.

论文作者:刘军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1

标签:;  ;  ;  ;  ;  ;  ;  ;  

血液中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_刘军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