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157400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对脑梗死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近两年里来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将CT和MRI图形进行比对分析,记录病灶数量、形状、部位、大小等。结果:CT检查出病灶共60个,枕叶病灶数量18个,颞叶病灶数量5个,小脑病灶数量4个,顶叶病灶数3个,额叶病灶数量5个,丘脑病灶数量9个,脑干病灶数量7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9个。MRI共检出病灶132个,其中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11个,小脑病灶数量10个,顶叶病灶数量13个,额叶病灶数量11个,丘脑病灶数量14个,脑干病灶数量15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8个。两者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病灶检查结果优于CT,值得借鉴。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梗死;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61-0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内科多发疾病,是脑深穿通动脉的缺血性微梗死,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老年人常出现大脑动脉出现深支闭塞,颅内小动脉出现狭窄%痉挛等,进而导致缺血性梗死的发生,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确诊断腔隙脑梗死及了解病灶数量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在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诊断方面CT和核磁共振较为常用。本文通过对我院近两年里来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探究上述两种检查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0名初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在50~80之间,平均年龄(61.233.25)岁;入院后经过医生问诊、核磁共振(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而确诊,病灶最大径线<15 mm,排除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部肿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患者均伴随操劳过度史、饮酒史,48例患者有合并症,合并症为:高血压16例,糖尿病18例,心脏疾病6例,脑动脉硬化83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单侧肢体活动障碍、头晕、视野缺损、语言障碍、感觉障碍等。
1.2排除标准
伴随系统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脑部肿瘤患者;脑梗死面积较大患者;患有严重幽闭恐惧症及精神疾病患者。
1.3方法
患者分别接受CT及MRI诊断,其中颅脑CT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EMOTION16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体位,头部进入接受常规扫描,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自患者颅顶开始扫描,逐渐靠近枕骨大孔端。扫描参数:电流380 mAs,电压120 kV,扫描层厚1.0 mm,螺距为1.375:1。MRI 检 查 使 用美国GE105T超异核磁共振成像仪,进行快速扫描序列行SA-GI位,TRNS位及CORO的T1W1、T2W2进行加权成像,层厚0.50cm,间距0.30cm,矩阵为245*245,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1.4观察指标:
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使用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后不同部位检出病灶数量情况(包含:基底、脑干、顶叶、额叶、丘脑)和检查时间、病灶面积、检查费用情况。
1.5临床表现及诊断:
腔隙性脑梗死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存在患者灶所处部位不同产生的临床表现也不相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根据Fisher分型,患者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患者偏身感觉障碍,不伴运动障碍的单纯感觉偏瘫;产生一侧中枢性面瘫、舌瘫,伴随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时指鼻不准、手动作笨拙等症状;肢体瘫痪、单侧中枢性面瘫,不伴感觉障碍的单纯运动偏瘫;以头痛头晕为主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先发生偏身感觉障碍,之后发生一侧轻偏瘫的丘脑内囊综合征;发生视野缺损。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分析研究数据,数据对比采用检验,若P<0.05则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CT检查出病灶共60个,枕叶病灶数量18个,颞叶病灶数量5个,小脑病灶数量4个,顶叶病灶数3个,额叶病灶数量5个,丘脑病灶数量9个,脑干病灶数量7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9个。MRI共检出病灶132个,其中枕叶病灶数量4个,颞叶病灶数量11个,小脑病灶数量10个,顶叶病灶数量13个,额叶病灶数量11个,丘脑病灶数量14个,脑干病灶数量15个,基底节区病灶数量18个。两者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微梗死,病灶体积较小,病灶最大径线小于 15mm。常见于老人,伴随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造成血管腔狭窄,死亡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有临床研究表明,早期进行检查,同时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脑细胞代谢功能紊乱,细胞内代谢失常进而导致出现Na+-K+-ATP酶功能障碍,病灶组织细胞内Na+浓度明显增加,细胞出现毒性水肿,缺血区水分明显增加,因此临床进行影像学诊断时主要通过对缺血区组织水肿进行观察。
在 CT 图像上,腔隙性脑梗死中较为典型的图像是相对低密度,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接受 CT 检查的时间长短不一,短时内即接受 CT 检查,脑组织中病灶的改变不明显,CT 检查不能显示异常改变。研究认为,CT 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脑组织水肿改变不敏感,一般在发病24h后病灶部位才较为清晰显示,并且 CT 对后颅窝病变显示较差,对脑干和小脑半球的病灶敏感性也低。早期诊断时难以发现异常,同时在对脑干、小脑半球部位局部微小病灶进行诊断时,敏感性较低,图像不准确,常出现误诊漏诊现象。MRI诊断水聚积异常敏感,尤其是T2WI序列上,能够清晰显示组织水分的微小变化,患者出现缺血现象2 h内可对脑组织水肿进行准确显示,同时MRI组织分辨率较高,对于病灶径线<5 cm微小病灶亦可清晰准确显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时,病灶检出数量与CT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同时MRI能够显示更小的病灶,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要诊断方法。
综上所述,本文结果显示,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CT检查后,共发现 G7 个病灶,病灶部位主要在基底节区、脑干以及丘脑等部位。MRI检查发现病灶共132个,远高于CT检查结果。所以,核磁共振对腔隙性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对病灶检查结果优于CT,值得借鉴。但缺点是检查耗时久、检査费用,应该结合患者病情程度和患者主观意愿选择检査手段。
参考文献:
[1] 李爱银,李亚林,庞涛,等.SWAN序列检测点状短T2信号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9):613-617.
[2]刘鸿明,赖灿,章士正.磁共振DTT成像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2):186-193.
论文作者:朴哲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8
标签:病灶论文; 数量论文; 患者论文; 脑梗死论文; 脑干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丘脑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