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伦理学研究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社会科学的许多边缘学科空前发展,文艺学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不断拓展、丰富和更新,形成多种文艺边缘学科。文艺与伦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文艺伦理学的研究和建构理应提到日程上来。
文艺伦理学选择和注重从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层面探讨文艺的特殊的内容、性质和功能对拓展、拓宽和丰富、深化文艺学自身的建设,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由于引进和移入现当代西方各种文艺观点和批评模式的刺激和诱发,同时由于思想建设和思想解放的社会学术氛围的薰染和驱动,使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的学科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这中间尽管也出现甚至仍然蔓延一些必须加以澄清的混乱和驳杂,但从总体和全局上说,发展和繁荣无疑是问题的主导方面,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文艺学自身的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进展。以初构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学观念和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诸如文艺反映论、文艺生产论、文艺价值论、文艺本体论、文艺体验论、文艺创造论;文艺社会学、文艺政治学、文艺美学、文艺阐释学、文艺语言符号学、文艺现象学、接受美学、文艺修辞学、文艺批评学、文艺思潮学、文艺文化学、社会中心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等等。所有这些文艺观念,都从不同的侧面和特定的内涵,对文艺学的学科属性,作了多方面的透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我们通常说,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是人写的、是写给人看的。人是文学的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和服务对象的人,都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其中伦理道德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人的伦理道德关系是维系和协调人际关系和人同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自身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建设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整个民族的振兴以及历史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时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和负载者。科技成果的获取和转化,也是通过高素质的人来实现的。具备科学和道德的高素质的人,体现着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从思想史的发展趋势看,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互渗和互补,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两者的悖谬和对立将越来越变得平和和趋于消解。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不存在或已经摆脱了物质发展和科技昌盛所创造的物化世界的负面作用对自身的压抑和损害,同时,也不能否认由此给人们的伦理道德心态和思想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不论从什么样的意义上讲,从审美的视角,强调文艺反映和表现社会关系中的伦理道德现象,同时注重和强化对文艺所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心理和行为以及对伦理道德规范和原则的研究,对从内容和性质上丰富和深化文艺学的思想内涵,是完全必要的。鉴于此,文艺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艺伦理学是从审美的途径,用审美的手段来反映、表现和评价人们的社会伦理道德现象的。探寻文艺与伦理相契合的机制和动因,促使美与善的联姻,追求审美的道德化和道德的审美化,以及美育的德育化和德育的美育化以双向互动和良性循环,将成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新课题。这必须遵从艺术的审美规律,通过心理,特别是情感的中介和凝聚功能,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从文艺创作看,创作主体应当以健康高尚的伦理观念,对道德客体作出最佳的道德选择,为作品和文本的道德价值构成提供达到高品位的可能性;从欣赏主体、接受主体、批评主体看,应当通过发挥自身优化的道德意识,对作品和文本中所蕴含着的潜在或显在的道德内容,作出有创造性的开掘和品评,使其有效地最大程度地辐射整个社会,产生良好和理想的社会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的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人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文艺伦理学所追求和倡导的道德教育功能,是通过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来实现的。文艺伦理学注重从文艺和审美的视角观察、评判、疏导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正是这门新兴学科的优点和特殊意义之所在。
建构和发展文艺伦理学,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增强现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文艺伦理学可以凭借审美手段,从美育和德育的结合上,更巧妙更有效地达到美化和德化人的性格和素质的目的。文艺伦理学通过研究审美和道德的相互联系的特征和功能,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发出向心力和奋斗进取的创造精神,同时对净化社会伦理道德空气,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文艺伦理学可以诱发和制导人的有益于社会和群体的道德行为,组织当代伦理道德意识形态,恰当地估量和发挥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注重从两种不同的意义上,规定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反对唯道德化的倾向;一方面抵制非道德化的思潮。唯道德化的倾向不适度地夸大了道德的地位和作用,把道德上升为一种决定历史发展的历史观,进而将历史道德化,甚至将道德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内驱力和原动力。这种把历史道德化或人性化的思潮,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和审美乌托邦性质,表现出一种美好而苍白的幻想。非道德化的思潮,否定和消解道德的正常的必要的积极的作用,甚至反叛和亵渎公认的合理合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这势必导致人的素养的滑坡和低能,造成社会的无序和混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瓦解、破坏的离心作用。这种非道德化的思潮尽管也包含着对不合理合情的已经过时了的传统道德的冲击和挑战,对此必须进行梳理、鉴别和分析,但理应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并予以足够的注意。消解积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的舆论是有过的,没有社会情操和道德境界的民族是可悲的。不论是唯道德化思潮和非道德化思潮,都是不可取的。将道德观作为历史观或将历史观作为道德观,都是不妥当的。必须现实地历史地考察伦理道德问题。脱离现实的理想和排斥理想的现实,都会诱导出人们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某种形态的偏执和悖谬。同时必须正视和体认人们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存在着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同的层次性。人们的伦理道德世界是纷扰复杂的,人们又生活在这样一个纷扰复杂的伦理道德世界中。任何刻板化和一律化的理论规范或是行不通的,或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将刻板化和一律化的理论规范,推向极端可能导致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化;对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无节制地攻击和反叛,又可能造成人们的伦理道德的思想和行为的失范和迷乱,滑向极度的自由化。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历史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为了将文艺伦理学建设成一门科学的系统理论形态的新兴学科,似应从以下诸多方面进行学术探索:
面向现实。从新历史条件下富有时代感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伦理道德行为和关系中进行理论的总结、提炼和概括。任何一种思想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道德理论只不过是对现实的道德现象的抽象,即只不过是从理论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道德存在。那种不是从现实中提升出来的道德理论,是不能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发生积极的疏导作用的。文艺伦理学必须把富有审美意义的现实的道德现象,加以美化和德化,使其更具有审美的魅力和感染力,对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和行为,发生有效的诱导作用。
面向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拥有极为丰富的颇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思想,至今影响着当代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儒家的教化精神为核心的传统道德,特别是传统美德,如同蕴含宏富的宝藏,亟待进行整理和开掘,通过系统的理论形态的提升,活化成为今所用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新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操守的借鉴和参照。这必须解决伦理道德思想的传统性和当代性的关系问题。脱离、摈弃传统性的当代性或拒斥、忽视当代性的传统性,都是不妥当的。
面向域外。外国的伦理道德思想和中国的伦理道德思想,尽管存在着民族、地域、历史和文化思想体系诸多方面的殊异,但人类的道德行为所遵循的伦理原则和规范,都必不可免地存在着共同性和一致性。中国当代的文艺伦理学建设,也必须有选择地汲取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伦理思想和道德文化,以丰富和充实自己。这必须解决伦理道德思想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问题。空泛的世界性和狭隘的民族性均不可取。
面向未来。必须从有利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有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高度来重视文艺伦理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同实现变革社会的伟大理想紧密相关。理想的完美的社会形态,是靠最高境界的伦理情操和文化思想的人来建构的。文艺伦理学通过审美手段来美化、德化和优化人的性格的心灵,一步步地促进人类理想的实现,是神圣的历史使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伦理学必将使文艺建构成关于人的“未来的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