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的麻醉临床疗效论文_陈小利

湖南省衡东县人民医院 湖南衡阳 421400

【摘 要】目的:探索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对锁骨骨折的麻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中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本次研究标准纳入60例患者进行实验,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臂丛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80.00%,实验组为96.67%,两组相对比实验组明显更优,同时对比其生命体征,和对照组相比更加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锁骨骨折的患者实施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方式,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臂丛麻醉,更利于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臂丛;颈浅丛阻滞;锁骨骨折;麻醉临床

锁骨是在人体S形架于胸骨柄与肩峰之间,还是连接躯干和手臂与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是一种位于皮下的支架,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而锁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5%-8%,且常发生于儿童或青壮年中[1]。对于骨折的治疗方式通常为手术,而在手术中需要麻醉,臂丛神经阻滞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方式[2]。本次研究将本院中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对锁骨骨折的麻醉临床疗效,获得良好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中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本次研究标准纳入60例患者进行实验,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将其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中共包含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5-52岁之间,平均年龄(38.4±4.6)岁,对照组中共包含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介于27-56岁之间,平均年龄(37.9±4.4)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慢性疾病和精神异常,并对本次实验知情,签署相关文件,通过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半小时均给予0.5mg的阿托品和0.1g的苯巴比妥钠肌肉注射,随后建立静脉通道,将复方氯化钠注射体内。对照组患者实施臂丛麻醉,选择伤侧前中肌和肌腱进行麻醉,并将穿刺针刺入,待其上肢有感觉后将针尖固定,将2%利多卡因5ml和1%罗哌卡因10ml用生理盐水配成20ml注入,随后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反应。

实验组患者采用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进行麻醉:臂丛麻醉方式和对照组相同,选择胸锁乳突肌后沿的中心点进行穿刺,消毒中进行穿刺,随后将同样的麻醉药物注射于颈浅筋膜,剂量不超过20ml,同样观察半小时。

1.3 评价标准

采用本院自制的表格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显效:在手术中患者未感觉到任何痛感,且术中不需要补充其他辅助药物;有效:手术过程中患者感觉到轻微疼痛和不适,但疼痛能够忍受,术中补充1次辅助药物;无效:在手术中患者能感觉到明显痛感,手术中添加多次其他辅助药物。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进行分析后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而实验结果中,所有患者的麻醉效果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和本文中一般资料的年龄信息均应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采用t值进行检验,若p<0.05,则说明实验结果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为96.67%,两组相对比实验组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3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中非常多见的骨折类型,其骨折后会出现局部肿胀、皮下出现瘀血、畸形等症状,且受伤后一侧的肢体活动被限制,且患侧肩部也会随之下垂[3]。对于骨折的患者会采取手术治疗,但手术中会有很强烈的痛感,容易发生应激反应,同时会导致其血压和心率明显增高,手术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故此,在手术中选择合理的麻醉药物十分重要,需要对患者的锁骨和肩上区两个神经同时进行麻醉,所以单纯的麻醉药物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4]。本次研究将臂丛麻醉和颈浅从阻滞麻醉相结合,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降低患者在手术中的痛感,同时还有助于稳定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且不用大剂量的注入麻醉药物,患者的不良反应也较少,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麻醉方式[5]。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有效率80.00%,实验组为96.67%,两组相对比实验组明显更优,同时对比其生命体征,和对照组相比更加平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锁骨骨折的患者实施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麻醉方式,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臂丛麻醉,更利于术中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勇,李景义,幸超峰.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8):63.

[2]贺峰,白建云,霍建臻,刘宏飞.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5):81-84.

[3]王毅,彭国庆.对行内固定术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21):77-78.

[4]陈康福.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5,21(24):96-97.

[5]刘兴进.分析臂丛加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实施效果[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5):663-664.

论文作者:陈小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的麻醉临床疗效论文_陈小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