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林
平江县中医医院内科 湖南岳阳 414500
【摘 要】目的探讨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效果及分析。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2组。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研究组接受西医治疗联合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胃脘疼痛评分、食后腹胀评分、早饱评分、胃纳减少评分、恶心呕吐评分、总积分均与对照组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治疗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中运用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疾病症状。
【关键词】疏肝和胃汤;穴位贴敷;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效果;
胃脘痛即属于西医疾病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临床消化性系统疾病,虽然胃脘痛患者的病变部位为胃部,但该疾病与机体肝脏关系密切[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观察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效果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划分2组。对照组:性别: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28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48.50±4.50)岁;病程时间:1年至8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80±2.05)年。研究组:性别: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9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48.35±4.60)岁;病程时间:1年至8年,平均病程时间为(3.75±2.1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接受常规西医药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接受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1)疏肝和胃汤:方药包括柴胡20g,川芎、芍药各15g,郁金、瓦楞子、砂仁、陈皮、香附、枳壳、川楝子、乌药各10g,丹参9g,甘草6g。用法用量为一日1剂,以水煎服,分早上及晚上2次温服。(2)穴位贴敷:穴位包括双侧中脘穴、太冲穴、足三里穴、期门穴、胃俞穴;外涂药物包括柴胡、乳香、川芎、没药、樟脑、皂角、青皮、芍药、香附,将药物研磨,并以醋及酒精调和;将药物涂至所选穴位,一日2次,早晚各1次。持续治疗30日。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并作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数据有差异性以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是属于临床常见的中医胃脘痛证型之一。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胃脘痛即属于西医中的胃炎、十二指肠炎症、胃溃疡等疾病,临床需采取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表现,提高临床疗效[2]。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实施西医药治疗、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并取得满意效果,而对照组仅接受西医药治疗,而治疗效果不明显。疏肝和胃汤是属于经验方,药物包括柴胡、川芎、芍药等,诸药共用,可以达到肝气解郁、和胃行滞、化湿制酸,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保护患者的胃部,对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有明显治疗效果[3]。穴位贴敷则结合中医学理论及经络学说,操作者研磨中药材成末,调制成膏,并贴敷穴位,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的疾病特点,运用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加强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亮.疏肝和胃汤联合穴位贴敷在肝胃气滞型胃脘痛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5):2778-2779.
[2]牛群艳.中药汤剂联合穴位贴敷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7):119-120.
[3]严伦.疏肝和胃汤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8,8(1):329-330.
[4]白钰,陈永灿.《张聿青医案》胃脘痛遣方用药经验摭拾[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2):914-916.
论文作者:李武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8
标签:穴位论文; 患者论文; 西医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评分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