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各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也来越多,岩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地质勘察工程,其中的基础技术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本文就对此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岩土工程;工程勘察;措施
岩土工程勘察在地基的设计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为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数依据和地质资料。做好岩土勘察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岩土勘察工作,真正有效的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就要对其采取有效相应的措施,增强勘察数据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与取样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勘探工程一般都需要动用机械和动力设备,耗费人力、物力较多,有些勘探工程施工周期又较长,而且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3、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入可以大量取样。
4、现场检验与监侧
现场检验与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测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井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
1、人为因素导致实际情况和勘察结果不一致。在岩土工程勘察的过程中,对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由于部分勘察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相对缺乏,经常会出现实际数据和设计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此外,一些公司由于资金紧张,为了节省资金就会雇佣一些和勘察人员标准不符的人进行勘察,得到的勘察结果往往和实际结果也有比较大的出入。还有一些勘察人员虽然经过具体的培训,有良好的技术水平,但是由于缺乏责任心,勘察时不够细心,也会导致比较大的误差存在,无法达到设计标准,一旦有实际情况和勘察结果不相符的情况,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浪费,损失了企业信用,而且会造成工期延误的情况出现。
2、勘察质量不高。目前许多勘察单位已实行企业化,由原来的行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勘察任务也由原来的上级下达改为单位自找。于是,有的勘察单位为了眼前利益,放松了对勘察质量的管理,造成勘察成果质量下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表现有:第一,由于勘察工作量不足,为了能争取任务,只好压低预算价,但又要利润,就减少工作量,该做的项目不做或者少做;其次,是钻探、测试及取样不符合规范要求,现场勘察时,为了抢速度,钻探取样不执行规范,往往是2~3m才提一次钻,结果往往造成分层位置不准确,或漏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薄的软弱透镜体,小裂隙等。此外取样时,有的不用取样器,而直接从岩芯管中取原状土样。更有甚的是个别单位原位测试时,现场只做少量几个,其余的照此编造了事。
3、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部分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甚至未经审核审定就施工。也没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个别单位甚至无勘察纲要。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如室内土工试验、野外施工记录、静探试验记录缺责任者签名及试验日期,缺乏可追溯性,部分漏签、部分自动记录静探数据无责任人签名。不少单位对勘察原始资料的校审未真正落到实处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
4、忽视生态环境的论证。一些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其结果是导致灾难性后果。如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对于这种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勘察报告中常常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致使无法满足岩土工程施工及设计的要求。基坑开挖时使用的很多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改善勘察质量的方法
1、提高培训力度。定期进行勘察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特别对于一些资历比较老的技术人员来说,由于知识比较陈旧,在使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时,往往很难适应,对于这种情况,公司要举行专门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为了可以使勘察工作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互相渗透,公司可以实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最大限度的对勘察人员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进行提高。
2、提高对原位测试和岩土采样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进行岩土勘察的过程中,岩土的原位测试和采样工作提供了测试数据,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主要参考资料。因为测试数据是进行评价和分析的前提,如果无法保证测试数据的适用性、可靠性、完整性,所有的评价分析工作就没有了基础。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岩土工程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模数决定了计算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此外,由于岩土工程测试的难度较高,在进行样品制备、取样钻探的时候,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测试结果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3、对市场管理进行规范。要重点检查勘察相关单位是否存在雇佣技术水平不达标的勘察人员,对于有这种情况出现的单位要给予严厉的处罚,此外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提高企业和单位的监督力度,控制好勘察效率和质量,各个勘察单位要深入分析勘察报告,对场地的基础选型、稳定性等内容进行考察,并做好相关分析数据、结论等方面的检查工作。防止因为技术人员水平不达标,出现名誉和经济损失的情况,提高市场的规范和管理,除了是监督勘察作业,也是对消费者权利的保证,防止出现合同纠纷,促进企业的改革,加快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和革新。
4、使用先进的勘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弹性波理论和电磁波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工程生物勘探方法,而且开发出了和物探方法相互配合使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具有价格低、勘察速度快、信息量大等方面的优点,和普通的钻探方法相比,使用工程物探技术具有节省时间、节省费用、地形要求低、勘探准确度高等方面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使用什么方法进行探测,如果缺乏适用性,探测结果的可靠性就无法得到保证。所以,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岩土工程,可以使用钻探和工程物探综合的方法来达到互相验证、互相补充的效果。在实际勘察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工程物探技术在解决技术难题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5、加强监督与管理,推行监理体制。要想做到对勘察市场的有效监督与管理,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严格审查和管理勘察合同和勘察纲要,避免越级和盲目勘察的现象发生;第二,要对勘察的现场工作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打假孔或者不规范的编录
试验;第三,要加强审查工作,特别是对勘察报告的审查,要逐一审查勘察成果报告的勘察质量、数据分析等,尤其是对基础选型的论证过程、施工建设等,避免勘察成果报告中只有描述,没有深入分析的现象。因此, 岩土工程勘察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政府要加强对勘察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推行岩土工程的监理体制,保证勘察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但是要有效地解决某些复杂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必须采用多种勘察手段联合使用,互相补充、互相验证。各种勘察手段所获取的资料应与传统的勘察方法,施工检测、施工监测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建立定量分析、判定标准确保工程勘察质量。
参考文献 :
[1]杨苏楠.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方案.科技创新导报,2015.5.
[2]陈晨.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 .11.
[3]陈志芳.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建筑设计管理,2011 .12.
论文作者:张沛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岩土论文; 工程勘察论文; 方法论文; 物探论文; 地质论文; 原位论文; 工作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