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分析_农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分析_农业论文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印度、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实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墨西哥论文,阿根廷论文,巴西论文,印度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通过对四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历程。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则取决于每一个国家的综合因素与社会条件。尽管如此,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中国家为推动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如何促进农业向集约和高效方向转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可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其它发展中大国的经验值得研究,以供借鉴。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的30多年里,发展中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部门—农业,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进程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促进商品农业的发展,适应和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保障人口所需的粮食和各种基本消费的供应,提供工业化所需的原料、资金和廉价劳动力。农业的这种变革是在工业化推动下的现代化进程,它既反映在生产规模上量的水平扩大,又包含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方面质的水平提高。而且,这一进程涉及到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并与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就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其进展速度是缓慢和曲折的,并受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种种制约。尽管如此,在争取农业发展和持续稳定增长方面,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有关机构组织,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推动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效,积累了大量经验。本文以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为例,对有关经验作实例分析,以供我国农业发展的参考。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四国农业发展的共同特征是不管其国情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及社会习俗有多么不同,其发展水平有多大差别,但各国均在发展农业的道路上使传统农业或快或慢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向现代农业逐步过渡。在各国农业发展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以及与其他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就上述四国的农业发展为例,分析他们所共有的经验和应引以为戒的教训。

一、不断认识和确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从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农业发展在战后的实际表现看,当政府重视和优先发展农业时,往往是农业增长较快,农业投入较多,农业与其它经济部门保持比较协调和均衡增长关系的时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较高和持续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当政府因强调工业化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并且过度地从农业部门抽取资金,结果竭泽而渔时,不仅使农业的发展遭之打击,而且使工业化进程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失去后盾,最终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包括上述四国在内,均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告诫人们。

在确立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进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如何确保农业富有活力地增长,引导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化。在上述四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政府部门所起的后盾作用,以及所进行的宏观调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主要表现在下述方面:

(一)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计划。几十年来,在国内外各方面的推动下,这四个国家实施了许多重大的战略调整和农业发展规划,政府在制定和组织实施这些项目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实现农牧产品自给,推动小农向商品生产转化,促进出口等方面的战略转变,没有政府的努力,靠农民的自发努力和自由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印度政府1965年制定了农业发展新战略,1966年后开始实施“农业精耕县计划”,政府把有限的农业投资有效地集中于开发粮食商品生产基地,采用“绿色革命”的新技术,从而使印度的粮食生产有了更大的改观,这一战略的成功促进了印度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了70年代后期以来的粮食基本自给。

(二)协调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速度,调整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增长。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种种条件限制,特别是资金的严重短缺,因此,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时更需政府部门的协调,一旦出现失衡,则需要政府部门及时调整。例如巴西在70年代中期总结了前一阶段工业化进程中存在忽视农业发展的失误,致使粮食进口增加,出口农业创汇减少。为扭转这种失衡,政府强调农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调整工业与农业发展的比例关系,加快粮食和出口作物的商品生产和促进现代化。结果,在各方的努力配合下,巴西大豆、柑橘、冻鸡与咖啡的出口雄居世界前列,这与70年代的调整不无关系。墨西哥在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时期,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均获得相得益彰的发展也是比较成功的实例。相比之下,阿根廷在庇隆政府执政时期(1946—1955年),由于没有处理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结果阿农牧业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生产者缺乏投资意愿,使有雄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出口农业放慢了现代化进程,削弱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刺激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措施。这是政府调动农民和投资者积极性,推动商品生产规模扩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和社会收益的有效手段。这些政策措施涉及广泛的范围和内容,如:Ⅰ.增加农业投入的各种政策,包括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农业投资比例的保证,投资和信贷的优惠向农业部门的政策倾斜,以及提供各种补贴等等。印度政府在制定五年计划时,一直把农业公共投资比例保持在公共投资预算总额的20%以上,在“一五”计划重点发展农业时期该比例曾高达31%。墨西哥60年代中期以前,公共投资的20%左右投入农业部门,主要用作基本建设(包括水利设施、交通,以及农业服务部门),1975年政府又把1970年降至9%的农业预算投资比例恢复到20 %以上,用于改善干旱地区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条件。Ⅱ.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减轻土地税,农业税或其他各种负担,如贷款利息等的优惠刺激;提供农业保险,最低保证价格,农用生产资料投入物的价格补贴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都在政府政策的实施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自的农业信贷体系,农牧产品及生产资料的产供销流通体制,从而为商品生产的规模经营和现代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推动集约化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

从本世纪40年代起,世界各国农业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合作研究取得了许多新发明和新科研成果,并随后逐步在世界各国试验,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例证。可以肯定,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今后农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收益的提高。因此农业科研的加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普及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提高。因此农业科研的加强,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普及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是决定性的。各国政府应为本国农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开发人力资源、健全各级培训体系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

(一)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如果不意识到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是第一生产力,政府部门就不会给农业科研、推广和人力资源开发以应有的重视,也不会花力气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建立农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而努力,同时,作为生产者和投资者也就没有意愿接受和采用新成果和新技术,增加新投资。结果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显示不了应有的效益。上述四国在政府忽视农业发展的时候,往往也是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体系陷于缺乏活力,无能为力的境地,农业的现代化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二)建立和健全各级科研和推广服务机制,形成科研开发,推广应有与人才培训协调有序地发展的网络体系是保证机制正常运转,使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及早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就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来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都已建立起国家、地方和基层三级的农科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它以由国家部门领导或支持的科研机构为核心,各类民间机构和企业公司的开发研究机构,甚至还包括跨国公司和外国研究结构,以及农民组织的专业生产者协会、合作社和农村推广服务结构,各级农科院校和培训中心,共同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庞大体系。不过,服务体系的运营方式和服务效率则因许多因素和制约条件,各国呈现出很大的差别。在科研与推广及人力资源开发三方面相比,各国一般对科研开发最为重视,取得的成效也最大,推广应用则相对困难,严重滞后或不了了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缺乏正规性和计划性。在经济困难或危机时期,落后和贫困地区往往享受不到现代科技的惠顾。因此,缩小地区和贫富阶层的差距是促进农业科研推广和培训服务大发展的推动力。

(三)努力为农业科研开发、推广和培训工作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加快集约农业和规模经营的步伐。这是服务体系运转和维持发展的必要保证。众所周知,现代化的集约农业实际上是通过高投入达到高产出,从而实现高效益的目的。从“绿色革命”到目前倡导的“生态农业”、“持续农业”、“生物工程”和“遗传工程”,无论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还是试验、普及和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作后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条件,例如自然条件、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等方面条件的最佳配置,才能达到最优效果。因此,诸如资金的筹集,农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农用生产资料和机械的生产和供应,农村科研人员和农民的文化,科技培训等,都与农科推广服务体系的活动直接相关。

总的说来,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紧张,其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服务的经费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对51 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 1970—1980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的开支大大增

表一 巴西、墨西哥农业研究资金投入与人力资源增长

国别1960

1965

1970

1974

1980

1960—1980

Ⅰ:农科研究预算开支变化(以1975年固定价格计,1960=100)增长倍数

巴西

100.0 187.6 292.0 397.0 1410.6 13.1

墨西哥 100.0 111.8 208.3 313.7 1036.3 9.36

Ⅱ:农科研究专业人员变化(1960=100)

巴西

100.0 250.0 382.0 1000.0 1467.5 13.67

墨西哥 100.0 146.8 290.0 526.3 567.9 4.67

资料来源:根据《农业中技术变化和社会冲突一拉美前景》一书提供的数据计算后编制。

另外,农业科研新成果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本核算的效应,以及与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密切联系。如果脱离本国农业发展或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实际水平,农业科研与推广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新技术中大多资本投入高,劳力投入少,需要形成规模经营的集约农业类型,这对于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出去的速度慢、收入水平低的落后地区和贫困农户来说,接纳新技术的程度极低。因此,适应技术(即符合现存发展水平的低投入应用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加,约占农业产值的0.5%左右,而发达国家则要把1%—2 %的农业产值投入到农科研究中去。从巴西和墨西哥两国1960—1980年农科研究的预算资金及专业人员的增长情况,可以看出两国通过种种努力还是取得很大进展(见表一),结果当然有利于农业科研的稳定发展。两国在生物工程和持续农业方面开始了新的起步。除了政府部门的预算投资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印度的农业科研及推广应用还得到国际机构的大力资助,特别是通过实施一些计划和合作搞一些科研项目,不仅得到了相应的经费保证,而且与发达国家或国际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交流了经验,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此外,这四国国内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内)、农民协会和合作社组织经济实体也能通过有偿服务提供一些经费,资助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活动。所以说,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的投资来源日益多样化是十分必要的。

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农业劳动力比例变化情况

(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

表二

年份 印度巴西墨西哥阿根廷

1960年74% 52% 55%

20%

1965年73% 49% 50%

18%

1980年70% 31% 37%

1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82年、1984年和1988年。受到发展中国家农民的青睐。印度、墨西哥等国在70年代试验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开发研究项目就属于此类。对于缺乏劳力,农业劳动力已迅速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阿根迁来说,农业科研技术往往侧重机械化操作,劳动投入少的项目,并尽可能实现大规模的集约化经营。印度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速度远慢于拉美三国(详见表二),从而影响了其现代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和范围。

三、建立和健全开放性的商品生产市场机制,扩大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这是把农业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使之形成协调运转的一体化生产纽带。战后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成就之一,就是把商品生产与国内和国际大市场连接起来,按消费需求进行专业化的规模生产,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为生产、供应、加工、销售农产品和农用物资提供方便的服务来实现规模经营。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已日益纳入生产经济的轨道,有一些大农户开始向国内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直接销售其农产品。与此同时,市场的开放与规模的扩大,更刺激了商品农业的发展,以及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扩大。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建立商品农业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一)建立农业投资的资金流通的市场机制,扩大和完善农业信贷服务是促进商品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条件。农业是投资周期相对长,获利相对少的产业部门。因此,如何保证必要的农业投入,吸引投资向农业部门转移是各国必须关注的重点。从上述四国的实践看,除了增加政府对农业的公共投资,吸引和刺激私人对农业生产和加工投资外,建立日益扩大的农业信贷服务机制,形成农业投资的资金流通市场是必不可少的。上述四国均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农业和农村信贷服务体系,由专门的国家银行或农业银行、私人商业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信贷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组成全国三级的信贷服务网络。此外,提供农业保险和农产品出口信贷服务的专门机构也包括在这一体系之列。政府部门通过信贷政策、利率和集资等手段,对信贷体系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增加流入农业的信贷资金总量,扩大农户的收益面,发挥刺激生产,支持农村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1969—1976年,巴西的农业信贷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3.8%,投入农业的资金大大增加。印度政府在放宽信贷的条件之后,对农民发放的信贷总量扩大,为促进粮食、牛奶和渔产品的生产投入大量资金,为农业科研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阿根廷官方最大的农业信贷机构—国民银行,为农场主购置拖拉机等大型农机设备、牧业的屠宰加工和冷藏设施、修建粮食仓储设施提供补贴性贷款,并优先保证创汇农业所需的信贷资金。当然,这些国家的农业信贷服务业信贷资金规模的制约,许多中小农户仍借贷困难。此外,信贷机构的官僚主义,政府过多的干预和不当的政策致使农业投资资金的合理配置及使用效率尚未达到理想的水平。

(二)建立稳定的农用物资生产和分配的市场供求机制,实行产供销和维修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例如,阿根廷的拖拉机工业于50年代起步,目前除保证国内需求外,还可向拉美国家出口。全国拥有的拖拉机已从60年代的16.9万台增加到80年代的25万台。通过农民协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生产者组织的供销机构,这些国家的农民可及时得到良种、化肥、农药及农机具的供应。政府和私人部门的供销渠道以及加工企业还可向农户提供优惠价格的生产资料。此外,有的国家还提供生产资料,如农机具的租赁或帮助机耕和收获的服务,帮助农民维修农机具。印度和墨西哥的种子工业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种子公司与私人零售商、合作社组成了一个全国良种供应销售网,促进良种普及。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与分配也采取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1980年印度高产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小麦种植面积的70%,拖拉机和化肥的使用量在1965—1984年分别年均增长13.9%和11%,拖拉机从1965年的4.8万台增至1984年的55.35多万台, 化肥消费量同期从75.7万吨增至799.4万吨。巴西的拖拉机拥有量1965—1984年年均增长11.2%,从11.5万台增至76.5万台,化肥使用量同期从27.9万吨增至342.8万吨,年均增长14%。

(三)建立农产品产销和加工一体化的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生产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完善,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已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政府通过保证价格和其他刺激政策的调节,国营收购和销售机制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则通过自己组织的合作社机构与市场建立了产供销协作关系,减少了中间商的层层剥削,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政府和农民通过合同,根据市场需求,可及时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及质量档次。私人部门和企业通过向生产者订购农产品的方式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把产销与加工活动直接联系起来。随着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这些国家的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不仅由零售的集散市场向批发市场发展,而且还形成了各类专业农产品销售中心及期货市场,地区的中心市场及全国性的销售中心。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仓储设施、保鲜和包装技术的进步;农产品的加工、分等、储存能力的提高都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产供销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也为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在这些国家有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大型农业加工企业已发展为颇具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在实施开发项目和发展创汇农业时,政府集中资金和人力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现集约化的专业生产和一体化服务应是今后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方向。特别是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支援,要改变过去单纯救济的方式,政府应加强商品生产的发展和服务体制的建立。

(四)建立有偿的科技转让和服务的生产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服务必须要由生产机制来推动和实施。科研机构把新成果、新技术,按合理的市场价格转让给使用单位和农户个人,或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收取合理的劳务费用。这不仅可以使科研基金有所保证,而且可与农户建立起跟踪研究和服务关系,有利于提高科研与服务的质量。拉美三国中的一些私人企业和跨国公司也与农户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培训服务合同,其费用从收购农户产品的收入中扣除。农民自己的专业生产者协会也经常组织短期培训班,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以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这对普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有效。综上所述。农业科研推广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方式,运用市场机制的手段是必要和有效的。此外,国家科研部门、私人和企业单位、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农科院校如何协调配合也应靠市场机制加以组织和调节,使之互惠互利,自由竞争,改善服务。

总之,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积累的经验与教训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加以总结。本文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且由于篇幅关系,许多实例不能详细列举。对有些问题,如区域经济规划,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仍需深入跟踪研究。在新格局下,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发展农业还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探索。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推动商品农业的现代化,从上述四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借鉴到某些有益的东西。因此,从这一点看,加强国外农业的研究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必要和有益的。

标签:;  ;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印度、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