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德育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围绕学生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案例、课堂情境、实践活动等满足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一、摘下生活案例的桂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是为了填补学生的成长空白,使学生既能成人,也可以成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规划学生的人生。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不尊重他人的意识,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在实践探索中发现,为学生提供生活案例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受,促使学生尊重他人。
例如,笔者在课下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尊重他人,甚至打扰他人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就使得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教育,让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共同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好社会的一分子。笔者先是为学生传输了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生活案例来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意义。案例中介绍了生活中插队、在图书馆喧哗、对他人指手画脚、不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等。学生在案例中看到了因为不尊重而给他人带来的不便与伤害,看到了尊重的积极意义。学生纷纷表示会以视频中的案例为借鉴,尊重他人。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形成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摘下生活案例的桂冠,让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来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使学生形成了尊重他人的意识和习惯。
二、摘下课堂情境的桂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进行,通过围绕教学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德育,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的个性,使学生懂得展示自己的魅力。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刻板的学习印象和死板的学习状态,不能展示自己的优势,与教师的互动也不足,不利于教师结合学生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情境来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笔者在课下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出现了“死读书”的现象,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停留在浅层,不能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思维,也无法调动自己的活力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加以运用。为了改善学生的这一行为,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在情境的影响下,重新发现课堂学习的乐趣。笔者在情境中穿插了不同的元素,活跃学生的思维,诸如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分析情境、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等,让学生在情境的帮助下,展示自己的魅力。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理解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知道了怎样在道德与法治的空间下,展示自己的魅力。
三、摘下实践活动的桂冠——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要懂得组织学生实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参与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加强学生对德育的应用。部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存在对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理解有偏差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例如,笔者在课下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缺乏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缺乏法律意识,造成了学生生活上的困扰。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情况。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现,展示自己课堂掌握的技能。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活动内容,诸如黑板报设计、主题演讲、思维导图应用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对活动进行设计和实践。学生结合自身的优势,挑选了不同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了设计爱,围绕遵纪守法这一方向,进行了不同的探索,熟悉了法律知识,形成了法律意识,懂得了遇到问题时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养成了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这样,笔者通过为学生摘下实践活动的桂冠,使学生在探索中形成了遵纪守法的意识。
总之,本文通过为学生摘下生活案例的桂冠、摘下课堂情境的桂冠、摘下实践活动的桂冠,对学生的德育意识进行了培养,解决了学生不尊重他人的问题,加强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学生形成了遵纪守法的意识。
参考文献:[1]高德芹.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C].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期座谈会资料汇编(下).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72-74.
[2]杨春霞.探究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74+161.
论文作者:杨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法治论文; 意识论文; 德育论文; 道德论文; 尊重他人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