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企业的创新

台湾中小企业的创新

阮鹏宇[1]2016年在《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主要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也决定了企业现有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也是国内外管理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摩擦研究法的理论基础上、以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理论为框架,分析在组织变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商业模式与组织结构的变革中,对中小企业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提出中小企业面对新市场时代,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甄选任用、专业发展与薪资奖酬等实践环节的对策,呼吁继续推进组织变革,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本研究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提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组织变革对组织绩效之研究架构图,建立本研究之理论模式。再以AMOS软件来进行SEM的分析,以验证理论模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取样范围包括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员工,回收之有效样本数为735份。本研究得到之结论如下:1、中小企业员工很能认同企业需要改变组织结构。2、中小企业员工认为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很重要,且感觉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良好。3、不同背景变项中小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现况有差异。4、不同背景变项中小企业员工对组织变革的现况有差异。5、不同背景变项中小企业员工对组织绩效的现况有差异。6、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之间有相关。7、人力资源规划管理与组织变革能预测组织绩效。8、本研究运用SEM所建构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三者之间最适的关系模式,与本研究建立之理论模式稍有出入,但经修正后仍可符合最适的关系模式并达适配度佳。本研究对摩擦研究法的理论做了有益的延伸,同时结合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管理的背景下,研究了组织变革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基于本研究成果,对已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补充,为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金佩华[2]2014年在《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一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对天然资源匮乏,只有丰沛人力的台湾更显重要,中小企业不只支撑了台湾的经济,也提供了多样化的工作机会,所以如何扶植中小企业成长茁壮,迈向大型的国际企业,便成为学者所关注的议题,更给了学者研究的空间。创业导向是企业进入新领域的一项战略选择模式,并且是企业主创立企业的愿景,企业藉由明确目的性的行动来获取成功实施新机会的策略性选择。随着企业竞争压力增大的效应,为能取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创业导向已不再仅存于新创企业之中,对于既成企业在经营方向的选择上,也逐渐显露出其重要性,企业内创业成为企业推动内部变革及提升竞争力的方式。创业的层级因为不再局限于个人,企业内部组织内为了得到创新性的成果,组织授权后之创业行为,即内创业行为,都可以作为创业导向所适用的对象,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产品或是程序上的创新、技术上的发展或更新等,都是属于企业内创业的范围。企业在创业导向的策略带领下所要创造的就是企业成长的终极目标。中小企业要能够维持成长,其所处的环境也很重要。经营环境的变动是千变万化的,有可能是平稳的,也有可能是动荡不安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状况,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应变的能力。而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能力,是一种策略性资源,造就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面对环境的不安,企业的竞争优势要能够持续升级及发展,需要有能力重新分配资源及重新建构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企业的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的内部能力,这种能力让企业的创业导向,能够顺应环境的变化作出最好的决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业导向对于通往企业成长的路径,有时是无法以单纯的线性关系加以说明,动态能力的加入,可以填补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间无法完整解释的欠缺。在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由企业主转向创业的行为之后,学者对于企业主的热度不若从前,这固然是学说理论发展的必然过程,只是企业主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不会因为研究重点的转移而影响企业主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尤其东方社会习惯以大家长式的领导方式管理企业,所以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除了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之外,企业主也应一并加入研究的行列,检测企业主的行为及意志,会对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间产生何种影响及程度。而企业组织是企业主的执行机关,企业组织的结构方式也会对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产生相当的影响,因此企业主与企业组织皆会对中小企业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间产生一定的影响效力。环境的动态发展,深刻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走向,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在对于市场景气的敏感度及应变能力上,中小企业更为谨慎。中小企业的内创业所为只有顺应环境的动态变化,产生的结果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达到企业成长的最终目的。透过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成长受到动态能力的影响最深,表示企业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是达成企业成长最重要的因素。台湾的中小企业需要有灵活的体制及不断成长的技术与能力,才能够应付台湾地区所处的国际贸易环境。截至目前的研究显示,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及企业成长在不同的环境及企业特性质的影响下,会有不同的结果产生。本文选择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的对象,目的是验证相关研究并补充相关创业理论。本文就前人的研究,以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对象,对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将企业主及企业组织,动态创业环境的调节作用一并加入,构建了五个变量的关系模型,而且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论文运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关系模型进行了分析与检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首先,验证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验证结果显示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导向会对企业成长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就创业导向的三维度的作用加以检验后发现,创新性及先动性通过了检验,冒险性则未通过检验,表示中小企业的体制是容不得过度承担风险的,需要经过仔细的评估后,才不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后果。其次,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及其三维度对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及其三维度的影响作用得到了证实,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先动性及冒险性对于动态能力的环境洞察力、组织柔性能力及技术柔性能力能够产生影响力。同时,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及其三维度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得到证实,动态能力中的环境洞察力,组织柔性能力及技术柔性能力都可以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提升。第四,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及其三维度对于中小企业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间的中介作用得到证实,动态能力的环境洞察力、组织柔性能力及技术柔性能力分别能够对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产生中介效用。第五,验证了企业特性对于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间的调节作用,只是对于企业主特质的部份,就所征得的资料背景加以分析,有不同的产生结果,性别、年龄及工作年限在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间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学历及担任过的职务则未通过检验,企业组织特性也通过了检验,表示企业组织特性对于创业导向与企业动态能力间具有调节作用。最后,验证了创业环境及其二维度对于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及企业成长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创业环境的动态性及敌对性分别能够调节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间的关系。经由本文对于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及企业成长间关系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有关创业导向、动态能力及企业成长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对不同地区间影响因素的具体效果进行比对,而且也对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期望本文之研究结论能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暨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创业发展模式促进台湾的中小企业转型,帮助台湾中小企业走上永续的经营之路。

马利[3]2005年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企业一直是各国活跃的经济力量,而且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优良表现,使得各国和地区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持积极的扶持态度。我国中小企业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却遇到了种种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小企业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集中在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部的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外比较研究。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行了中外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技术创新的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本文首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及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本文分别分析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多方面问题。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创新合作能力有限和国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在技术创新战略方面,则存在着技术创新战略单一,对技术引进后的再创新不足以及没有形成良好的集群创新和合作创新机制;在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方面,存在着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政府和市场动力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同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征求了许多专家的建议,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体系进行了综合评价。外国及我国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最后本文根据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具体问题,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创新战略等方面的对策。

陈树中[4]2007年在《台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已达7万家,其中98%以上是中小企业,台资中小企业既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与祖国大陆中小企业不同的特征,无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政治角度,关注台资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政策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简介了西方中小企业理论及政策的研究状况,包括海峡两岸的我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政策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原则,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以及台资中小企业适应的划分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综述。文章深入分析了台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对我国中小企业政策与部分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政策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扶持中小企业的一些做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其对于构建台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扶持台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议:为台资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包括制定完善扶持台资中小企业的法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更有利于台资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税收减免和宽限政策;从制度设计上创造多渠道解决台资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积极推进台资中小企业与各类企业之间的协作。提出加快建立面向台资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促进体系,包括资金融通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创新促成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培训辅导体系、社团互助体系、中介服务体系、市场开拓体系等。作者认为,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行为主体,政府应该转变服务理念,提高行政效能,针对政府及其部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涉及到关系台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邵波[5]2010年在《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台湾中小企业为台湾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冠以“蚂蚁雄兵”的美誉。台湾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对市场需求反应的灵敏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同时,台湾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中小企业因规模小而面临营运资金取得不易、研发能量缺乏、产业转型困难、行销能力不足、新时代创业需要鼓励,以及地方型企业需要活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国际化、全球化、区域经贸整合、新经济体崛起及低成本竞争、国际油价及原料高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抬头等国际经济情势发展,还有科技创新投入、加盟连锁、网络创业等风潮,都冲击产业经营形态和就业方式。台湾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来自自身内部不足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中的大部分如果单靠自身的努力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作为台湾当局为促进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而设定和执行的一种辅导机制,它以政府的服务职能实现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辅导机制是官产结合的典范,为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这种官方辅导机制有其成长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客观环境变化的实际需要而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正因为如此,这种辅导机制需要不断的调整来适应客观实际变化,本文从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出现的原因、发展历程、发展的方向等方面来研究分析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找出了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对中国大陆地区发展中小企业的借鉴意义。通过整篇文章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机构和制度相结合三位一体建设。

丛飞[6]2011年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及促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在各国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拿就业来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有1200万人处于待业状况,而未来每年我国城镇就业岗位缺口仍在1000万个以上,其中80%的城镇就业岗位都是由中小企业解决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银行信贷紧缩,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逐渐面临更多的困难。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面临的困难中,最突出的便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在整个社会资金的融通过程中,中小企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融资者群体。一方面,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资金需求规模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产少,负债能力小,风险大,通过传统融资方式获取资金供给十分有限。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倾向于内源融资,也就是依靠自有资金的投资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然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源融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量,此时中小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足,以及国家金融政策和机构对中小企业存在规模歧视,于是便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慢,融资难”的问题,而融资问题造成的资金短缺也就成为了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瓶颈。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解决途径中,政府的力量与作用不容小觑。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政府均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政策支持,为其中小企业的发展排除了障碍。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上远远不够。就我国而言,虽然国家自2007年以来就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融资的进度,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基金,财政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缺位,市场秩序混乱,导致政府政策更偏向于大中型企业以及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大多数小企业仍然关注不够,支持不足。因此,如何通过政府的支持来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之路,值得学者们探讨研究。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对国内外的融资理论进行了梳理,特别是从中小企业存在“金融缺口”的理论出发,认为这是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介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扶持和引导。基于此,形成了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理论逻辑,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之后提出了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所起到的支持作用,并重点提出了当前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接着从政府的视角出发,介绍了美、英、日韩等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扶持的先进做法,并从中总结出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借鉴和启示;文章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结合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扶持的具体做法,并最终形成系统完善的政府融资扶持体系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本文最终的结论就是,为了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机构、资金、法律、税收、信用担保以及服务提供等诸多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为其融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

唐香梅[7]2013年在《民间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企业代表的非国有经济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严重的融资困难问题,民间金融一直以来是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量。虽然民间金融目前陷入严重的危局,但其对于实体经济仍有很大的实用性,对促进中小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间金融视角出发,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系统地对民间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证。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第一、二章,分别对民间金融和中小企业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论证了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比较优势,并通过经验研究,指出民间金融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第三部分是第五章,着重通过借鉴国内外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经验,提出了规范民间金融的措施以及如何引导中小企业的民间融资行为,进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道路扫清障碍。特别是新形势下民间借贷危机,怎样对民间金融进行改革,解决“两多两难”问题,使其更好规范化,对引导我国民间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忻毅[8]2011年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得益于上百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得益于千千万万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统计,按照现行划分办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到企业总量的99%,经济总量占比60%,上缴利税占比50%,就业人数更是占到80%以上;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举足轻重毋庸多议。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难的问题。这有社会和政府政策层面的问题,如服务意识待强化、信用体系待完善、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等;有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内部管理欠规范、信息披露差、缺乏担保等;有商业银行方面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交易和监控成本高、流程和产品落后等。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固有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不仅表现得较为突出,也较为复杂。虽然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商业银行不断出台各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呼声仍不见减弱,反而有更多和更复杂的新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涌现,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小企业融资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在众多融资方式中,商业银行融资方式的作用相对最大,但相应地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所以探讨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的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较多,但专题探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分散,特别是研究内容与商业银行目前的实际操作离开较大的距离,直接导致了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操作性,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开展方面仍然没有取得实际突破性的进展。本文试管中窥豹,结合笔者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十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与切身体会,运用有关金融理论知识,在分析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和症结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笔者曾亲历考察的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先进理念和实践的台湾地区银行经验,提出适合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破解之策,以此得出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的可行结论,希望能真正促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乃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融资体系的健康发展。

王素贞[9]2016年在《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研究——兼论以扶持政策对接促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文中认为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两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2014年台湾反服贸事件发生以来,两岸又进一步将推动中小企业合作作为双方未来经贸交流和产业合作的重点。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天生的脆弱性,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往往又离不开恰当的政策支撑。基于这种认识,本文综合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统计分析和调研访谈等方法,围绕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及合作发展层层展开研究。首先,论文在回顾和评述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两岸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出发,旨在对两岸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大体而言,大陆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较晚,整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台湾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处于低速发展的成熟期。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支持、财税支持,科技创新扶持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四个方面分别对大陆和台湾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其次,论文进一步对两岸的扶持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挖掘各自政策的异同,以对政策本身和两岸各自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研究发现,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都有法令作为依据,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二、都有正式的业务主管部门,大陆是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台湾是"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三、政策架构具有相似性,都涉及金融、财税、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内容;四、都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扶持。两岸政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大陆更侧重于运用财税政策,台湾更善于发挥辅导服务体系的作用;二、两岸都涉及的政策领域,台湾的扶持政策在深度上更胜一筹;三、在对政策效果的评价上,台湾方面获得的评价要明显高于大陆,意味着大陆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和服务水平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再次,论文更进一步总结提炼台湾的政策建设与运作经验,并从中挖掘其对大陆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及创新发展,台湾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主要表现在:构建了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包括由一般性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营小区银行共同组成的间接融资管道,以及由债券市场和三个层级的股票市场共同构成的直接融资管道;建立并不断健全辅导体系,形成了十一大辅导体系;形成了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在政策执行层面,以"马上办服务中心"为载体形成了高效务实的操作模式。借鉴台湾好的经验,大陆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法规,持续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拓宽和深化面向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范畴,建立健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运作与管理制度,并积极探索设立服务中小企业单一窗口。最后,论文从扶持政策对接的视角阐述了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第一,从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接的背景来看,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然而当前推动实质合作仍有许多现实的障碍,包括制度层面的瓶颈、企业文化的差异、经营策略的不同以及还面临体制和人员上的矛盾等,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是双方各自推出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惠及对方投资的中小企业。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对接来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就政策对接内涵而言,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接主要是从目前的状态走向政策彼此兼容、相互协调,具体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彼此兼容,也就是两岸彼此允许对方来投资的中小企业享受与本地中小企业一样的扶持政策;另一方面相互协调,两岸在制定各自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时能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协商制定有利于双方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政策。第三,对接路径可以采取三步走:第一步,广泛引入台湾的辅导服务机构,辅导包括台资中小企业和大陆中小企业,促进其更好发展;第二步大陆给予台资中小企业同等待遇;第三步两岸在ECFA框架下推动双向同等待遇和常态化沟通协商。第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有多种模式,主要包括市场拓展模式、股权合作模式和联合研发模式。第五,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应突出重点,可能的重点领域包括绿色能源与节能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养老与健康产业。此外,论文还提出了近期推动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具体建议:一、设立台资企业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联合服务机构,针对企业需求开展定制化诊断辅导;二、设立两岸中小企业信息收集机构,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三、搭建两岸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四、搭建两岸中小企业合作研发和人才培训公共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人才升级;五、规划打造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核心基地,除应包括专业辅导机构、公共技术平台、公共人才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等要件外,还应积极鼓励建立产业群聚交流机制,推动两岸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共同产销合作,共同采购资源,共同开展教育训练和技术转移推广。

徐琼, 朱晓霞[10]2007年在《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对浙江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是一个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对浙江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由于其规模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辅导。文章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切入,在对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经验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其对浙江构建中小企业辅导机制的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组织变革与组织绩效关系之实证研究[D]. 阮鹏宇. 苏州大学. 2016

[2]. 台湾中小企业创业导向、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之研究[D]. 金佩华. 吉林大学. 2014

[3].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外比较研究[D]. 马利.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5

[4]. 台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D]. 陈树中.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5]. 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研究[D]. 邵波. 燕山大学. 2010

[6]. 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D]. 丛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7]. 民间金融对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研究[D]. 唐香梅. 吉林财经大学. 2013

[8].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研究[D]. 忻毅.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 两岸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研究——兼论以扶持政策对接促进两岸中小企业合作发展[C]. 王素贞. 第十一届(2016)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16

[10].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对浙江的启示[J]. 徐琼, 朱晓霞. 华东经济管理.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台湾中小企业的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