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甘肃威武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24%vs73.8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可显著提高风湿病临床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针灸;中药疗法;风湿病;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052-02
风湿病是一组以侵犯肌肉、骨骼、血管等为主要特点的免疫性疾病,多数发病比较隐蔽,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诊治难度较大。祖国传统医学将风湿病归为“痹症”范畴,认为发病原因与风寒湿邪入侵有关,而且病灶集中在经络处,只有疏通阻塞的气血,使气血运行顺畅才能有效缓解病症,防止再次复发[1]。可见,中医学在风湿病临床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探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本文选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4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入院的84例风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关节病变、功能受损、肿痛等。现将84例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在29~75岁之间,平均年龄(51.35±6.07)岁,病程在1~19年之间,平均病程(12.46±3.3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平均年龄、平均病程、临床表现、病情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在全面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治疗计划,以缓解症状、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坚持完成各项治疗,坚持使用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类抗炎药减轻疼痛,使用糖皮质激素快速消除炎症反应,使用青霉胺、甲氨蝶呤等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缓解病情。同时叮嘱患者适当锻炼,积极配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中药疗法。具体方法如下:①针灸治疗。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针刺不同穴位,肌肤麻木者针刺阴陵泉穴、水分穴;四肢肿痛者针刺足三里穴、阴陵泉穴;痛痹严重者针刺足三里穴、阳陵泉学、承山穴;足冷者针刺阳陵泉穴、内庭穴;髋关节痛者针刺百会穴、肩井穴、肩贞穴、阳溪穴、曲池穴、尺泽穴、合谷穴;踝关节痛者针刺足三里穴、血海穴、阳陵泉穴;肘关节痛者针刺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泽穴、外关穴。如患者耐受不良可改为泻法进行治疗,每次留针20~30min,行针间隔5min。②中药疗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加减治疗,着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薏苡仁汤中药组方:薏苡仁15g、苍术8g、当归12g、桂枝5g、茯苓10g、甘草5g、麻黄8g;痛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乌头汤中药组方:麻黄9g、芍药8g、甘草8g、黄芪8g、川乌5g;行痹症者中药选用标准为祛风、散寒、除湿,防风汤中药组方:防风30g、甘草25g、赤茯苓25g、当归30g、熟杏仁30g、黄岑8g、麻黄12g。上述中药均用500mL水煎煮,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 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中药证候积分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定,根据证候积分减少率判定治疗效果,疗效等级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60%;有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在30%~60%之间;无效: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将显效和有效计为总有效,计算治疗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文中所涉及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共计40例患者治疗有效,对照组共计31例患者治疗有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中医治疗领域,风湿病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提出风湿病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生痹,由此可以看出,风湿病与寒邪入侵人体有关。风湿病不仅病程长、易反复,而且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加之每个个体的关节症状、临床表现、身体素质等不同,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3-4]。大部分风湿病仍不能有效根除,需要坚持长期治疗以缓解病情,逐渐恢复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论证将风湿病分为着痹症、痛痹症和行痹症,每种证型的病因机制与临床表现不同,因此,治疗原则和选药方法也不同,由于风寒湿邪入侵是风湿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在用药方面应当以辛散通络为主,在具体组方上则要根据患者病症表现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针灸治疗上,选穴是关键,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症状及发病部位循经选择,一般是采用局部穴位联合远隔穴位的方法进行针刺操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针灸结合内服中药治疗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经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中医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风湿病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秀荣,张鸿婷,郭丹丹,等.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临床体会[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5):77-78.
[2]王应鹏.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风湿关节炎160例临床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6):106-107.
[3]程少民.针灸治疗产后风湿病临床报告[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4):405-406.
[4]杨丽梅,杨立秋.运用针灸与中药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5):39-40.
论文作者:刘禹锋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风湿病论文; 中药论文; 针灸论文; 痹症论文; 患者论文; 针刺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6期论文;